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蘭
摘 要: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時指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這樣做就是要將農民手中的土地進行流轉,形成一定規模,使農村土地具有更高的利用價值,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更大便利。進而更好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本文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對我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經濟;發展;影響
“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農村改革的核心問題,而農村土地問題與農村、農民、農業等“三農”問題緊密相關。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由于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和經營分散,導致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突出。“土地細碎化”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傳統生產方式,由于受到資金、人力、物力的制約,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給農民增收,生活質量有效改善帶來一定阻力,直接影響著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進程。隨著我國非農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和農業機械化推廣使用,致使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落戶,土地承載的維持農民生存的功能逐漸弱化。取而代之,土地所承載的農民實現發展的功能日益突顯。這種情況下,實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使土地經營權流轉意義重大。
一、土地流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農村土地流轉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一項創新舉措,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近年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十分緩慢,農業危機日漸顯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建立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深化農村改革,需要對農村土地經營權進行流轉,才能維持現有產權制度框架不變的前提下,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采取多種合作形式,進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速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最終保障農民對土地等生產資料的財產權和收益權,逐步實現農民增收,達到共同富裕。
二、土地流轉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土地流轉對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結構,轉換農村經濟增長動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收、農民共同富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土地流轉有利于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市場化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繪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這個偉大目標的實現必須要以農業農村發展為重點。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的發展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大的生機和活力。“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土地流轉能使土地大面積集聚形成一定規模,土地經營者在遵循市場經濟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農業向著市場化需求發展。同時通過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技術化管理,可以充分挖掘土地的利用價值,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以此穩步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不斷增收,生活共同富裕,使農業農村發展向著現代化逐步邁進。
2.土地流轉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加速我國城市化進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土地流轉為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保障,使農村經濟發展更加繁榮,充滿生機、活力,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更加多樣化,農村土地商品化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民可以通過土地交易使土地變為商品,實現資源分配的轉換。對獲得土地的這部分農戶來說,經過土地流轉他們可以擁有充足的土地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加大生產投資力度,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來發展高效現代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同時還能使寶貴的耕地資源不致拋荒浪費。對在城市已有較穩定職業和住所的那部分農業人口來說,土地有償流轉能使他們放棄土地經營權,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此脫離農村生活,進城務工。一方面這部分農民通過土地流轉能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和收益,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這部分人進城務工還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加快推進了我國城市化進程。因此土地流轉為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土地流轉為資本下鄉提供通道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規模化的生產經營,離不開大量的資本投入。推進土地流轉,這為資本下鄉提供了廣闊天地。通過政府制定有利于資本下鄉的政策,吸引金融單位把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三農項目,吸引現代工商企業帶著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實現“四化”同步,協調發展。
三、做好土地流轉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必須堅持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流轉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必經之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土地流轉的有效保障。從風險上看,農業生產中各種風險同時存在,特別是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一旦出現天災人禍,適度規模經營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從管理上看,適度規模經營能顧得過,管得好,經營起來得心應手,過大規模會增加經營和管理難度,且大規模經營勢必會剝奪大部分農民的土地權益,造成土地流轉成為大規模的農民被動擠出過程,極為不利于農村社會穩定。因此,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合理確定土地經營規模,需要既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流轉和收益等權利,又注重提升土地經營規模,防止土地過度集中和違背農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的傾向。
2.必須堅持因地制宜
土地流轉要堅持做到分類指導實施,因地制宜流轉。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山區、平川區和城市郊區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即使在村與村之間、同村農戶與農戶之間的差異也很大,推進土地流轉要因地制宜、因村而異、因戶不同,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強迫命令,侵犯農民的合法權益。
3.必須堅持與培育主導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一是堅持把推進土地流轉與培育主導產業相結合。要圍繞培育主導產業和優勢項目,制定農業結構調整規劃,明確土地流轉區域內主導產業,引導土地經營者在不改變產業布局和主導產業的基礎上,以多種方式流轉土地,使土地向主導產業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二是堅持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立足農民土地資源,引導農民有序流轉土地,尤其是要帶動貧困戶參與現代農業產業,培育壯大一批以農村土地流轉為主體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幫助貧困戶“摘帽”,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將“土地流轉+產業扶貧”這一方式打造成推動精準扶貧的有效方式。三是堅持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通過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廣泛吸納社會上的工商資本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當中來,努力推進農業產業調整,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美麗鄉村建設”新途徑,著力打造現代化、產業化、集約化的集生態、產業、旅游、休閑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文化基地,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當地生態建設。
綜上所述,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盤活農村土地資源,不僅能加速我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還能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激發我國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對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