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同志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廣東提出加強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要求,《博物館條例》明確博物館教育、研究和欣賞,收藏、保護和展示的職能,博物館應當抓住機遇,在古驛道調查和保護利用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關鍵詞:一帶一路;南粵古驛道;博物館;主導作用
2013年,習近平同志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即為了推進實施"一帶一路"重大倡議,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系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我國新絲路建設踏上新征程。
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建設文化強省,加強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2016年7月18日,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廣東省文化廳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南粵古驛道全面普查的通知》,要求對古驛道及沿線周邊風物開展調查研究。
古驛道,是我國古代主要交通通道,承擔著公文傳遞、人員往來、物資運輸等功能,包括了官道和民間古道,是古代地區之間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與政府與民眾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在中國整個歷史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
南粵古驛道是歷史上中原漢人入粵和嶺南商貿活動的主要路徑,就像活力奔騰的動脈,源源不斷地將物流、人流、文化在其中往來輸送[2]。南粵古驛道由港口而內地,由內地而嶺南,由嶺南而海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形成了廣東多民族民系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彰顯了海外僑胞深厚家國情懷的歸根紐帶,是我省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南粵古驛道起源于秦漢年間,到如今已走過2000多個春秋,把中原一批又一批南遷客迎進南粵大地,把一批又一批貶官謫臣擁入嶺南的懷抱,把一波又一波中原先進思想、技術、文化帶入當時比較荒涼落后的南蠻遠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古驛道的功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南粵古驛道調查、保護與利用工作成為近年來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縣級文物主管部門由于人員、專業技術等原因,將這項工作的責任放到博物館的工作任務中。按照《博物館條例》,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下面就博物館的功能,以羅定市博物館參與古驛道調查、保護與利用工作為例,闡釋縣級博物館在古驛道調查、保護與利用工作中如何發揮主導作用。
一、縣級博物館職能的轉變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3]。
2015年3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了《博物館條例》,《博物館條例》,對博物館的職能重新進行定位,其中第二條規定:“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處處長郭長虹說,《博物館條例》設專章對博物館社會服務進行了規定,相較于之前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博物館管理辦法》,這是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反映了新時期博物館職能的重要轉變。“博物館已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物收藏、保存、研究的專業機構,還是提供展示、教育、開放服務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 國家文物局宋新潮說,“在此條例當中,再次明確強調了博物館的教育、研究和欣賞的這種功能,并且把教育放在了首位。”
二、縣級博物館的工作現狀
縣級博物館一般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由于人員短缺、缺乏專業技術和館舍面積少等多方面原因,其功能職能就遠遠不能完善,多數縣級博物館只具有收藏、展覽等功能,教育、研究、欣賞、保護等功能卻是相當薄弱,甚至缺失[4]。
然而,多數縣級博物館除了需要完成本身職能外,還承擔了不可移動文物的調查、保護和利用工作[5]。近十年以來,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先后開展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古驛道調查、歷史建筑調查等工作,這些工作名義上是由多部門共同協作,實際上卻多數由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去擔當工作骨干甚至負責這些工作。這顯然超出了《博物館條例》里規定的博物館的職能范圍,也使得博物館處于相當尷尬的局面。縣級文物行政部門不得不將這些工作安排給博物館去負責,而部分縣級博物館基于這個原因,被動地甚至消極地參與這些工作。
三、縣級博物館在古驛道調查和保護利用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2016年以來,省文化廳、省文物局就發出了一系列通知,要求各級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開展古驛道調查和保護利用工作。然而,作為機關行政單位的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卻苦于沒有業務人員而無法開展工作,多數博物館也以沒有該職能為由未能開展古驛道調查工作。
羅定市博物館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主動承擔了南江古驛道的調查工作,在古驛道調查和保護利用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1.“走出去”開展調查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博物館搜集了大量的古驛道遺存資料,通過查閱館藏有關志書、史料,證實羅定有四條水陸并用的古驛道。隨后,博物館以這些為依據,走出去開展古驛道調查工作,對著名的古道遺存和古驛道上的文化遺存進行再一次的核實考究,撰寫了《羅定南江古驛道專題調查報告》,掌握了南江古驛道的第一手材料,這也為博物館舉辦古驛道專題展覽作了充足的準備。這次古驛道調查工作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基礎上開展的一次延伸調查。
羅定市,地處廣東的西部。東鄰云安縣,東南接陽春市,西南靠信宜市,東北連郁南縣,西部與廣西岑溪市交界。羅定三面環山,地控粵、桂交通要沖,歷史上一直是嶺西南的軍事重鎮,史稱“撫綏重地,門庭巨防”,明朝就有“全粵要樞”的美譽,是廣東溝通大西南的重要通道。羅定古驛道,自古水陸驛道并用。明萬歷以前,羅定以南江古水路作為主要的交通通道,明萬歷十七年開通了羅鏡路(官大路)、西山大道和東山大道三條陸路驛道。南江古水路更是中原經靈渠進入西江、南江,再經羅信古道進入鑒江到達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徐聞出海的最便捷的對接通道。
2.“請進來”進行研究和展示
通過開展調查,我們掌握了南江古驛道的大量第一手材料,這就有利于博物館開展古驛道研究工作。首先將這些材料特別是文化遺存進行分門別類,發現古水路的文化遺存包括了工業遺存、商業遺存、古城、古墟、古碼頭(渡頭)、古村落、古寺廟等等,而陸路驛道則有古道遺存、古村落、古驛站、古寺廟、古墟、古茶亭、古橋等等。經過歸納總結,分析研究這些文化遺存形成的歷史原因、發展過程以及變換原因,然后撰寫相關的學術論文,包括有陳大遠撰寫的《羅信古道——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黃健恩撰寫的《海上絲綢之路對羅定的影響分析》和本人撰寫的《從文物古跡看南江流域對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作用》,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
通過總結分析和研究,我們將這些材料和照片資料整理出展覽素材,以《南江古道與“一帶一路”專題展覽》為題,編寫陳列展覽大綱,撰寫陳列展覽內容,于2017年4月正式展出。該展覽不僅吸引了眾多本地觀眾前來參觀,還成為大中小學校走進博物館的最佳鄉土教材。
3.提升和保護利用
(1)主動參與南江古道與“一帶一路”文化論壇的相關工作,提升博物館的各項業務水平
為進一步加大對羅定南江古道與陸海絲綢之路文化的發掘、保護、宣傳和利用力度,提升羅定南江古驛道的影響力,羅定市政府決定與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羅定南江古道與“一帶一路”文化論壇。2017年4月23-25日,南江古道與“一帶一路”文化論壇在羅定成功舉辦,來自海內外的近3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
這次論壇,博物館主動承擔了組織聯系專家學者、收集和整理論壇論文,整理論壇會議資料,提供論壇參觀點并為參觀點作現場講解等業務工作。同時,博物館舉辦的《南江古道與“一帶一路”專題展覽》也成為專家學者們參觀和贊賞的熱點。
會后,博物館更是承擔了編輯整理《羅定南江古道與“一帶一路”文化論壇論文集》的相關工作,本人被聘為該論文集的特約編輯,負責論壇照片、發言稿、相關媒體報道的歸納整理,論文的校對整理,版面的安排設計等等工作。
通過參與這次論壇活動,使博物館歷年來對南江古道的專題研究得到升華,而且在整理論文、會議資料、籌劃布展和現場講解的過程中,使博物館的業務人員得到有效鍛煉,從而提高了各項業務水平。
(2)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開展古驛道研學活動,打造文化旅游路線
《博物館條例》提出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處處長郭長虹在《發揮博物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在說到,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制定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的政策措施,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博物館與本地區教育部門、中小學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挖掘、凝煉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資源項目,增強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針對性、趣味性,探索建立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開展學習的長效機制,是落實這一規定的有效措施。
有了古驛道調查研究和陳列展示的基礎,我們及時抓住機遇在社會教育方面開展工作。
首先是利用古驛道開展研學活動。研學活動是將藝術、文化、教育、旅游四者相結合,選取標志性建筑或景點開展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是鍛煉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2018年1月21-23日,在省博物館宣傳推廣部、廣州十六中、Global游學薈、廣東青旅和羅定博物館等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驛路同游——南江古道尋跡活動”先后在郁南磨刀山遺址和羅定古驛道沿線節點開展研學活動。這是一次以古驛道的文化遺存為載體而舉辦的綜合實踐課程。這次研學活動包括了以下內容:走近磨刀山遺址,體驗原始人生活;走進博物館,感受羅定歷史文化;行走雞梯嶺古道,尋找前人的行蹤;參觀羅定學宮,接受孔子先師的教化;深入羅定神秘名勝古跡“龍龕脫骨”,與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摩崖石刻對話;走進聚龍米公司,了解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走進梁家莊園九座屋,開展古屋尋寶等活動;最后利用梁家莊園糧倉的大曬場,表演《蔡廷鍇血戰淞滬情景劇》。這些活動,羅定博物館都參與籌劃,并作為游學節點的講解。通過這些活動,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社會教育業務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更使羅定的影響力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是打造歷史文化旅游路線。通過舉辦游學活動,啟發了打造歷史文化旅游路線的思路。歷史文化旅游線路,可以聯合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門共同開發,對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旅游部門開辟文化旅游路線,都是雙贏的一種方式。同時,博物館也可以歷史文化旅游路線作為教育課程,將其帶入學校教育當中。
《博物館條例》將教育放在首位,使博物館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博物館應當緊緊抓住機遇,開拓創新,為博物館教育開拓更多的新方法,為博物館教育爭取更多的新公眾,使博物館教育職能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發揮。
參考文獻:
[1]王軒.南粵古驛道人文景觀要素的現狀與設計再利用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2018,0(1):51-52
[2]林具如、何賤來、黎選明.古驛道的前世今生[J].鄉鎮論壇,2016,0(27):44-45
[3]呂毅.淺析縣級博物館免費開放職能作用發揮[J].中國民族博覽,2015,0(12):241-242
[4]倪學萍.縣級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要素初探——以寶應博物館為例[J].西部學刊,2016,0(13):64-65
[5]沈佳惠.縣級博物館公共教育職能之我見——以江蘇省泰興市博物館為例[J].文教資料,2017,0(21):88-90
作者簡介:
徐子明(1971--)女,漢族,廣東羅定人,文物博物館員,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專業,本科,從事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可移動文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