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馭
摘 要: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概況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一直是我黨制定方針政策的依據。正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需要從現實條件變化、人民的需求層次提高和社會生產制約因素三方面加以認識。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經濟發展;人民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研判。
一、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抓主要矛盾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一個社會都充滿各種矛盾,其中起領導和支配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它規定和影響著其他次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只有找到主要矛盾,才能掌握解決復雜問題的金鑰匙。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正確提煉主要矛盾,是黨確立今后中心工作的第一步,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是黨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的展開,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歷來重視抓主要矛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對中國基本國情的深刻分析,指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而明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新中國成立后,1956年,在黨的八大上,明確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由此明確了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盡快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一論斷是符合當時實際的。但后來因為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使領導人的注意力發生變化,以致于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誤判。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把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確定為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主要矛盾,強調要“以階級斗爭為綱,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在這樣思想指導下,黨的中心工作偏離正軌,最后釀成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重大失誤,十年浩劫使黨和國家事業遭受重大挫折。粉碎“四人幫”后,經過撥亂反正,我們黨重新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對八大提出的主要矛盾進行科學概括總結,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正是基于這樣的正確認識,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第一要務。改革開放40年來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清醒認識和科學把握。
回顧建國以來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可以得出這樣結論:能否正確提煉社會主要矛盾,能否基于社會主要矛盾正確制定我們的方針政策,是社會主義事業順利推進的關鍵。
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條件
我國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社會主要矛盾表述顯然已經不能反映變化了的實際情況。首先經濟體量不斷增大。我國在2010年經濟總量就超過日本,穩居世界第二。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約9.5%,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奇跡。2017年,我國GDP達82.7萬億,占世界經濟比重15%,“落后的社會生產”表述已不合時宜。其次人均收入增長較快,從改革開放初的155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8800多美元,進入上中等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層次達到新高度,顯然“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已不能涵蓋人民的需求。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收入不足3000美元時,人們側重于物質消費,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人們消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轉變。再次精準脫貧成果顯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2013 年以來,我國6000 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貧困發生率從 10.2% 下降到 4% 以下 。
三、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1.美好生活內涵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們的需求呈金字塔型,在較低層級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會產生更高層級的需求。需求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在溫飽階段主要滿足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小康階段則是社會需要和尊重需要,在富裕階段要實現的是自我實現需要。雖然他的理論有不足之處,但還是能反映需求的一般規律性。
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導致需求層次提高,對物質文化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在物質需求方面對產品的外觀、性能、安全性等有更高期待,價廉不再是吸引人們消費的決定因素,物美才是消費者的追求。此外對公共服務如交通、醫療和教育也有更高期待。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已不能滿足人們需求,網絡、旅游等成為新寵。在物質文化需求之外人們還注重人身、財產、食品藥品、環境等安全方面需求。此外在公民素質不斷提高情況下,人們政治參與熱情增強,對國家大政方針制定更為關心,特別是對關系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有較強的參與意識。對社會公平正義和依法治國有新期待。
2.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盡管我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但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
(1)發展不平衡。第一區域不平衡。東中西部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人均收入、公共服務等方面差距明顯。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三個省市是上海、北京、浙江,上海為58987元,最低的三省是貴州、甘肅和西藏,西藏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5457元,只相當于上海的26%。第二,城鄉發展不平衡。與區域發展不平衡相似,城鄉發展差距也較大。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前者是后者的2.71倍,這還是平均水平,如果是最發達的城市和最落后的鄉村比較,差距更大。2012年—2016年年我國基尼系數分別為0.474,0.472,0.469,0.462,0.465,都超國際警戒線0.4。第三,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但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還有待提高。
(2)發展的不充分。第一,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受限。實體經濟在解決就業、創造社會財富、增加稅收方面發揮很大作用,但目前中小企業在公平的競爭環境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融資和稅收壓力還較大,部分企業面臨困境。第二,創新能力不足。過去幾十年我們經濟發展方式是粗放的,依靠土地、勞動、資源的投入獲取經濟增長,同時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目前因為人口、資源等方面壓力,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未來無論是經濟轉型升級還是要增強在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力都需要創新驅動。
理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還要聯系我國的基本國情,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準確把握這種“變”與“不變”,更好理解只有在不斷的發展中才能解決社會主要矛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6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