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霞
賞識教育這個詞在當今社會非常流行,現在的父母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父母都學會了如何賞識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總是不吝嗇自己的表揚。但是,這種一味的賞識,很容易讓孩子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實際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就像一個小樹,在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枝丫長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及時的修剪。對孩子來說錯誤就是那些小枝丫,需要父母及時的批評和指正。賞識和批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必要的,批評作為一種教育和溝通方式,比賞識更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一下:
一、父母在批評孩子時經常所犯的幾種錯誤
案例一:琪琪有一個特別調皮的兒子,每天總會惹出一些禍端,讓家里是雞飛狗跳,用她的話就是“孫悟空轉世”;這天閨蜜帶孩子來玩,不一會兩個小朋友就因為玩具打成一團,琪琪一想肯定是自己兒子又闖禍了,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兒子大聲呵斥:“你怎么總是這樣,又欺負妹妹,咋改不了你的壞毛病呢?妹妹好不容易來咱們家一次,就不能讓著點嗎?趕緊向妹妹認錯!否則我就動手了!”閨蜜一聽趕緊批評琪琪:“小孩子在一起,發生磕磕碰碰是難免的,何況還不一定是誰的錯誤呢?要耐心一點問清楚事情的原由,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別急著下結論,更別一味的指責批評,這樣孩子會很沒面子的!”琪琪聽了閨蜜的話,覺得確實有道理,自己在這件事上確實太武斷了,以后要先問清楚再下定論。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琪琪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主要犯了以下幾種錯誤。
(1)不留情面,不分場合的當眾指責孩子。
(2)不分對錯,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3)放大錯誤,破壞性批評孩子。
其實,琪琪這樣一味當眾批評指責,還容易讓孩子失去面子,還會打擊到自信心。對小朋友的玩具好奇,想拿過來或者搶奪過來是很多孩子的處理方式,他們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家長因此覺得孩子的舉動讓自己很沒面子,就會絮絮叨叨地批評孩子一通,連很多細枝末節也不放過。不知這種泛泛的批評說的越多,孩子越會把這些話當成耳邊風,越是不讓做的事情越是去做,身上的毛病很可能會有增無減。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還應該看到琪琪這種放大孩子錯誤,破壞性批評孩子的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一句“你怎么總是這樣!”已經全盤否定了孩子,這種對孩子人格的否定評價將存留在孩子的潛意識里,形成負面的心理。
長此下去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出現逆反心理。不管你說的道理是對還是錯,就像一個渾身長滿刺的小刺猬隨時準備還擊。
第二種是孩子放棄了反抗,破罐子破摔。“反正你認定我是個壞孩子,那我索性變得更壞給你們看看!”到時我們將無法透過語言的方式來校正他的行為。
除了以上三種,家長經常犯的錯誤還有一種。
(4)給孩子貼標簽。
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的抱怨:“你怎么這么孩子拖拉,干啥事都磨磨蹭蹭的!”、“你看你,書包都不會整理,太邋遢了!”、“膽子這么小,能干啥事!”“你真是太調皮了,一刻也不讓我省心!”“你真是笨死了!”等等。其實這種因為孩子行為上的某些缺點就輕易去否定一個孩子的個性品質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可能被說“沒條理”的孩子,有一天也會把房間整理的整整齊齊,被說“磨蹭拖拉”的孩子,做起事了也很迅速。所以,父母一定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對年齡小的孩子,更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因為一旦給孩子貼了標簽,他真的就會一點點認同、吸收,再也撕不下來,這樣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長。
二、 學會批評技巧,做一名智慧型父母
1.用孩子能夠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的批評,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服口服。這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聽不懂道理。恰恰相反,孩子雖然聽不懂深奧的道理,但是如果在孩子犯了錯的時候,家長學會用故事、寓言等小故事來啟發孩子,孩子們是會很容易接受批評和建議的。這種方式不但很好的既避免了親子沖突的產生,更能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讓孩子們做到心服口服。明智的父母要學會在眾人面前稱贊孩子,而在孩子遇到問題或犯了錯誤的時候,在家里單獨進行教育。
2.遇事要冷靜,不強制壓服
美國教育家塞勒·塞維若認為:“父母批評教育子女,靠強制壓服是行不通的。”生活中父母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邊,如果僅僅根據表面現象而判斷孩子犯了錯,這時候孩子是委屈的,也是不服的。如果這時家長的言語再偏激一點,很有可能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創傷,所以這時候父母的智慧就顯得尤為重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讓他說出實情的來龍去脈,如果真是孩子犯了錯,家長要用溫和的方式讓他承認錯誤并改正;如果不是孩子的錯,那家長也要告訴他要體諒別人。永遠記住: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永久的影響。
3.批評孩子切忌翻舊賬,要對事不對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只要孩子犯了錯,家長就會揪住孩子的“小辮子”不放,嘮叨個沒完,甚至翻出那些陳年舊賬,家長對這種批評方式美其名曰“讓孩子長記性!”可是試想一下,草草幾句,孩子真能輕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這種像“扯淡”一樣沒有中心的批評,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的批評更加心不在焉。所以我們必須做到,在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一定就事論事,不翻舊賬。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不要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動不動就翻老賬,這樣很傷孩子幼稚的心靈的,讓孩子覺得在父母面前永遠無法翻身。其實,不管再調皮的孩子,身上也有自己的閃光點,不可能從小到大都是錯,所以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一定不要意氣用事,不要只看到眼前的錯事而對孩子全盤否定,要讓孩子知道家長對自己是有一個正確的評價的。
4.切忌用“冷暴力”
冷暴力不是對受害者進行體罰、毆打等肢體傷害,而是冷淡、輕視,故意疏遠對方等一些心理傷害。冷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勝過肉體的摧殘和壓迫。家長教育孩子時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你不要和我說話!”、“明天的旅游就不帶你了!”、“進屋面壁思過!”等等。如果家長總是用“冷”的方式來恐嚇、威脅孩子,只會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隔閡越來越深。假如我們采取“肢體親密接觸”的方式,批評過后,不是把孩子推出去而是摟在懷里,心平氣把道理給孩子講清楚,效果會事半功倍。
所以說批評教育也是一門技術活兒,家長一定學會做一名智慧型的父母,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健康茁壯地成長!
(作者單位:淄博高新區實驗小學集團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