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冰
[摘 要] 自教育部職成司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 試行)》(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以來,各高校已經開展學校層面的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現在有些學校也開展了專業層面的教學診斷與改進。就課程層面而言,研究的不多,實施的就更少了,從學校人才培養看,具體落地主要靠課程,如何從課程層面研究和實施教學診斷與改進十分必要。
[關 鍵 詞] 銀行會計實務;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154-02
目前,課程層面的教學診斷與改進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本文依托銀行會計實務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和實施過程展開論述。
一、目前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診斷與改進的認知誤區仍然存在
教學診斷與改進是辦學的職業院校自身完成的,通過對課程自我診斷查找問題,然后依據查找的問題自我改進,所有的工作都是學校自己完成的,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質量保證體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育行政部門只是通過診改復核,來督促學校建立自我診改機制,提高診斷與改進的有效性,以此推動教育質量的提高。所以診斷與改進與第三方監督和評價完全不同,傳統的評估,還有企業出具的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都是第三方完成的,這不屬于診斷與改進的范疇。
(二)課程診斷與改進體系還不健全
目前診斷與改進的關注點更多是在課程開設后的效果評價上,比如是不是對實現工作目標有用、能不能對完成崗位職責具有支撐作用、課程對就業和職業發展是否有幫助等。但這只是診斷與改進評價體系的一部分,整個體系建設一定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內容,片面關注事后指標必然導致指標體系不健全,也致使改進內容不是針對全局的。
(三)課程診斷與改進內容還不完善
目前課程診斷與改進的內容更多地關注于課堂與就業,即課程的完成過程和影響,而對課程相關的材料關注度還遠遠不夠。比如教材建設的診斷,如果僅僅依據是否為國家規劃教材來進行評價,教材建設是不完善的。
(四)課程層面信息系統建設不能完全滿足診斷與改進的需要
所有的課程診斷與改進體系指標相關數據的獲取信息化程度較弱,大部分還要依靠手工輸入,這加大了診斷與改進的成本,影響了診斷與改進工作的效率,也使診斷與改進工作很難進行下去。
(五)課程診斷與改進來自于學校層面的推動力還有待加強
作為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課程診斷與改進需要學校的大力推進,目前診斷與改進學校層面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具體到課程診斷與改進放到二級院系后,沒有一個好的推動作用,無法實現課程診斷與改進徹底實施。
(六)課程層診斷與改進質量監控機構企業專家有待進一步充實
課程診斷與改進是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中的最后一級,一定要具體落地,其中對課程評價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課程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的有效對接程度,對接程度越高,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越能夠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學生的滿意度也會越高。而目前進行的課程診斷環節缺少企業專家的參與,致使課程與工作崗位具體任務還未實現充分對接。
二、課程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的幾點對策
(一)強化課程負責人教學診斷與改進是分內之事
教學診斷與改進能進行下去,依靠的是學校自身的內生動力,所以要求課程負責人明確。課程診斷與改進是任課教師的分內之事,是自己的責任和任務。課程負責人應帶領全體授課教師一道樹立講好課建精品的目標,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去分析課程建設情況,找到不足,尋找建設方法,實現從“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變,觀念的轉變是開展課程診斷與改進的第一要務。
(二)健全課程診斷與改進指標體系
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建立指標體系。事前,教師方面,教案、課件、微課、預習內容的布置,預習方法的講解、參考書目的通知等內容是否健全;學生層面,預習的效果、對未來課上核心內容是否知曉、是否具備預習的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評價。事中,教師授課過程中內容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教學素材是否齊備、教學過程是否平穩有序等;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否被點燃、課堂活躍度、課堂教學滿意度等。事后,教師教學效果的及時檢驗、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進一步改進、學生課后需要完成的內容是否及時得到評閱等;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自我總結和提高、學習獲得感等。
(三)完善課程診斷與改進內容
課程診斷與改進不僅要從流程和內部控制上分析控制關鍵點并加以改進,還應該從具體的課程內容入手。如,課程授課日志、課程教學標準、教案、PPT、習題庫、試題、案例庫等教學素材入手,分析教學素材的完備性與科學性。此外,還有教材建設情況,如,教材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以及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體現。
(四)系統性設計課程診斷與改進信息平臺建設
為了進一步提高課程診斷與改進的效率,應加強課程信息系統建設。建設基于云計算的自主學習平臺,把與課程相關的所有教學資源全部納入平臺管理。這樣便于對教學資源的完備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進行管理以及對教師教學過程的情況及時掌握,如果平臺功能比較完善,還有助于對學情進行數據分析,這樣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效率,從教與學兩個方面進行大數據分析,更有利于對課程建設與實施進行診斷與改進。
(五)學校應加強課程診斷與改進頂層設計和推動
課程診斷與改進是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的重要一環,應把這項內容放到學校層面的診斷與改進之中統籌考慮,因為一個學校的教學診斷與改進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單獨地割裂某一個方面進行設計,而應該面向總體目標進行系統設計。學校作為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責任主體,應大力加強課程層面的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要使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落地,必然要大力加強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
(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推進課程診斷與改進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課程診斷與改進作為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具體實施內容,需要行業企業專家的參與,如,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或銀行人力資源部門經理或主要面向崗位的具體主管都是課程診斷與改進機構中需要的組成人員,合理的人員構成,更利于對課程診斷和改進。
三、銀行會計實務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的內容
(一)加強課程診斷與改進決策指揮系統建設
建立銀行會計實務課程診斷與改進領導小組,由二級學院(系)主要領導擔任組長,主管教學副院長(主任)擔任副組長,課程負責人和二級院系督導作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在全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總體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專業教學診斷與改進目標,制定課程診斷與改進指標體系。明確銀行會計實務課程診斷與改進領導小組工作制度以及領導小組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標準,明確小組內每個成員的職責和任務,確保領導小組運行有效。
(二)建立課程診斷與改進質量生成系統
首先,在課程診斷與改進領導小組的帶領下,制定標準化課程文件,如,課程教學標準、課程教學進度表、課程實訓項目、課程PPT等所有教學素材,要求所有任課教師進行分工協作,按照標準整理生成教學文件。其次,制定教學活動規范,明確課前、課中和課后所有教學行為的基本規范,使日常教學有章可循。如課前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總體內容的比例、課中采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記錄、課后輔導和答疑的要求等。明確基本規范之后,制定整個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反饋機制和工作職責。
(三)構建課程資源建設系統
課程建設過程中,除了要求教學過程和教學文件標準和規范外,關系到課程質量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課程資源建設。優質課程資源建設是對課程教學運行和教學改革的有效支撐。所以課程建設應該對接國家或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建設標準,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課程資源建設,建設過程中,課程診斷與改進領導小組明確課程資源建設系統中各門課程負責人,確定資源建設總體規劃,明確資源類別、課程知識樹、資源建設數量要求和建設標準,分配課程組每位任課教師的具體工作任務,有效推進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
(四)建設課程診斷與改進服務保障系統
為了更好地開展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建立服務保障系統是必要的,一方面應確保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對應的資金保障,確保專項資金到位,這是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是建立信息化平臺是實現課程診斷與改進相關要素的前提,提高工作效率必備的保障措施,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都是具體而微小、且落地的工作,沒有信息化平臺,完全依靠人工來進行整理和提取評價指標素材,會大大增加工作量,畢竟在學校、系部到課程真正專職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人員不多,到課程層面更會少之又少,甚至沒有,更多的是課程負責人具體負責,開展平臺建設時只有提高效率、減少工作量才可能使診斷與改進工作推行下去。
(五)建設課程診斷與改進服務質量監控系統
學校層面的質量監控系統,通常由校領導起頭,質量評價處(督導處)具體實施,具體到課程層面的服務質量監控系統,應該有二級院系領導牽頭,二級院系督導組負責人具體執行,組建服務質量監控小組,明確機構工作職能,建立機構工作制度,規范工作流程和工作標準,在整個機構建設中應該吸收銀行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從企業層面對課程具體教學實施過程進行監控,更利于課程內容真正與行業企業崗位工作內容有效對接起來,確保課程開出后,課程效果達到預期效果。
正是因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是以專業建設為核心,而課程恰恰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基礎。所以,在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有效構建基于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體系,從而更好地推進銀行會計實務課程建設,有效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豐元.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與保證體系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
[2]張丹.高職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策略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