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關乎民生的重要問題,上海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同時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是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光靠政府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加強市場化、社會化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
雖然,上海總體食品安全狀況保持在較好的水平,但在新形勢下仍然面臨著一些現實的“痛點”,凸顯了食品安全領域內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食品安全監管之“痛”。2016年以來,還有81.2%和79.1%的食品生產企業年銷售額和年產值不到2000萬元。在監管過程中,由于行業“小、散、弱”這種狀態,使得監管任務與資源投入難以協同。
2.食品安全源頭之“痛”。“互聯網+”時代背景中,網絡平臺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監管缺位”,政府執法檢查結果也未打通和外賣平臺資信連接的“最后一公里”,食品安全信息尚未實現全面的互通共享。
3.行業自律與社會化組織治理之“痛”。目前本市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僅占市場份額的10%左右,食品相關行業協會僅有40多家。如何加強行業自律、社會治理也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基于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的“痛點”,我們建議,在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應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推動企業自我提升,并充分發揮社會化組織的力量,運用市場化、社會化的機制來進一步提升政府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和效果。1.運用市場的力量,推動企業自律及自我提升:(1)合理依托“互聯網+”商業平臺的創新手段,充分發揮企業主體的積極性。探索推廣如上海大眾點評網等網絡平臺型企業與工商總局合作互聯網+食品安全的創新嘗試,充分利用企業內部積累的大量活躍、動態數據,一方面將用戶投訴信息直接反饋到政府監管部門,另一方面也可將相關餐飲企業的處罰信息在推介平臺上公布,讓用戶有自主選擇權和更多的知情權,有效利用市場機制來進行調節,進而提升本市的食品安全水平;(2)考慮設立食品安全的專項獎勵和補貼項目,鼓勵食品企業進行食品安全相關投入。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中小型食品企業提供平臺化、共享的檢驗技術支持。對配置檢測檢驗設施設備、開展食品安全科技創新、購買先進設備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引進高素質的食品安全管理專項人才等給予獎勵等;(3)嚴把市場準入關,確保食品安全質量。通過資質認證、商業責任保險等手段,提高產品入場標準,尤其注意對食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進貨關加強監管,避免無證無照產品公開進入流通渠道。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的“黑名單”制度,以消費者投訴和日常檢測結果強化風險監控,引導企業實現食品安全自律。2.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食品安全監管:(1)有效發揮行業協會自律作用。鼓勵行業協會通過多種渠道,反映基層食品生產、流通企業訴求。在制定行業標準、出臺相關政策時,征詢食品行業協會、商會意見;(2)鼓勵社會力量(如民間社團等)有序參與食品安全監管。引導社會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隱患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后的緊急處理、進行食品安全風險溝通和常態化教育培訓、行業內食品安全標準的自律檢查等;(3)引導和培育第三方檢測機構參與食品安全檢測監管的全過程。通過購買第三方監管服務,委托第三方監管機構診斷、查找問題企業,并輔導、幫助解決問題等方式,不斷完善政府實驗室、社會第三方實驗室、各基層監管所快檢實驗室以及企業自檢實驗室“四位一體”的檢驗檢測體系,并著力依托第三方機構加強對中小型食品企業的日常檢測、工藝提升等工作;(4)積極推動建立食品安全專家庫和重大決策專家咨詢制度。在制定行業標準、法規政策等方面充分發揮專家咨詢的重要作用,以及多學科、不同專業門類的專家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的作用,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發揮智庫作用。
編輯:楊皓 1561821092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