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翔 解小琴 馬驥 余強
[摘 要] 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生力軍,對企業、行業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認真研究和探討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原因以及深層次合作實施途徑,有助于高職院校更好地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促使高職院校和企業共發展。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例,從崗位分析入手,結合工作過程,就高職院校綜合實訓課程體系應具備的條件、構成的要素、課程模式三個方面進行探索,構建校企合作下的高職綜合實訓課程體系。
[關 鍵 詞] 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56-02
一、高職綜合實訓課程體系應具備的條件
(一)集中、連續地進行
高職綜合實訓課程通常安排在頂崗實習或就業前進行,設定有益于鍛煉學生多方位能力的項目,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舉一反三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保證學生能順利達到實訓的目標,滿足就業崗位或崗位群對專業技能和工作、組織、協調等關鍵能力的最低要求,在訓練時間設置上必須充裕,且具有集中性和連續性,一般綜合實訓時間設定在三周以上。在綜合實訓組織方面,實訓條件以本校的實訓室和校辦企業為主,必要時可到校企合作企業進行實地生產性實訓,在實訓教學師資配備上,以校內專業教師為主,在此基礎上,聘請企業技術能手作為指導教師或業務顧問。
(二)教學項目與企業共同設定
綜合實訓不僅要求內容的全面性,還需要實訓的有效性,在教學項目設定時必須結合企業實際,以最新的動態、技術為基礎,針對不同企業或崗位,設置適當的具有代表性的項目,讓學生完成一項完整的生產和服務項目,讓學生能夠接受全過程的操作訓練。通過項目的實施,讓學生熟悉生產各個環節的主要技能要求,了解生產或服務的程序,掌握生產或服務中各個環節的連接重點,明確各個工作崗位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還需要引入企業的文化和運行機制,模擬企業的運行模式,讓學生提前熟悉今后的工作環境,不斷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訓練學生的工作、組織、協調等關鍵能力。
(三)高職綜合實訓特有的考核評價要求
考核評價結果是體現學生是否能適應崗位或崗位群的重要依據,在考核評價時,應從多方位考察來評判學生綜合實訓的效果,例如:操作技能,團隊協作,言語交流等。在評價內容上,采取實訓項目與職業資格鑒定內容相關聯的考評體系,例如:汽車維修中級工,汽車維修高級工,汽車維修電工等;在考核方式上,采用過程操作與現場答辯并重的考核方式,充分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在評價方式上,采取多種評價形式,例如:學生自評,工作組成員之間的互評和指導教師評價,實現一人操作、多人聯動、共同提升的效果。全面評價學生掌握工作、組織、協調等關鍵能力和專業核心技能的程度,讓綜合實訓變得更加有成效、有意義。
二、高職綜合實訓課程體系的構成要素
(一)實訓內容和目標
在綜合實訓課程的內容設置和目標制定時,必須依托實際工作崗位或相應職業資格鑒定的能力要求,制定既能讓學生順利達到,又能符合企業對專業人才的最低要求的實訓目標。就汽車維修與檢測技術專業而言,在實訓內容設置上,結合汽車行業的職業崗位群技能和素質要求來確定。在確定實訓內容時,實訓載體的選擇至關重要,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以某一個具體產品或服務任務作為實訓載體。例如:以大眾帕薩特的日常保養為載體,通過模擬客戶到店,開工作單,保養作業,確認交車等具體流程,讓學生熟悉具體的生產服務流程以及各流程的關鍵要素,逐漸形成與之相對應的職業素養;二是選擇多個崗位輪換為實訓載體,例如:以上海大眾4S店售前、售后等相關崗位為實訓載體,通過模擬實際崗位工作實施,讓學生在認真履行崗位職責的基礎上,熟悉各崗位的工作要領,完成各崗位工作,掌握各崗位需求的職業能力和基本素養。
(二)實訓環境
實訓環境包括硬件設施的保障和文化的積淀,是保證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效果的基礎,在實訓設備配備方面,要求具有先進性、前瞻性、新穎性和可操作性,便于綜合實訓時能近乎模擬企業實際生產及服務過程。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熟知實際生產及服務流程,順利完成既定綜合實訓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就汽車維修與檢測技術專業而言,實訓環境和相應的教學資源應具有真實性,一般采取校企深度合作,到校開辦專業4S店,實現“校中廠”“廠中校”,營造汽車行業現場的真實工作氛圍,從而實現“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的高職特有實訓教學模式。除與企業合作開設校辦廠外,還要結合專業和學校實際,提升實訓環境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考慮一個實訓環境是否可運用于除本專業以外的其他專業或專業群,實訓工位數量是否能滿足全員動手的要求,實訓工位種類是否能滿足學生分崗輪換訓練的要求。
(三)實訓指導
綜合實訓的指導,就汽車維修與檢測技術專業而言,既要遵循生產任務的自身規律,又要遵循教學規律。在教師的主導下,以學生為中心,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完成實訓既定任務。在指導師資的配備上,選擇理論知識豐富,有相關崗位工作經歷的老師,或已被學院認定為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擔任。要求綜合實訓指導教師必須具備:積極的工作態度、扎實的專業技能、較高的人文素質、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理論結合實際的專業能力,以及對各項具體任務的組織和協調能力。在指導教師的搭配上,需配備專業、技能和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以一個教學團隊為單位,發揮各自特色,優勢互補,集眾力完成好綜合實訓指導工作。
(四)考核評價與反饋機制
在教學過程中考核評價起到導向、檢驗診斷、反饋調節等多重作用。因此,綜合實訓的考核評價應具有高職特色。在考核內容上,注重多重性,如專業技能考核與關鍵能力相結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學生掌握技能與企業和行業需求相結合;在考核方式上,強調多樣性,如實操考試、理論筆試、現場匯報及答辯、應變能力考核等;在考核主體上,采用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形式,突出多元性。通過考核評價,反饋汽車維修與檢測技術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應解決的問題,對呈現的問題進行調節。首先,應依據汽車維修與檢測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其專業特點,找尋汽車的相關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探索深層次合作模式;其次,依據當前企業和行業的需求,分析就業崗位,理順崗位間的工作流程,明確各就業崗位的技能和素質要求,挖掘崗位特點;最后,根據各崗位具體的需求,結合崗位間的工作流程,技能要求和素質要求,制定綜合實訓項目,進行試點研究,找出規律,從而有效指導教學工作,培養就業崗位所適用的人才。
三、高職綜合實訓課程體系建設課程模式
高職綜合實訓課程體系建設的前提——不能違背課程建設的規律,在此基礎上,必須突出綜合實訓課程體系的特點,以企業為依托,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結合生產實際,注重教學過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研究高職綜合實訓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上,結合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一些具體的課程模式。
(一)“過程訓練”模式
該模式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在校營造特定的工作環境條件,選擇典型、規范、完整的服務過程為載體,例如:汽車零部件檢測的全過程。在實訓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模擬真實業務的處理,協作解決技術問題,獨立完成整個工作流程,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產技術水平,提升服務能力。在選擇實訓項目時,必須是一個完整的流程。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該模式對實訓設備的配套性要求較高且實訓成本較高,一般需要有專項資金打造方可實現。應用該模式時,學生所處理的生產技術問題應具有典型性和實時性,一般由校企合作單位提供,增強其仿真實訓的可操作性和真實性。該模式實施后,讓學生較全面地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同時提高其處理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崗位訓練”模式
該模式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在校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條件和氛圍,主要體現在“校辦廠”,依據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生的職業面向,選擇典型崗位,采用分崗輪訓的方式,讓學生能切身體會各崗位的具體工作。通過該模式的訓練,讓學生能較全面地應用專業和技能,給予學生發揮特色的空間,有利于學生在就業后能迅速適應各工作崗位。作為企業希望人才引入后“即招即用”,作為高職院校希望培養的人才能“都有用”“搶著用”。在運用該模式時,首先,應明確各崗位的職能職責,擬定訓練標準,確定訓練形式,設計合理的訓練任務,讓學生把握各崗位間的關系,較全面地認識整個企業或部門的工作流程;其次,對指導教師的水平和模擬的業務全面度提出較高要求,要求指導教師綜合素養達標,業務模擬全面到位。
(三)“仿真訓練”實訓模式
該模式是在校內實訓設備配套的基礎上,根據仿真系統提供的數據或模型,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仿真操作。該模式具有仿真工作過程可控、故障可設、多次重復訓練等優點,但一次性設備投入的成本較高,后期更新有一定局限性,與真實工作環境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該模式的實施,仿真系統模塊大多是按需開發,用于汽車類專業解決某些無法進行具體實習操作的問題,例如汽車零部件裝配。在該模式的運用時,仿真系統的開發要具備真實性、可控性,參數設計上應合理,過程、步驟與實際工作一致,并能夠使學生通過系統的操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檢驗操作步驟的正確性。通過該模式的實施,讓學生熟悉汽車零部件的構造與裝配關系,培養學生在仿真系統中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校企合作高職綜合實訓課程體系開發,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體現,有了企業的參與,學校才能了解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發展方向,有利于“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促使學校完成專業建設的同時不斷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擬定上,更貼近社會需求,使學生的所學專業技能更貼近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朱美珍.關鍵能力與專業能力相結合的高職課程模式構建[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71-74.
[2]孔志春.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8):13-15,27.
[3]林徐潤,莊培燦,楊帆.淺談高職院校“專業綜合實訓”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24):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