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華
【內容摘要】哲學在大多數同學眼里是晦澀難懂的,但是哲學又能給學生帶來智慧的思維;因此如何將晦澀難懂的哲學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符合生活味道成為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的困擾,所以教師在實際哲學課堂當中應該廣泛聯系生產生活實際。以實際生產生活出現的問題為依托。
【關鍵詞】哲學課堂 生活味 哲學味 思維
引言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課主要分為四個模塊的教學,其中必修4《生活與哲學》是非常特別的一個模塊。大多數同學在剛剛接觸或者未接觸之前這一模塊的時候,往往覺得特別陌生,覺得哲學是一門束之高閣晦澀難懂的課程。因此如何將哲學對同學學習具有啟迪作用的效果發揮得很好,成為廣大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煩擾,將哲學課堂與生產生活的材料聯系在一起成為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改的主要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是哲學,哲學無處不在生活當中,哲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哲學課堂的束之高閣晦澀難懂很好的解決,讓哲學課堂充滿生活的味道。本文通過多年的執教經驗,探討讓哲學課堂變得更有生活味的策略。
一、學會哲學的觀點
高中思想政治中的哲學課堂特別要強調的便是哲學的觀點,哲學是一門理論觀點明晰的課程,每一個哲學問題的探索都離不開哲學的觀點支撐。缺少了哲學觀點的教育是不成功教育方法。因此在哲學課堂中貫穿生產生活實例,必須突出哲學觀點在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啟迪學生思維的時候,必須講清楚各哲學原理的基本觀點,比如物質觀、運動觀、發展觀、意識觀、實踐觀、認識觀、聯系觀、發展觀、否定觀、歷史觀以及矛盾觀等原理。了解和掌握這些原理觀點是學好哲學課堂的基本前提和充分必要條件。其次,必須明確哲學是一門系統化、理論化、思辨化以及多維化的科學體系。是前人經過一定歸納總結得出的理論觀點。最為重要的是,學習哲學具體的思想觀點內容,就意識的作用這一節,必須把上下兩節知識連貫起來匯總處理,加以思辨貫通。巧妙的弄清楚意識的作用,其作用是具有雙面性的,正確的思維意識對社會發展是有幫助作用的,錯誤的思維意識對社會發展是有阻礙或者推遲的作用的。因此,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接受正確的思想指導。讓正確的思維指導生活,讓生活富有哲學。
二、學會哲學的思辨
培養學生的學習思辨能力,是哲學課堂最為重要的特點之一,這里的思辨不是巧言善辯,也不是強行辯論,而是科學思考生活中“我要去哪里,為什么要去,去哪里干什么,怎么做好,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如何實現等”這才是哲學賦予學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在生活當中,我們要求學會反思、學會思考生活,學會怎么樣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更加多姿多彩。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信心。思考學習當中的出現的問題。只有這樣,生活當中的問題才會更好的解決。思辨的一個很好的習慣。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對于在高中學習當中十分重要,因為高中的學習很多的時候不是一味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學會對知識點的思考以及內化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充分理解和接受了新的知識點。
三、學會哲學的推理
為什么要學習哲學課堂,為什么大家會覺得哲學是科學之母,這里就要強調哲學的演繹推理。在自然科學里面,特別強調的是演繹推理的功能來解釋自然的奧妙。他們都是再具體領域的解釋,而哲學這是在系統的進行解釋推理。在人們生產生活當中,無論每一個行業都需要推理,不能無法讓人們信服。不管是材料推理還是科學推理,都應該計算出推理過程,設計出推理公式,服務社會進步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每一次社會變革,科學技術的大跨越,都是哲學思維在啟迪和推理,每一次的進步離不開哲學對思想的洗禮。
四、學會用哲學指導生活
在哲學課堂上貫穿生活,是為了讓哲學更好的指導生活,是哲學轉化為指導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有力工具,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多元化世界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學生面對這樣的生活往往會迷茫不知所云。因此在學會哲學當中,可以學生更好的認識世界和指導世界,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樹立學習和學生的自信,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價值,正確處理生活當中的得與失,名與利等。其次是發揮哲學的能動作用,哲學觀點中認為意識具有能動的作用,正確的意識具有促進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學會運用哲學中的正確意識指導實際的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問題。
結語
哲學使人明智,具有啟迪思維的作用;人們在進行系統的哲學學習過程中,可以使哲學廣泛應用于生活當中,生活中充滿了哲學的韻味。同時實踐教學中,教師也廣泛舉例生活中哲學,讓同學們認識到哲學在生產生活中的地位,明白生活中處處是哲學的道路。同時在《生活與哲學》這個模塊,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生活與哲學》不應該是理想化的高樓,應該接近生活,貼近自然。立足生活的角度下哲學課堂。使得哲學學習更富生活的味道。
【參考文獻】
[1] 郭曉靜. 啟迪思維 讓哲學課堂更有生活味——《生活處處有哲學》(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④《生活與哲學》)教學實錄[J]. 福建教育, 2014(z8):104-107.
[2].王秋月. 讓《生活與哲學》課堂從“枯燥無味”到“津津有味”[J]. 考試周刊, 2011(58):169.
(作者單位:新疆哈密市巴里坤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