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文八則》:在桐城派視域下的分析研究

2018-09-06 11:19:54張小平
中州學刊 2018年5期

張小平

摘 要:邵作舟是晚清維新派先驅之一,維新之路的探索不僅需要在政治上革新,也需要在文學上革新。其1887年定稿的《論文八則》中提出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都是針對桐城派的。邵氏的論文揚棄了龔自珍和桐城派的文學理論,揭橥“學識”義旨,認為有“學識”,才會有胸懷。為古文研究與批評提供了新的理論成果。

關鍵詞:邵作舟;《論文八則》;桐城派;學識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5-0143-06

晚清人邵作舟的《論文八則》是近代文學批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獻,原先只有家藏本和少量印刷本,流傳不廣,因此沒有被《歷代文話》《歷代文話續編》等集子收錄。近些年,中國人民大學編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此稿才得以編在“邵作舟卷”中面世出版?!墩撐陌藙t》的文學觀與那個時代風靡的桐城派文學觀截然不同,與其他流派的文論家觀點也有所區別,是值得探討的一部文論著作。作者邵作舟是晚清維新派先驅之一,他的著述很多,除了著名的《邵氏危言》早就出版之外,還有不少沒有刊出面世。對他的《論文八則》進行探討,不僅可以看出這位維新派先驅對于文學的“新”認識,還可以看出他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不應缺失的歷史地位。

邵作舟是晚清維新派先驅之一,他的《論文八則》定稿于1887年。邵作舟對《論文八則》是頗為自負的,他在《弁言第一》中列舉了《文心雕龍》《讀書作文譜》以及從昌黎、柳州至顧亭林、方望溪諸作家的文論,認為“求其提綱挈領,巨細畢該,上匯乎立言體用之源,下極乎波折毫發之細,而高挹群言、不落淺近者,蓋未之有見也”。也就是說,在他自己看來,《論文八則》是接近“上匯乎立言體用之源,下極乎波折毫發之細,而高挹群言、不落淺近”的一部著述,是有獨特價值的。

清代文壇,桐城派影響巨大。郭紹虞指出:“清代文論以古文家為中堅,而古文家之文論又以‘桐城派為中堅。有清一代的古文,前前后后殆無不與桐城發生關系。在桐城派未立以前的古文家,大都可視為‘桐城派的前驅;在‘桐城派方立或既立的時候,一般不入宗派或別立宗派的古文家,又都是桐城派之羽翼與支流。由清代的文學史言,由清代的文學批評言,都不能不以桐城派為中心。”①

邵作舟主要生活在桐城派中興的同治、光緒年間,他的文學思想有什么特點?是否受到桐城派的影響?《論文八則》的獨特價值又在哪里呢?

邵作舟的治學,經歷了四個階段。他在《弁言第一》中自敘了這段不斷探索的艱苦歷程:

作舟幼孤失學,姿識弇陋,弱而好文。窮鄉僻壤之中,苦于無所師法,遍讀唐宋諸大家而心摹手追之。年十八九學于杭州,與程君蒲蓀、趙君撝叔游,聆其議論,讀龔定盦諸集,而好為艱澀幽險之文。其后習綺體,窺乎宋明諸名集、國朝尤袁洪胡之奧,進而溯乎漢魏六朝。而又好為駢四儷六之文,頻年泛騖,厭慕相半,最后爽然恍然,知其皆非三代文章之正也。于是高瞻遠矚,壹志凝神,專寢饋于六經諸子、周秦西漢之文,既憤且樂,誓以終老。

第一階段是“無所師法”,“心摹手追”唐宋八大家古文;第二階段是喜讀龔自珍文章,“好為艱澀幽險之文”;第三階段是“習綺體”,“好為駢四儷六之文”;第四階段是“壹志凝神,專寢饋于六經諸子、周秦西漢之文”。

邵作舟少年時代身在績溪,心摹手追的是唐宋諸大家的古文。在明清科舉時代,通過學習唐宋諸大家的古文,可以提高時文的寫作水平,是當時學子的普遍共識。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呂留良晚年編唐宋八家文選,他說:“今為舉業者,必有數十百篇精熟文字于胸中以為底本,但率皆取資時文中,則曷若求之于古文乎?夫讀書無他奇妙,只在一熟?!雹谕┏桥墒甲娣桨鸀閲颖O就讀學生編選《古文約選》,首創以“義法”為標準,約取兩漢、唐宋八大家文章,“刊而布之,以為群士楷”。方苞認為,掌握了古文“義法”,有助于八股文的寫作,“觸類而通,用為制舉之文,敷陳論策,綽有余矣”③。此書刊布后,便成了當時八旗官學之教材。乾隆時,又下詔全國各學官將此書列為官方的古文教科書。桐城派之集大成者姚鼐編選的《古文辭類纂》風行一時,所選文章也是以唐宋八大家作品為主,然后約選前后各朝代知名作家文章作為補充。到了邵作舟少年時代,“姚門四弟子”和“曾門四弟子”繼續倡導唐宋古文傳統,最終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經典地位。因此,邵作舟少年時代身在偏遠之績溪,“心摹手追”的只能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

年十八九時,邵作舟來到杭州,與程君蒲蓀、趙君撝叔游,見到許多新生事物,眼界大為開闊。程秉釗(1838—1891),又名秉铦,字公勖,號蒲蓀,胡適先生曾經評價說:“程秉釗是績溪近代三奇士之一,三奇士為先父鐵花先生(傳)與邵班卿先生(作舟)及程先生?!雹荜P于程秉釗的生平,山陰蔡元培所撰《績溪程蒲蓀先生遺集序》介紹說:“績溪程蒲蓀先生,先世業鹺吾杭,以錢唐商籍列學官弟子。生數歲,有奇稟,稍長,即知鉆研樸學。時未更東南之亂,猶及友事仁和譚仲修廷獻、會稽趙益甫之謙、德清戴子高望,此三君皆深究西漢經師微言大義,以紹常州莊氏之學,由武進劉申受禮部、長洲宋于庭大令,為莊氏之正傳,遞至龔定庵、魏默深,上承申受,下溉譚趙,先生參預其間,耳濡目染,甫及壯歲,學已大成,雖為諸生時,業已名著海內矣。……先生尤嗜《龔定庵集》,自恨身當其后,不及奉手,因以龔學名集?!雹萆圩髦劬S新思想的啟蒙以及后來在經學、文學等方面的成就,與杭州這段游學經歷大有關系。程秉釗之“尤嗜《龔定庵集》”,影響了邵作舟學龔仿龔,邵作舟“好為艱澀幽險之文”,便是這段游學經歷的寫照。程秉釗朋友趙之謙(1829—1884),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與績溪名士多有來往,對邵作舟的思想也有影響。趙之謙據趙之謙兒子趙壽佺撰《先考撝叔府君行略》記載,趙之謙“少事漢學,十歲后潛心宋學者七年”,后入杭州繆梓幕府,有經世致用之才,與績溪人胡澍、胡培系等訂交,“至于從政論議文牘,老吏見之,歡為莫及”。趙之謙也嗜讀龔自珍文章,避居閩中時候,譚廷獻藏有龔自珍集外文百八十篇,趙之謙借而抄之。程秉釗在紀念龔自珍的《乾嘉三憶詩之一》中有按語云:“先生沒時,予方數歲。年十五,交錢塘沈秀才(方頤),始知好龔先生文。已而與同里胡戶部(澍)、會稽趙縣尹(之謙)、戴典籍(望)商榷經義,益信先生之學。”⑥可見,邵作舟對龔自珍文章的喜愛,與他們的影響有關。

龔自珍是那個時代的先覺者,“自負其才氣,敢為出位之言”,⑦他的詩文具有追求個性啟蒙和人性解放的引領作用,他對卑惡世俗的敏銳感受、對社會危機的獨立思考、對黑暗政治的深刻揭露以及對美好理想的熱烈追求,構成了他詩文創作的主旋律,這也是他能夠影響一代文風的重要原因。邵作舟之崇拜龔自珍,除了“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的時代影響之外,與朋友程秉釗的治學影響也有關系。龔自珍1819年與魏源一起師事劉申受今文經學(即宋學)春秋公羊學教導之后,才開始從中尋找救世良方,汲取公羊學關注現實政治的“微言”精神,以公羊學之“大義”來“譏切時政,詆排專制”⑧。程秉釗的學術道路也是從春秋公羊學開始的,他的幾個朋友都是公羊學派的學者,“譚仲修廷獻、會稽趙益甫之謙、德清戴子高望,此三君皆深究西漢經師微言大義”。邵作舟耳濡目染,也受到了公羊學的影響,這是他崇拜龔自珍的思想基礎。

邵作舟崇拜龔自珍,模仿他的文章,“好為艱澀幽險之文”。龔自珍的文章具有鮮明的叛逆色彩,與清代中葉以來流行的桐城派文風有著顯著不同,他在《績溪胡戶部文集序》中說:“古之民莫或強之言也,忽然而自言,或言情焉,或言事焉,言之質弗同,既皆畢所欲言而去矣。后有文章家,強尊為文章祖,彼民也,生之年,意計豈有是哉?”⑨古人言情言事,都是說完就了事,哪有什么“文章家”“文章祖”?這里,龔自珍顯然是指向桐城派的,所以他主張擺脫一切束縛包括桐城派的條條框框,隨筆直書,表達真情實感。但龔自珍有些文章為了達到獨樹一幟的效果,語句詰屈聱牙,文意艱澀難解。劉師培評價龔自珍的文章說:“龔氏之文,自矜立異,語差雷同,文氣佶聲,不可卒讀,或語求艱辛,旨意轉晦?!雹馍圩髦蹖W習龔自珍的文章,后來發現沾上了“艱澀幽險”之弊,于是舍棄了這種文風,從學習龔自珍轉向學習駢體。

對于駢四儷六之文,邵作舟“頻年泛騖,厭慕相半”,最后爽然恍然,于是又舍棄了駢文,“專寢饋于六經諸子、周秦西漢之文”,他認為這才是三代文章之正,才是文章之源頭。

《論文八則》是邵作舟個人文章學研究之心得,主要探討的是文章寫作的門徑和技法。第一則是序言,第二則是正文之開始。他指出:“今之為文者,不高師法,不講體要,貿貿焉取古人之文而雜學之,依傍舊意,濫襲成調,剽竊一字一句,自以為古,此以為時文猶且不可,而欲以為古文,吾惑焉?!边@里提出了“師法”和“體要”兩個關鍵的問題,《論文八則》全篇的論述,就是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的。

“師法”要“高”,這是邵作舟論文的主張,那么,哪個時代的古文才能算“高”?邵作舟設定的“高”標準范文是“六經諸子、周秦西漢之文”。邵作舟提出這一主張,既是自己文學創作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前人古文理論的繼承和發揚。

清代中葉以后,桐城派“師法”韓、柳、歐、蘇等唐宋大家的“文統”遭到漢學家的廣泛批評,漢學家推崇駢文為古文正統,諷刺桐城文人空疏萎弱。蔣湘南(1795—1854),字子瀟,與龔自珍、魏源等人相友善,在思想上也受他們的影響。他對桐城派提出尖銳批評,否定桐城派古文的正宗地位,認為桐城古文是“偽八家”,是真時文,他在《與田叔子論古文第三書》中說:“且夫論古文而專以法,此乃偽八家所恃以劫持天下者。不破除此等俗見,必不能以讀古書;不讀古書,何能為古文?”那么,應該讀哪些古書?他說,應該熟讀“周秦兩漢之文章”:“世之人欲起衰矯弊,必自通經始;通經必自訓詁始,欲通古人之訓詁,自不能不熟周秦兩漢之文章。所謂由文入筆者,真古文之根柢即在于此,偽八家之所以不能自立者,正坐不能如此;此之不能,故以剪裁駕空諸法自雄矣?!盉11由此可以看到,邵作舟的古文主張與蔣湘南是一脈相承的。

在邵作舟那個時代,桐城派的“義法”說遭到很多人的詬病。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是鴉片戰爭后的早期改良主義者,他繼承了龔自珍、魏源的文論思想,“獨不信義法之說”,要求破除桐城派的義法枷鎖。他在《復莊衛生書》中說:“稱心而言,不必有義法;文成法立,不必無義法?!彼J為,語言表達只要“稱心”即可,反對“周規折矩,尺步繩趨”的模仿剿襲,內容“舉凡典章制度,名物象數,無一非道之所寄,即無不可著之于文。有能理而董之,闡而明之,探其奧賾,發其精英,斯謂之佳文”B12。在對待桐城派“義法”的態度上,邵作舟和馮桂芬是一致的,他不僅不信“義法”說,而且認為“義法”也不是桐城派的發明?!墩撐陌藙t·弁言第一》指出,“至其義法,則有宋以來,若歐蘇諸家,若弇洲震川,若荊川石齋,若亭林同人望溪諸君子,皆嘗有所論列。獨惜其旁見錯出,語鮮專門,非雜而無章,則偏而不舉”。

邵作舟《論文八則》不信“義法”,批駁“義法”,針對桐城派的“義法”,他首次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學識”:“蓋為文之道,學識為先。”他認為,寫好文章,第一位的事情不是“義法”,而是要有“學識”。

邵作舟揭橥“學識”之說,是在總結前人文學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舊唐書·劉子玄傳》記載,唐代禮部尚書鄭惟忠向劉知幾詢問:“自古以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劉知幾回答:“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辈胖笇懽鞑拍埽瑢W指知識學問,識是指見解見識。在劉知幾看來,歷史寫作與文學寫作最為根本的區別,是要有歷史的見識。劉知幾《史通·雜說中》說:“夫識事未精,而輕為著述,此其不自量也?!眲⒅獛渍f的是史著撰寫需要“史識”,實際上,文學創作的規律也莫不如此,文學之“識”的高低決定文學創作的成敗。比邵作舟時代稍前的學者劉熙載(1813—1881)在《藝概·文概》中說:“文以識為主,認題立意,非識之高卓精審,無以中要。才、學、識三長,識為尤重,豈獨作史然耶?”

邵作舟的“學識”說,與劉知幾、劉熙載的論述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他將“學”“識”合并為“學識”,創鑄新詞,與桐城派“義法”針鋒相對?!墩撐陌藙t·弁言第一》指出:“至其義法,則有宋以來,若歐蘇諸家,若弇洲震川,若荊川石齋,若亭林同人望溪諸君子,皆嘗有所論列。獨惜其旁見錯出,語鮮專門,非雜而無章,則偏而不舉?!鄙圩髦叟u“義法”說之“旁見錯出,語鮮專門”,言下之意是指《論文八則》是“專門”討論文章寫作法則的著述。

《論文八則》最大的貢獻,是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學識”說。

什么是“學識”?邵作舟認為有七個方面的內容,它們各自的作用是:“一曰格物致知,以窮其事理,則文之旨蘊必深矣;二曰博學好問,以富其見聞,則文之憑借必厚矣;三曰浸淫古籍,以高其師法,則文之氣骨必古矣;四曰沉潛涵泳,以養其氣機,則文之魄力必大矣;五曰講求體要,以審其施用,則文之格律必嚴矣;六曰講求法度,以清其布置,則文之條理必密矣;七曰講求用筆,以極其變化,則文之精神必煥矣?!鄙圩髦壅f:“平時無此七者之功而倉猝握管,求作佳文,是猶卻行而求前,南轅而北轍?!?/p>

“學識”一詞,最早用于品評人物,在南北朝時就已出現,指的是學問見識。譬如《魏書·于栗磾傳》:“(于)忠面陳讓云:‘臣無學識,不堪兼文武之任。世宗曰:‘當今學識有文者不少,但心直不如卿。欲使卿劬勞于下,我當無憂于上。”《魏書·李順傳》:“初順與從兄靈、從弟孝伯并以學識器業見重于晨,故能砥礪宗族,競名修尚?!钡搅嗣髑?,還是這個含義,譬如明高明《琵琶記·才俊登程》:“且在此歇息片時,講些學識,說些志氣何如?”清沈德潛《說詩啐語》:“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p>

邵作舟標舉“學識”,第一次用于文學批評,有其特殊的意義:

第一,“學識”說比桐城派“義法”說更有理論高度。方苞在《又書貨殖傳后》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边@個提法很抽象,很籠統,義即內容,法即技巧,內容與技巧的統一就是文章。但文章內容有進步與落后等差別,寫作技巧有自然與雕飾等不同,怎么教導寫作者正確地加以區分并選擇?邵作舟強調,“為文之道,學識為先”。邵作舟提出的“學識”兼顧事物與文章兩個方面,意謂有了很高的學識,就能分辨出內容的進步與落后、情感的真實和虛偽。邵作舟說:“一曰格物致知,以窮其事理,則文之旨蘊必深矣;二曰博學好問,以富其見聞,則文之憑借必厚矣。”首先要做到這兩點,寫文章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寫出的文章才蘊藉深厚。

第二,“學識”說比桐城派文章理論更貼近文學創作實際。繼方苞之后,為了說清楚文章寫作的特點,劉大櫆以“神”“氣”論文。然而“神”“氣”畢竟比較虛幻,難以把握,于是劉大櫆要求通過字句、音節去領會,他在《論文偶記》中說,“神氣”是文章最精處,“音節”是文章稍粗處,“字句”是文章最粗處。姚鼐發揮了這個觀點,提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等八個藝術要素,認為“神、理、氣、味”是文之精,“格、律、聲、色”文之粗,文章之“精”寓于“粗”,寫文章則要由“粗”入“精”。總的看來,桐城派這些提法還是顯得比較虛幻,操作性不強。邵作舟則提出了可以操作的具體門徑,他說,“浸淫古籍,以高其師法,則文之氣骨必古矣”——即師法古人書籍,可以領會“氣骨”;“沉潛涵泳,以養其氣機,則文之魄力必大矣”——即吟詠名人佳作,可以養育“氣魄”;“講求體要,以審其施用,則文之格律必嚴矣”——即熟悉體裁風格,可以嚴守“格律”;“講求法度,以清其布置,則文之條理必密矣”——即遵循行文法則,可以縝密“條理”;“講求用筆,以極其變化,則文之精神必煥矣”——即變化語言筆觸,可以煥發“精神”。邵作舟的論述,指導了具體可行的門徑,寫作者可以一一對應練習。這樣的表述,顯然要比桐城派更貼近文學創作的實際。

邵作舟認為,有了一定的“學識”,“始可為文”。那么,從構思到成稿的文學創作過程,有哪些重要的環節呢?《論文八則·四術第三》指出,有四個環節需要注意:“一曰立意,二曰辨體,三曰布局,四曰修詞。”

意,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內容。意在筆先,是文學創作的基本原理?!肚f子·天道》:“語之所貴者,意也?!睍x人以來的文學批評著述,都十分重視立意。南朝·宋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唐代杜牧在《答莊充書》中表述得更為明確形象:“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鼻宕鷦⑽踺d《藝概·文概》:“古人意在筆先,故舉止閑暇;后人意在筆后,故致手忙腳亂。”重視“立意”,這是古人在文學創作上形成的共識,因而邵作舟沒有對此展開論述。

《論文八則》第四則,邵作舟單獨討論了“辨體”。這里的“體”,指的是文章的體式或風格,邵作舟共分為六類:“一曰肅穆典雅之文,二曰雄駿英銳之文,三曰曲折奧衍之文,四曰靈矯秀逸之文,五曰纏綿委婉之文,六曰潔凈精微之文。”西漢之前所有文章,都可歸入這六類當中。邵作舟說:“意既立矣,體既定矣?!眱热輿Q定體式,“故夫刊碑作頌,以山林疏淡之體行之,則嫌于寒儉矣;紀游賦物,以典謨訓誥之體行之,則嫌于官樣矣”。

邵作舟把古文總結為六種風格,實際上是對桐城派文學理論的修正。詩文風格的劃分,始于《文心雕龍·體性》“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等八體。唐代以后,愈分愈細。皎然《詩式》提出“辨體有一十九字”:高、逸、貞、忠、節、志、氣、情、思、德、誡、閑、達、悲、怨、意、力、靜、遠。司空圖《詩品》則分為二十四類: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屈、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詩歌這種風格的區分,同樣適用于其他文體。桐城派姚鼐認為,文章風格盡管多種多樣,按照《易經》的說法,則不外乎陽剛與陰柔兩類。姚鼐《復魯絜非書》:“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比f物世界,沒有純粹的陽剛或陰柔,或偏于剛,或偏于柔,那么凡雄渾、勁健、豪放、壯麗等都可以歸入陽剛一類,凡婉約、幽深、淡雅、飄逸等可以歸入陰柔一類。姚鼐陽剛與陰柔的風格區分,以簡馭繁,簡明易懂,后人經常沿用。姚鼐的二分法雖然簡明,但過于概括,文章風格非剛即柔的引導,掩蓋了文學創作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后來的曾國藩對剛柔又進行了細分,“陽剛之美曰雄、直、怪、麗,陰柔之美曰茹、遠、潔、適”。曾國藩盡管區分了八種,但還是沒有脫離陰陽剛柔的大框架。邵作舟提出六分法是否允當,當可討論,但他撇開了陰陽剛柔體系進行評論,對桐城派文學理論進行修正,體現出一種可貴的探索精神。

邵作舟認為,文章體裁有很多,譬如紀、傳、志、狀、碑、頌、銘、誄、詔、告、表、疏、序、論、雜體等,“總其大要,不外紀事、議論兩端”。這種觀點在邵作舟之前就有人提出過,譬如劉熙載《藝概》就認為各體散文的表達手法不外乎“敘事”與“論事”兩種,“辭命亦只敘事、議論二者而已,觀《左傳》中辭命可見”B13。劉熙載《藝概》一書從同治十二年(1873)問世以來,曾多次刊刻。也許,邵作舟的觀點來自于劉熙載的啟發。對于紀事的筆法,邵作舟總結了十四條,即正筆、旁筆、原筆、伏筆、結筆、補筆、帶筆、鋪敘立案之筆、提掇呼應之筆、關鎖串遞之筆、斷制詠嘆之筆、詳略虛實之筆、賓主映射之筆、點綴傳神之筆。議論的筆法,邵作舟認為需要注意六個要點:“一曰劃清層次,以布其大局。二曰提掇呼應,以挈其綱領。三曰窮源竟委,以洞其本末。四曰反覆推勘,以極其事變。五曰剴切詳明,以暢其正面。六曰引喻借證,以助其波瀾。”劉熙載在敘事、議論的手法上也提了很多意見,比較概況,而邵作舟手法技巧的總結不僅全面,而且有觀點、有舉例,寫作者容易領會。后來的桐城派作家林紓《用筆八則》總結了“起筆、伏筆、頓筆、頂筆、插筆、省筆、繞筆、收筆”等八種筆法,但其論述之簡潔明了稍遜于邵作舟。

《論文八則》第七則,邵作舟提出文章筆陣之“十妙”:“稱為大家而不可磨滅者,玩其筆陣,蓋有十妙:一曰精,二曰大,三曰雅,四曰整,五曰雄,六曰健,七曰靈,八曰銳,九曰秀,十曰宕。”這里所說的“筆陣”,指的是文章的筆法;所謂的“十妙”,是指筆法的十種品格或風格。這個總結,與前面的“六體”的文章風格論有部分重迭,譬如“肅穆典雅之文”之“雅”,“雄駿英銳之文”之“雄”與“銳”,“靈矯秀逸之文”之“秀”。兩者不同之處是,“六體”是指篇章的風格,“十妙”是指語言的風格。邵作舟借“十妙”批評當時文人“動好操筆,芻靈木偶,略具形模,至于此妙,全所未睹。雖蜣螂轉丸,自比蘇合而滿紙涂鴉,適成其為商賈吏胥之惡札而已”。話語雖有偏激,但批評的是桐城派不夠重視“筆陣”的研究,邵作舟從寫作角度對此做了具體深入的闡述,述前人之未曾述,體現了他對文章寫作的獨到認識。

《論文八則》最后一則,談的是文章之九害:“一曰時文之體害之,二曰駢儷之體害之,三曰險澀之體害之,四曰經解之體害之,五曰文集之體害之,六曰尺牘之體害之,七曰官文書之體害之,八曰語錄小說之體害之,九曰佛老經咒之體害之。”邵作舟認為,要避免以上之九害,“除浸淫古籍無他策也”。古文,應有古文之面目,清代一些文論家對此就有過討論,譬如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中就提出,“古文之體忌小說,忌語錄,忌詩話,忌時文,忌尺牘,此五者不去,非古文也”。章學誠還特別撰寫一篇《古文十弊》,指出古文的十弊是:剜肉為瘡,八面求圓,削趾適履,私署頭銜,不達時勢,同里銘旌,畫蛇添足,優伶演劇,井底天文,誤學邯鄲。可以看出,邵作舟關于古文之九害的論述,是在廣泛吸收前人有關成果基礎上所做的新的總結,視野更加寬廣,探討更加深入。

總之,邵作舟《論文八則》提出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都是針對桐城派的。維新之路的探索不僅需要在政治上革新,也需要在文學上革新。桐城派末流走向空疏膚淺,引起維新派人士的強烈反對是歷史的必然。如何讓文學創作有新的面目?《論文八則》針對桐城派的“義法”說,針鋒相對地提出“為文之道,學識為先”。桐城派奉歸有光用五色圈點評點《史記》的方法為文學創作“范例”,吹捧為“古文秘傳”,實際上開啟了后人一味描摩的陋習。邵作舟認為,有“學識”,才有胸懷,才能辨別“古今文體之貞淫正變,源流得失”。邵作舟推倒桐城派崇奉的歸有光、唐宋諸家等偶像,要求直接學習“六經諸子、周秦西漢之文”,對當時文壇的模仿陋習確是當頭一擊。找到本源,才會知道流變,才會寫出新面目的文章,這又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學古與創新。如何學古?邵作舟的方法與眾不同,直接從“六經諸子、周秦西漢之文”的本源入手,撇開了后世奉為楷模的許多文學大家。按照今天辯證法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觀點至少是不夠嚴謹的,但在那樣一個痼疾纏身的時代,不如此提倡則不能療文壇桐城派之流弊,這才是邵作舟之用心。

注釋

①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卷,上海書店,1989年,第354頁。

②呂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選》,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08頁。

③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13頁。

④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的日記》,中華書局,1985年,第42頁。

⑤轉引自張振國:《晚清徽州奇士程秉釗生平著述及別號考》,《史林》2016年第1期。

⑥王佩諍點校:《龔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657頁。

⑦錢穆:《龔定庵思想之分析》,1935年《國學季刊》5卷3號。

⑧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67頁。

⑨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王佩諍校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7頁。

⑩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見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四冊,第428頁。

B11B12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8、51頁。

B13劉熙載:《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4頁。

責任編輯:行 健

Abstract:Shao Zuozhou w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movement needs innovation in literature as well as in politics.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Eight Articles on Writing Essays completed in 1887, were targeted at Tongcheng school. Shao′s thesis sublated the literary theory of Gong Zizhen and the Tongcheng school, and uncovered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considering that only when a write has knowledge, can he be broad-minded. Shao′s thesis provided new theoretical findings for the study and criticism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Shao Zuozhou; Eight Articles on Writing Essays; Tongcheng school; knowledge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91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在线直播|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第八页| 噜噜噜久久|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先锋资源久久|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色噜噜久久|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色综合激情网|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激情视频综合网|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a欧美在线|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精品成| 伊人色在线视频|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婷婷五月在线|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产99精品久久|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亚洲三级色|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靠逼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网|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一级不卡毛片|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