陳魯民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有一首很著名的詩,最后幾句是:“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是說:作為一個達賴喇嘛,如果我動情了,就負了如來(佛法);如果我不動情,就辜負了“卿”(愛情);這件事能不能找到個兩全其美的法子,既不辜負佛法的神圣,又不褻瀆愛情的甜美?
大千世界,此種想法甚多,且歷代不絕。《秋燈叢話》上講了一則軼聞:有齊女待嫁,二男可選,東鄰富而丑,西鄰俊而窮,兩人均來求婚。問她中意哪個,齊女害羞,不好意思開口。其父親說,不言語也行,你要是想嫁西鄰,就袒露左臂,要是想嫁東鄰,就袒露右臂。結果齊女兩臂皆袒,其父大惑不解,齊女說:我想食在東鄰,宿在西鄰。你可以笑話齊女的既愚且貪,可看看現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等,這種人其實并不罕見。
如果把當官比作“如來”,把發財比作“卿”;把當官比作嫁西鄰,把發財比作跟東鄰,二者本不可兼得,必須有取有舍。可偏偏有些官員卻想好事成雙,既做官又發財,做官的風光與發財的實惠一個都不少,他們就是想做個“不負如來不負卿”的現代齊女。
這個世界上,干什么都需要有所取舍,付出代價,做事都要講機會成本。做官的機會成本就是不能發財,發財的機會成本就是遠離官場。要做個謹守清規的喇嘛,就得斬斷情緣,冷落情人;要對得起情人,就得違背戒律,對不起如來。齊女如果貪圖東鄰的財富,就得容忍他的丑陋;如果傾慕西鄰的英俊,就得和他一起過清苦日子,這就是機會成本。同理,一個人如果想做官,實現政治抱負,保持體面工作,就得去掉發財欲望;如果希望發財,腰纏萬貫,那也得和官帽說“拜拜”。婚姻不能腳踏兩只船,官員也不能既做官又發財,因為把權力和發財摻和在一起,就是產生腐敗的溫床。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做官與發財關系時曾諄諄告誡說:“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清清爽爽、義無反顧地去當官。不要把當官作為一個滿足無窮貪欲、獲得無限私利的捷徑,那樣遲早要完蛋。”這是黨的宗旨和任務決定的,是人民的厚望,也是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之一,是無數志士仁人的自我約束。曾記得,在河南省召開的吉鴻昌將軍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來賓每人收到一份特殊禮品:一個燒制著吉鴻昌將軍名言“做官即不許發財”的瓷碗。來賓們把這只瓷碗視為珍貴紀念品,當成吉鴻昌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當官即不許發財”,理應成為共產黨人最基本的鐵律,最不能逾越的底線,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牛玉儒、沈浩、谷文昌等優秀干部就是這樣的守紀榜樣,廉潔楷模。但也毋庸諱言,在我們的干部隊伍中,也確有一些人把做官與發財聯系起來了,在他們眼里,“做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做官發財,天經地義”,于是就有了成克杰的瞞天過海,劉志軍的渾水摸魚;有了周永康的聚斂無度,徐才厚的貪得無厭;有了鄭筱萸的權錢交易、劉鐵男的“生財有道”,他們觸犯了當官就不要發財的鐵律,也把自己送進了監獄。
腐敗的本質是以權謀私。我們同腐敗現象的斗爭,說到底,就是要徹底切斷做官與發財之間的聯系。這要靠法律、靠制度、靠監督,靠教育,也要靠個人的自律反省。各級官員都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當官就不要發財”的提醒,牢記自己入黨宣誓的初心,牢記父老鄉親的叮囑,記取那些貪官身敗名裂的教訓,要做官,就徹底絕了發財的念頭,拒絕一切不義之財,在各種誘惑面前站穩腳跟,清清爽爽,堂堂正正。萬不可心存僥幸,放縱貪欲,既要做官,又想發財,“那樣遲早要完蛋”,其結果可能是既負“如來”又負“卿”,雞飛蛋打一場空。
圖:付業興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