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潔
摘 要:從嚴治黨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貫穿于我黨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皖西革命根據地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的方法以及用優良作風凝聚黨心民心的寶貴經驗,為今天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當中提到的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新部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皖西革命根據地;從嚴治黨
一、皖西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1.皖西革命根據地的形成背景——皖西地區黨團組織的建立
皖西地方黨組織始建于1923年。1923年冬,在今安徽省壽縣小甸鎮成立了省內首個同時也是鄂豫皖邊區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小甸集特別支部。中共壽縣小甸集特支的建立,不僅為壽縣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革命基礎,而且也對安徽省內其他地區黨團組織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此后,合肥、六安、霍邱等皖西地區黨、團組織便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他們同外地黨、團組織和旅外黨、團員一起,乘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好形勢,廣泛開展工農群眾工作,積極進行皖西黨和團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為在皖西地區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支援北伐戰爭、掀起大革命高潮打下了基礎。
2.皖西革命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皖西黨組織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堅決執行中央指示,認真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黨的六大決議,在兩個地區性的領導核心——六安特別區委和壽鳳臨時縣委的領導下,以大批革命知識分子出身的黨員為骨干,廣泛深入地發動和組織農民起義,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從1929年11月起,經過一系列的農民起義的勝利,到1930年4月,擁有40多萬人口的皖西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成為領導安徽革命運動的主陣地。
二、土地革命時期皖西革命根據地從嚴治黨的思想與實踐
1.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純潔黨員隊伍——大革命失敗之初,皖西地區革命形勢由低潮向高潮的轉變
大革命失敗之后,皖西籍革命黨人積極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以各種身份為掩護,深入工農群眾之中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他們通過組織家鄉進步青年成立“學術研究會”以及到學校當教員等形式,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闡明黨的政治主張,吸收工農分子和進步學生入黨。甚至,一部分優秀共產黨員還擠進國民黨地方政府和黨部積極開展革命統一戰線工作。同時,為了動員廣大勞苦群眾起來革命、聲討國民黨右派罪行,皖西地區黨組織緊密結合斗爭形勢,先后發表了《反“割民黨”宣言》、《反“割民黨”宣傳大綱》、《C·P的政治主張》、《反軍閥戰斗的宣言》等文章。
隨著黨組織的發展壯大,黨內的農民成分不斷增加。為了保持和提升無產階級政黨的純潔性、戰斗性,皖西地區黨組織從黨的思想建設著眼,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黨員。通過在各地舉辦農民夜校、工人夜校、工農識字班和青年讀書會等,組織廣大黨員學習各種馬列主義書籍和進步報刊。皖西黨組織在進行黨的思想建設中,注意開展對錯誤思想的斗爭。1928年1月召開的六安、霍山、霍邱三縣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決定整頓黨的組織,實行黨員重新登記。遵照原省臨委關于對極少數“對黨不忠實者”,“不同意中央八七緊急會議決定之新政策,及在行動上言論上有機會主義的傾向者”,“一月不為黨作實際工作者”不需登記的指示,對少數同志分別作了批評教育或組織處理。
1928年3月到1929年6月,壽縣地區先后召開了四次黨的代表大會,分別對部分不同意黨的武裝斗爭方針、犯有右傾投降主義和“左”傾盲動主義錯誤的縣委成員作出了批評教育、改選,乃至開除黨籍的處理。
1927年8月到1929年4月,是皖西人民革命由低潮轉向高潮的重要過渡期。在這期間,皖西黨組織著重從思想上、政治上加強黨的建設,通過理論武裝,抵制錯誤思想、凈化黨員隊伍,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戰斗性,為之后皖西六霍地區武裝起義的連續爆發與勝利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必要準備。
六霍起義勝利之后,六安中心縣委在1930年3月21日至25日,在六安縣七鄰灣關帝廟召開了所轄六縣(六安、霍山、霍邱、壽縣、英山、合肥)和紅33師黨的聯席會議。大會作出了多項決議,規定了各方面的具體任務。其中,在黨的組織建設這一塊,大會指出:黨今后在組織上的任務是——加強黨的無產階級意識,克服小資產階級和農民意識;擴大黨的無產階級基礎,吸收工農同志參加黨的指導機關,實行干部工人化、黨員軍事化;切實訓練工農干部,提高黨員政治水平;加強組織生活,切實執行黨的紀律,糾正黨內右傾和“左”傾思想等,為推動整個皖西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摒棄“左”傾主張,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第一、二次反圍剿時期皖西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積極探索
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李立三(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書長和宣傳部長)的主持下召開,會議通過了由其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目前政治任務的決議》,使以冒險主義為特征的“左”傾錯誤統治了中共中央的領導機關,正式成為“中央路線”。而當時正處于陸續恢復與發展、革命形勢日漸向好之際的皖西蘇區,在立三“左”傾錯誤路線的指導下,盲目制定了六霍總暴動計劃,作出了“凡有黨員的地方都要舉行起義”、“一支槍也要集中到紅軍去的”激進決策,給蘇區黨和紅軍的革命事業造成了嚴重損失。為了沖破立三“左”傾錯誤路線對蘇區的干擾,1930年9月,在黨的六屆三中全會以后,皖西地區的黨組織開始積極著手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恢復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先后作出了停止盲目舉行起義、撤銷六霍總暴動指揮部的決定,并取消了為執行李立三“左”傾主張而成立的“行動委員會”,決定建立中共皖西分特臨時委員會、東方辦事處和軍分會,以統一和加強對皖西各縣的領導。按照中央“加強紅軍,鞏固紅軍”、“鞏固根據地的發展”的指示,皖西地區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采取靈活的斗爭策略,積極發展黨的組織,使原有的根據地得以恢復、鞏固和擴大。
1931年2月25日,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共安徽省委作出了《皖西工作決議案》,明確指出,皖西黨組織今后的總任務“要以蘇維埃政權運動為中心,建立紅軍,鞏固蘇維埃,建立黨,擴大群眾的組織,解決土地問題”。在這一決議案的指示下,皖西臨時分特委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認真加強黨的建設,舉辦了區委成員、支部書記輪訓班。各縣舉辦了黨員短期訓練班,對各級黨員干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黨組織和紅軍隊伍的戰斗力,為順利粉碎國民黨蔣介石第一、二次反革命“圍剿”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組織基礎。
3.堅持實事求是,抵制錯誤思想干擾——大“肅反”時期皖西蘇維埃政權在曲折中發展
1931年4月17至18日,在時任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主持下,中共皖西臨時分特委在金家寨舉行了第三次擴大會議,傳達了黨的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將中共皖西臨時分特委改組為中共皖西北特區委員會,管轄領導六安、霍山、霍邱、合肥、壽縣等19個縣。為了搞好皖西北根據地的宣傳工作,特委成立了黨報委員會,創辦《火花》、《紅旗》、《黨的建設初步》等報刊,強調“自特委直到支部一定要整個的注意黨內的教育工作,有計劃有耐心的開辦長期與流動訓練班”,并“注意在日常工作在實際工作方法中來進行個人的教育工作”,“把宣傳工作看成是經常的基本工作”。
正當中共皖西北特委調整思路、積極推進各項工作有序開展之際,推行王明“左”傾機會主義、于1931年4月間到達皖西的張國燾,為了排除異己、獲得皖西北蘇區的最高領導權,對皖西北革命根據地黨、政、軍、群各部門展開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整頓”和“改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殘酷的“肅反”,大批在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黨員領導干部受到清洗、鎮壓、殺害。張國燾在皖西革命根據地推行的肅反擴大化使黨的民主集中制遭到嚴重破壞,極大削弱了黨政軍的領導力量及戰斗力,并直接導致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失敗,給發展中的皖西北蘇區以及非蘇區的黨和革命事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雖然自始至終張國燾都以“正確路線”的代表自居,但他推行的錯誤“肅反”仍然遭到了皖西北蘇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堅決抵制。在張國燾對大批優秀干部和革命戰士實行逮捕、屠殺的時候,皖西北的廣大黨員、干部、戰士和群眾依舊懷著對黨對共產主義事業必勝的堅定信念,初心不改、勇往直前,堅持對敵斗爭,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戰略轉以后,皖西北蘇區軍民團結一致,實行東線轉戰,堅持斗爭,在危難中保存革命力量,保衛紅色土地。在皖西北保存下來的蘇區,重新恢復建立了各級蘇維埃政權以及群眾性的進步組織。在政治上,以郭述申為書記的皖西北道委堅持實事求是,停止執行張國燾那套“左”的政策,特別是沒有在后來又一次的肅反中亂捕亂殺,使人心安定,同心同德地建設根據地,團結一致對敵,一次次打破敵人對根據地的“清鄉”計劃與劃區“清繳”。
4.密切聯系群眾,重建黨的基層組織——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皖西北地區黨組織的發展
紅二十五軍戰略轉以后,皖西北黨組織積極響應省委指示,密切聯系群眾,恢復和組建黨基層的組織,成立中共皖西特委,加強黨的領導,開辟新的游擊根據地,壯大革命武裝力量,使整個革命斗爭納入黨的統一領導之下。1934年11月到1937年7月,皖西北地區的黨組織領導軍民協作,以不過三千多人的武裝力量,堅持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配合了南方各省紅軍的斗爭。在斗爭中造就了一批忠于黨、忠于人民、英勇頑強、富有經驗的黨政軍骨干,鍛煉出了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革命武裝力量。
另一方面,肩負著開辟新蘇區、支援老蘇區這一重大使命的以壽縣、合肥為中心的皖西北游擊區黨組織,在土地革命時期,以皖西革命根據地為依托,以同根據地接壤的紐帶地區為活動中心,積極向淮南鐵路沿線、淮河南北和長江北岸發展。在這一廣大區域內廣泛發動群眾、擴大工農群眾組織、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斗爭綱領,帶領群眾進行反帝反蔣和推翻反動統治的武裝斗爭。皖西北游擊區的黨在險惡的環境中,不斷進行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黨的組織屢遭破壞,但又一次次得到回復重建。皖西北地區黨的領導機構隨時根據上級黨的指示加以變更。皖西(合肥)、皖北(壽縣)兩個中心縣委由分開到合并、再分開在合并,適應了革命斗爭的需要,保證了中央與皖西革命根據地之間聯系的暢通。
從嚴治黨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貫穿于我黨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皖西革命根據地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的方法以及用優良作風凝聚黨心民心的寶貴經驗,為今天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當中提到的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新部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借鑒。
課題組成員:
吳玉才、梁昌永、朱多良、劉蕓、夏淼、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