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云
[摘 要] 中職教育的就業觀,就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意識與向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存在教育科技文化水平相對滯后,勞動力素質較低,自然資源缺乏等諸多現實問題,社會就業壓力大。為了提高地區就業率,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刻不容緩。當前甘肅臨夏地區職業教育迅速發展,技能人才培養數量急劇增加,如何有效提高就業率,促進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課題。為此,明確中職教育就業觀的內涵,結合本地區中職教育特點及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對臨夏州中職教育就業觀的思考。
[關 鍵 詞] 中職教育就業觀;臨夏州就業困境;就業途徑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02-01
中職教育就業觀就是要在根本上幫助和培養學生從心理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思想。讓學生放心走出校園,及時適應社會,獲得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一、中職教育就業觀
中職學生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時代要求,樹立適合時代發展的就業理念,建立正確的就業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思想。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工作中,要打破傳統的就業思想和觀念,引導學生樹立就業的新理念即找到工作,有相對固定的收入,實現順利就業,不要好高騖遠。要逐步使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調整好自己的未來就業目標,讓自己的就業意向與個人的發展相契合。
二、臨夏州就業困境
首先,臨夏州位于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毗鄰甘南和青海藏區,有回、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0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占全州總人口的59.1%。存在人口密度高,貧困面大,教育科技文化水平相對滯后,勞動力素質低下,自然資源缺乏等諸多現實問題
其次是社會環境和政策措施方面的原因。本地區自然資源缺乏,廠礦企業很少,就業崗位缺乏。地方政府部門在人才培養和使用中又缺乏深度和廣度傾向,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措施力度不夠,導致生產服務一線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再次是職業學校在培養學生方面的原因。職業學校往往受教育者文化程度低,并且缺乏生源,學校專業單一、教學質量較差、模式單一。教師隊伍師資不配套、學生實訓跟不上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本地區中職教育的發展。地區職業教育還僅限于課堂理論教學,學生實訓基地缺乏,學校資金匱乏,沒有自主產業支撐,致使學校缺少產教結合、理論實踐結合的平臺。學校就業指導課程單一,重理論、輕實踐,重目標、輕學生。對學生就業教育缺乏針對性,難以解決學生就業的根本問題。
三、本地區中職教育就業途徑思考
(一)地區政府部門持續加大對中職教育的扶持力度
臨夏州隨著“兩基”目標的完成,教育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教育事業從各方面大力支持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本地區中職教育。提高中職學生就業率,政府部門的作用毋庸置疑,起著火車頭作用。
(二)規范本地區中職學校專業設置
創新職業技術教育面向社會,針對市場的教育,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此類人才。學校在選定專業之前可先進行市場調研,從當前和長遠兩個方面設定專業。加強與外地企業合作,根據企業需求確定專業進行長期合作。同時發展自己的特色專業教育,讓企業主動上門要求合作。特色專業的選定根據本地特點來定,如磚雕、民族工藝加工專業、民族食品制作專業等一系列具有本地明顯特點的專業。
(三)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就業擇業指導
職業學校要培養自己的專職教師,有專業理論水平也有專業實踐能力,具備“雙師”素質;另一方面,可以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定期對專業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和提升,讓專業教師去發展好的地區學習充電,把外面的先進技術引進來。
(四)引導學生調整心態,轉變就業觀念
培養學生“求職心態平穩”“能夠正視挫折”的務實擇業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人都想急于求成,包括大多職校學生,盲目與人攀比、目標過高、自卑或依賴、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一勞永逸等不健康心理是很多中職學生都有的。市場經濟發展的就業機制,迫使職校生必須調整心態,轉變就業觀念。
(五)推行優惠扶貧政策
認真落實國家的有關規定,建立中等職業教育貧困生助學金制度,對就讀職業學校的貧困學生提供補助,并制定相關的政策給予幫扶。
總之,通過調查研究,本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約、互相影響的。因此,只有通過積極有效的改革和調整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經濟和職業教育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健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意向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
[2]石英,周玉敏.關于引導中職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的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7(2):51.
[3]趙玉琴.當前形勢下中職生應樹立的正確擇業觀[J].職業,2010(2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