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觀察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視角及其超越

2018-09-06 11:19:54辛自強
中州學刊 2018年5期

辛自強

摘 要:針對中國社會治理實踐變遷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種理論視角和主張:就政社關系而言,主張從國家統合轉向適度的政社分離;就社會治理模式而言,主張從總體支配型轉向技術治理型;就社會治理思路而言,主張從硬治理轉向軟治理。這三種理論視角不僅在內容上類似,而且都沒有超越簡單化的二元思維邏輯,忽視了社會治理中“人”的因素。因此,今后的研究應注重運用整體思維觀察特定時空背景下的社會治理實踐過程,重視以“人”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理念。

關鍵詞:社會治理;軟治理;國家統合主義;二元思維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5-0068-06

一、引言

“治理”這一在東、西方文明中由來已久的思想,經過長久隱伏,于20世紀90年代前后,率先在西方世界復興。全球治理、國家治理、地方治理、社會治理、公司治理等各種相關術語迅速升溫為各個學科領域和國際話語體系中的“熱詞”。

2014年,我國社會治理(包括其他各種“治理”)研究開始真正進入“黃金時代”。在中國知網檢索篇名中包含“社會治理”一詞的文獻可以發現,2001年該類文獻數量僅為4篇,2010年之前每年都在100篇以下,2013年為311篇,2014年猛增至2160篇,2015年、2016年均維持在2000篇以上。2014年以后社會治理研究迅速“變熱”,這主要緣于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此,“治理”“社會治理”等概念正式成為治國理政新理念,大量有關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文章相繼發表,這些文章多以解讀中央相關文件為出發點,并對各個領域的治理問題進行廣泛探討。

然而,相關文獻數量的劇增并不意味著社會治理在理論研究層面也有那么多的突破。深入觀察中國社會治理實踐離不開合適的理論視角,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更是離不開先進的理論指導。因此,深入評析社會治理領域現有主要理論視角,探尋更切合實際的理論框架,是很有必要的。

二、觀察中國社會治理的三個理論視角

1.政社關系的變化:從國家統合到適度的政社分離

社會治理意指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傳統上,政府是代表國家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核心主體,它擁有絕對的權力和權威,壟斷了公共事務的管理權。今天的“社會治理”概念強調應該“由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社會組織與公民,共同來治理和管理一個社會”①。理解中國社會治理實踐,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國家(包括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國家統合主義被認為是一種解釋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黨政合一國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重要理論視角。②國家統合主義被界定為:一種得到國家認可和控制的、由一些組織化的功能單位構成的且被賦予特定代表地位而組合進特定結構安排之中的利益代表系統,其主要作用是將社會中的組織化利益吸納到國家決策結構中。③國家統合主義思想在當前中國社會治理實踐中依然發揮重要影響。例如,姚遠、任羽中觀察到中國社會治理實踐層面存在一種雙向互動:公共社會的新力量通過國家提供的政治參與的法理基礎和制度空間,不斷“激活”既有制度設計,從而有效參與治理;同時,國家通過各種渠道對新社會力量進行“吸納”,達成有序治理。“激活”與“吸納”不斷互動,其本質是通過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以及日常性協商實現“善治”。④具體來講,一是,既有制度設計中本來就有的群眾來信來訪、政協委員提案、輿論監督等民意采集機制今天依然發揮作用,國家通過制度創新不斷“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這類似于金耀基的看法,他在解釋中國香港地區的治理時曾提出“行政吸納政治”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政府把社會中精英或精英集團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進行政決策結構,從而達成某一層次的“精英整合”并賦予其合法的統治權力。⑤二是,伴隨社會變遷,新的社會訴求表達渠道被不斷確立,如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各種論證會、聽證會、座談會,新興社會力量正在不斷激活國家制度創新。例如,在社區治理中,有威望的社區工作者、退休干部、社會知名人士,都被納入社區議事機制,使其發揮類似傳統社會中鄉紳的作用,成為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中間層和緩沖帶。由此認為,這種“激活”與“吸納”的互動代表了走向協商民主的中國社會治理模式。⑥

但是,也有不少學者認識到這種“國家—社會”一體化的政治模式對社會治理的潛在限制。⑦在國家強大的主導權力和權威的控制下,社會組織的自主性不足,其發育面臨各種制度困境,這是很多新興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很快被吸入國家權力體系中的重要原因。例如,有研究者采用統合主義視角考察了上海市政府對社會組織發展的影響,發現地方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⑧

“政府治理不等于社會治理,現代市場經濟中,僅靠政府(社會行政管理系統)本身不足以構成完備、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⑨這種“強國家—弱社會”的狀態及其背后的國家統合主義思想,已經在阻礙政府之外的社會治理主體的發育,也讓政府難以走出行政管制的套路。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習慣于對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采取自上而下的剛性工作方式,忽略社會組織和公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力作用,甚至把社會治理片面理解為“對社會的管制”“管理社會組織”。⑩因此,一定程度的“政社分離”B11,擺脫國家和政府的“總體性支配”B12,可能是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關鍵一步。

2.社會治理模式的轉換:從總體支配型到技術治理型

對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學家曾提出“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轉換的分析思路,即改革開放前的總體性支配權力正被一種技術化的治理權力所替代。B13“總體性支配”主要指改革開放前社會結構的一個基本特征,即國家幾乎壟斷全部重要資源,這不僅包括物質財富,也包括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和信息資源,以及通過群眾性的規訓、動員來調動政治和社會經濟諸領域的各種力量。當前,總體性支配權力正被打破,國家通過賦予各領域一定程度的自主權釋放基層社會活力。

這一社會結構變遷的分析思路被進一步推廣到社會治理領域。一些學者認為當前中國社會治理,特別是地方社會治理也在經歷從“總體—支配型”管控向“技術—治理型”模式的轉換過程。B14但是,這種轉換在社會領域中的出現相對滯后,濃重的“總體—支配型”管控思維在相當程度上給社會治理制造了行動困境。具體而言:一是,地方政府更多地保持以公眾需求為本的傳統服務思維,工作包袱沉重,效率低下,缺乏“與民服務”“與民共治”的公共服務理念;二是,受傳統治理模式影響,地方政府不斷在“剛性穩定”的思維中尋求社會治理方式,如增設政府機構、新設專項整治項目;三是,“條塊”關系的矛盾使社會治理機制難以實現有效整合與優化;四是,現實的制度性困境導致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面臨重重困難;五是,政府治理效能的評估體系和購買公共服務項目的評估機制沒有得到充分實施,社會治理工作缺乏秩序規范。

政府社會治理創新的方向是“技術—治理型”的共享共治模式。也就是說,政府需切實樹立以公共服務為本的治理理念,不斷改進社會治理的程序與技術,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務效果。對此,學界提出的具體策略可歸納為8條:第一,實現“為民服務”思維向“與民服務”理念的轉變,即發揮各治理主體,特別是居民的參與熱情,實現共享共治;第二,尋求社會治理方式的柔性化轉變,由完全依賴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的剛性治理轉向柔性治理,借助于社會心理學方法(如感情投入、認同建構、激勵溝通),把治理者的心愿與組織的目標變為民眾的自覺行動;第三,以“協同政府論”為指導,消除治理體系的內在矛盾,不斷優化社會治理體制;第四,做好基層服務型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工作;第五,提高居民社區參與的投入程度;第六,建立健全專業社會工作規范機制;第七,建立社會治理效能評估指標體系;第八,設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項目評估機制。B15

上述觀點基本反映了社會治理現實,指出了社會治理的創新方向。然而,對于“技術—治理型”的共享共治模式,在理論上還有待深化認識。具體而言,有哪些技術可以用于社會治理,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技術?其中,改變官員治理思維,調動公眾參與熱情,使用心理學技術做柔性治理,開展治理效能評估等,大多與心理學技術有關。顯然,心理學技術之于“技術—治理型”模式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心理學技術和策略也正是當前各個社會治理主體所匱乏的,而且其干預實踐以及理論研究的水平都亟須提高。需要肯定的是,“技術—治理型”模式所體現的軟治理思路代表了未來社會治理的方向。

3.社會治理思路的變換:從硬治理到軟治理

治理能力包括硬治理能力和軟治理能力。B16硬治理能力主要指以軍事、經濟、法律等硬性命令方式呈現的強制力;軟治理能力主要指文化、意識形態、制度規訓等軟性同化方式呈現的柔性力。在中國社會秩序的維護過程中,硬治理一直是各級政府廣泛采用的治理方式,然而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硬治理的局限性日益凸顯。

例如,于建嶸認為中國社會治理應逐漸從基于硬治理的“剛性穩定”轉向基于軟治理的“韌性穩定”,并進一步指出,社會沖突事件雖然不能破壞中國社會秩序總體上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穩定仍屬于“剛性穩定”B17。而且,在政治壓力型體制下,各級政府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忽視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和社會公平,疏于社會基本規則的建設和維護,這給國家帶來了諸多政治合法性危機。軟治理能力的匱乏迫使硬治理能力不斷被依賴。其結果是,政治體制用來維護自身生存和運行的成本越來越高,而支付成本的能力并不一定同步提高。從長遠來看,一旦政治體制的維護成本超過其支付能力,就可能出現社會失序和沖突失控,“剛性穩定”就可能演變為“社會動蕩”。有效防范可能出現的社會動蕩,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改革,使“剛性穩定”轉變為分權開放的、動態的、和平而有序的、具有強大自我修復功能的“韌性穩定”。總體而言,雖然于建嶸提出的實現“韌性穩定”的具體策略尚有值得討論的空間,但是他關于從“剛性穩定”向“韌性穩定”轉換的社會治理思路,無疑很有啟發性。

周根才指出,以往各級政府所運用的硬治理工具和技術已不能有效解決社會治理實踐中的諸多新問題,進而還會阻礙政府治理能力的發展。在各級政府硬治理日漸受阻和治理能力弱化的情境下,以社會文化價值共識的形塑能力、社會心理的干預疏導能力和社會合作共治的溝通協調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軟治理應成為政府治理能力重構的主要路徑。B18

綜上所述,學者們雖從不同研究角度出發,但最終都認識到,“剛性穩定”是不可持續的,政府需要考慮“韌性穩定”的策略。毋庸置疑,單一的硬治理手段已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現實,“柔性治理”或“軟治理”的思路應作為優選路徑加以考慮。

三、對社會治理理論視角的反思與超越

1.超越二元思維的社會治理整體思維

上述關于社會治理的理論分別從治理主體(政府與社會)、治理模式、治理思路等視角,分析了1949年以來中國不同時期社會治理的特點并指出了未來發展方向。其背后內容有著共同的指向性:國家統合思想意味著政府對社會的總體性控制和支配,這種控制的基礎是政府強大的硬治理能力;政社分離意味著政府權力的適當讓渡和自我限制,政府轉而訴諸軟治理能力和技術手段,并與其他主體對社會進行共治。這些理論不僅在內容上類似,而且背后都是同樣的二元思維邏輯:找出兩個相對的概念刻畫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治理的特點,并指出社會治理要從一種狀態轉型到另一種狀態,即從國家統合轉向適度的政社分離,從“總體—支配型”管控轉向“技術—治理型”模式,從硬治理轉向軟治理。

上述基于二元思維邏輯的治理理論雖然提供了觀察中國社會治理的基本分析概念和視角,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不宜采用從“A”到“非A”這種簡單的轉換式思維理解復雜的社會治理現實。社會治理的變遷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未必如這類簡化的理論模型所刻畫的那樣。在不同時期的社會治理實踐中,有時表現更為突出的是某種力量在整體力量結構中占比“多少”這類量變問題,并非簡單的階段式轉換或質的差異,而且這樣的變遷過程是復雜多變的,有前行,有迂回。例如,在中國政治結構中,可以強調適當的政社分離和共享共治,但國家的統合能力、支配性地位是不能也不宜撼動的;可以強調更多地實施軟治理策略,但硬治理依然是必要的堅實后盾。第二,不宜單純以理論視角簡單化地描述或裁定社會治理現實。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社會治理的變遷存在地域差異,各地進程不一定同步。因此,需要更深入地觀察社會治理的現實本身,避免簡單化地描述或裁定。也就是說,要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從整體出發,以全局的視野觀察社會治理的變遷歷程,分析發展趨勢。

社會治理變遷的實際過程往往比理論分析所描述的更為復雜。就治理主體而言,不能僅限于分析“政府”“社會”及其彼此關系,因為這種簡化的二元論分析框架,可能遮蔽了政府、社會以及其他治理主體之間復雜的糾纏關系和動態的形塑過程。B19實際上,在20世紀90年代及之后的一個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資本和市場作為新興力量在不斷調節國家和社會的關系,部分地削弱了國家對社會的管制和總體性支配。關于山東省桓臺縣的觀察研究表明,盡管國家統合主義依然存在,但是商業組織并非國家和社會溝通的工具,商業組織中經理人員的異質性也阻礙了其作為一個整體和國家進行集體利益交換的可能性。B202001—2004年“中國社會組織調查”的數據分析表明,社會組織建立的時間越靠后,其自主性越強,有更強的尋求發展自由的動機,也更能代表其出資人的利益。B21這在某種程度上暗示,2000年前后社會組織的發展獲得了相對寬松的環境,這其中的部分原因要歸結為市場和資本的力量。英國學者Jude Howell在2012年曾提出,只采用國家統合主義理論觀察中國社會,特別是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可能并不那么充分,因為資本和市場的塑造力量也在逐漸顯現,很多非政府的勞動組織和社會福利組織的增加就得益于資本和市場的力量。B22Howell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市民社會的控制策略出于兩個相互關聯的動機:一是維持政治穩定,二是促進資本發展。B23由此,資本的力量可以部分地調和國家和社會的緊張關系。

然而,國家、社會和資本三者的關系也存在反復和變化。Howell可能過分高估了資本和市場的力量,因為過去10多年間,在“反恐”“維持政治穩定”等強烈的國家安全需求下,國家管控社會的動機和強度明顯提高。但近年來隨著“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上升為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同時因應社會治理的困境,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張力相對舒緩。2016年的一項研究甚至提出“社會統合主義”(social corporatism)概念,認為像“公益組織孵化器”和中國“基金會中心網”這類介于政府和社會之間的中間組織或樞紐組織,正試圖整合并代表各種非政府組織、私人基金會的利益。B24簡單地說,在社會層面存在某種新方式的統合實踐。若真如此,則意味著社會組織可由此獲得發展的好契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政府和社會之間出現的中間組織或樞紐組織是否會成為國家管控的新工具,仍需進一步觀察。

總之,觀察社會治理變遷過程,必須看到國家、市場、社會三種力量之間復雜而又不斷變動的動態關系。若必須作個簡化的判斷,整體而言,當前國家統合主義依然占據支配地位,市民社會尚未充分發育,市場和資本雖表現出一定的力量,但其整體上更傾向于也更易于與國家權力相結合,而不是完全獨立的、具備調和國家與社會關系功能的力量。

理解中國社會治理實踐,不宜采用過于簡化的二元思維,而應更多地考慮實踐發生的特定時空背景,保持整體思維的分析邏輯,努力作出更符合實際的理論概括,從而提出更接地氣的、可行的行動建議。這里以社區治理研究為例對這一方法學的提議作具體闡釋。有學者采用“國家—社會”互補與鑲嵌的視角,深入觀察杭州市某社區中各種社會治理主體或行動者依據自身的優勢或劣勢進行合作與互補以及同時跨越邊界相互嵌入的實踐過程。觀察結果表明,這種互補與鑲嵌在社區治理層面有多種表現:首先是組織自身的拓展與相互嵌入,即政府、社會組織、準市場組織的適當融通和互補;其次是各種組織在社區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功能互補,即社區管理類事務主要依賴于社區黨組織、居委會和業主委員會,社區服務類事務主要依賴于社區服務站、社區組織(如志愿者協會、居民文體組織、社區準市場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最后是資源的整合,即國家財政資源、志愿者等公益資源等多種資源的綜合利用。B25只有通過這種深入的整體觀察和經驗描述,才能看清社會治理的真實實踐過程,提煉出符合實際的理論模型。若只是站在遠處或者所謂理論的高度,找一對概念來標定社會治理的當前特點及其轉換方向,或者只是在邏輯層面推演國家、社會、市場三者如何互構,都不利于理解社會治理實踐的復雜性與生動性。

2.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理念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以強大的理論自信將治國理政的理念推到新的高度,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一改革目標要求社會治理更加重視“技術—治理型”的共享共治模式,更多采用軟治理策略,更多依賴柔性治理方法。上述理論所指出的社會治理改革方向大致是合理的。但是,要完成上述改革目標,亟須貫徹以“人”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理念,而這一點尚未得到當前理論視角的充分關注。

社會治理是由作為治理主體的人(公務員、公民)及其組織(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實現的對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事務的治理,而且治理本質上是多主體群體決策的過程。由此可見,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的問題。

首先,治理主體是人,包括個體及其代表的組織。個體的治理能力、組織的治理效能決定了社會治理的質量。俞可平在論述國家治理能力時曾強調,官員的素質能力是直接的影響因素。B26就公民而言,其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和行為水平直接關系到社會治理的群眾基礎。組織的治理效能既取決于其中的個體素質,如政府組織中的官員、社會組織中的社會工作者,也取決于制度設計,好的制度能夠促使各種主體努力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并積極發揮作用。

其次,治理的客體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事務。社會治理的對象是社會,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因此,人們的社會心理,特別是社會心態本身就是社會治理要面對的重要內容。當前存在的多種社會心態問題,如失落的社會情緒、失調的社會認知、失衡的社會價值觀、失范的社會行為,都需要通過社會治理來解決。若從社會公共事務的角度來看,社會治理本具的公共性決定了滿足社會大多數甚至全體成員的公共需要和利益是治理的重要目標。這就必然涉及大眾的社會心理需求分析。只有弄清楚社會成員的普遍需求,才能通過社會治理實踐提供合適的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

最后,治理的過程是多元主體的群體決策過程。加拿大渥太華治理研究所的學者Graham等認為,社會治理是政府、社團或組織、公民相互協調作出重要決策的過程,包括決定誰來參與這一過程及其要承擔的責任。B27具體地講,社會治理是這樣一個過程:針對社會事務,各行為主體或利益相關方(政府、社會組織、公民、公務員等)為達成某一目標,而按照某種規則(如法律與行政規范)進行溝通、協調并做出決策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而言,社會治理實踐過程實際是一種群體決策(group decision making)。這里之所以強調群體,是因為社會治理通常由多主體相互協調而作出決策,是集體活動,而非單個人完成的個體決策。

綜上,要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就必須重視“人”的問題。例如,要改進政府、社會組織及其構成人員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要提高公民的社會參與意識,要科學認知各種社會事務中“人”的因素,要探討如何改進群體決策質量。

更進一步講,只有把社會決策的主體當作“人”來看待,才有助于落實治理理念,摒棄統治思維。就對治理主體能力的假定而言,統治思想的預設是政府具有無限理性,而治理理論則承認治理主體的有限理性B28。這里,統治思想假定政府、官員具有無限理性,可以掌握治理對象的所有信息,能夠獨立作出最優決策。然而,事實是人類只擁有有限理性。B29決策者受自身認知能力的有限性與任務環境結構的約束,使得決策只能達到滿意而不能達到最優。正因如此,治理不能只依賴于政府和官員的意志,更要發揮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積極作用,多方參與決策,才能最終找到令各方滿意的決策方案。

重視社會事務中的“人因”問題,才能真正意識到采用技術性治理的重要性,才能讓社會治理更有柔性、韌性和溫度。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事務總是關乎各種利益群體,關乎大眾心理需求,關乎民意民情。因此,要學會分析社會事務中“人”的作用,重視“人的因素”。有學者指出,以往各級政府所運用的硬治理工具和技術已不能有效解決社會治理實踐中涌現出的諸多新問題。B30這或許就是因為硬治理過程中沒有顧及構成群體的“人”的心理感受,存在將“人”的問題“物化”或“非人化”的傾向。例如,有的官員存在花錢買穩定的想法,就是試圖把大眾對公平、正義的訴求物化為貨幣來做交易。要建立“技術—治理型”的共享共治模式,就要善于使用心理學的策略和技術,根據心理規律處理社會事務,進行社會和社區治理,從而實現“由心而治”,體現社會治理的柔性與韌性。然而,遺憾的是,心理科學尚未在社會治理研究中發揮應有的學科優勢和學科能量。在此,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夠彌補這一不足。

注釋

①鄭杭生:《中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特點新趨勢——從社會學視角看地方經驗的持續貢獻》,《廣州公共管理評論》2013年第1期。

②See J.Unger, A.Chan.China, 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95, Vol.33, No.1, pp.29-53.黃毅、文軍:《從“總體—支配型”到“技術—治理型”:地方政府社會治理創新的邏輯》,《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③See P.C.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The Review of Politics, 1974, Vol.36, No.1, pp.85-131.

④⑥參見姚遠、任羽中:《“激活”與“吸納”的互動——走向協商民主的中國社會治理模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⑤參見金耀基:《行政吸納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金耀基主編:《中國政治與文化》,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1997年,第21—45頁。

⑦參見黃毅、文軍:《從“總體—支配型”到“技術—治理型”:地方政府社會治理創新的邏輯》,《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韓朝華:《利益多元化與社會治理結構轉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年第1期;J.Y.J.Hsu, R.Hasmath.The Local Corporatist State and NGO Rela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4, Vol.23, No.87, pp.516-534.

⑧See J.Y.J.Hsu, R.Hasmath. The Local Corporatist State and NGO Rela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4, Vol.23, No.87, pp.516-534.

⑨韓朝華:《利益多元化與社會治理結構轉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年第1期。

⑩參見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中國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

B11唐鈞:《社會治理和政社分開》,《黨政研究》2015年第1期。

B12B14B15參見黃毅、文軍:《從“總體—支配型”到“技術—治理型”:地方政府社會治理創新的邏輯》,《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B13參見渠敬東、周飛舟、應星:《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基于中國30年改革經驗的社會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孫立平等:《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

B16參見[美]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吳曉輝等譯,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5—10頁。

B17這種穩定以壟斷政治權力為制度特征,以絕對管治秩序為表象,以國家暴力為基礎,以控制社會意識和社會組織為手段。它缺乏制度彈性和韌度,忽視了社會內在整合和發展轉型的適應性要求。參見于建嶸:《從剛性穩定到韌性穩定——關于中國社會秩序的一個分析框架》,《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5期。

B18B30參見周根才:《走向軟治理: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建構》,《學術界》2014年第10期。

B19參見肖瑛:《從“國家與社會”到“制度與生活”:中國社會變遷研究的視角轉換》,《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9期。

B20See Ray Yep. The Limitations of Corporatism for Understanding Reforming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a rural count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0, Vol.9, No.25, pp.547-566.

B21See K.Kojima, J.Y.Choe, T.Ohtomo, Y.Tsujinaka. The Corporatist System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2, Vol.8, No.3, pp.609-628.

B22B23See Jude Howell. Civil society, Corporatism and Capitalism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n Development, 2012, Vol.11, No.2, pp.271-297.

B24See J.Han.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Corporatism in China: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ivate Foundations, and the State. China Review, 2016, Vol.16, No.2, pp.27-53.

B25徐林、吳咨樺:《社區建設中的“國家—社會”互動:互補與鑲嵌——基于行動者的視角》,《浙江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

B26參見俞可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前線》2014年第1期。

B27See J.P.Graham, B.Amos, T.Plumptre. Principles for Good Govern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Institute on Governance, 2003, Vol.15, No.1, pp.1-6.

B28參見夏建中:《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結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7頁。

B29See H.A.Simon.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Vol.63, No.2, pp.129-138.

責任編輯:翊 明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changes of Chinese social governance practice. In term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relations, it advocates a shift from state integration to a moderate separation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as far as social governance model is concerned, it advocates a shift from the overall domination to the technical governance; and the idea of social governance advocates a shift from hard governance to soft governance.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are not only similar in content, but also follow a similar logic of binary thinking, ignoring the human factors in social governance. Therefore,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observe the real proc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practice in the special time-space contex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governance concept centered on the "human".

Key words:social governance; soft governance; state corporatism; binary thinki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中文|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91热爆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久久人体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不卡|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欲色天天综合网|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欧美午夜网站|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黄|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黄色爱视频| 国产一级α片|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久草视频中文|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乱论视频| 日韩高清欧美| 91亚洲影院|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精品视频第一页| 全部毛片免费看| 亚洲天堂啪啪|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99er这里只有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午夜精品区|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产jizz|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色有码无码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