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俊
預防醫學是在“防患于未然”思想指導下的通過醫學實踐不斷積累起來的理論、技能與方法體系[1]。預防醫學是以“環境—人群—健康”為研究主線和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同為平行的一級學科。在新醫改背景下,為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專業的學生均需掌握預防醫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2]。
我國教育部早已將預防醫學類課程作為普通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學專業和臨床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非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中以“預防醫學”或“衛生學”這兩門課程授課,看似只有一門課,其中卻涵蓋了包括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以及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在內的多個二級學科內容,授課總課時卻僅有32、48課時,授課壓力可想而知。課時少、內容又多自然講得淺顯,難免就會給學生造成雜而不精、多而不明的印象。加之“預防醫學”課程的學習一直是排在本科課程的中后段,此時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專業的學生都是課業最繁重的時候,學生對“預防醫學”課程的學習熱情大大減退,師生間互動少,教學效果也差。近年來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預防醫學類課程知識點瑣碎、課堂上教師講授太泛,抓不住重點,學生不清楚預防醫學與臨床及日后科研工作有何關聯。
上述可知,預防醫學類課程在非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需要行之有效的改革來改變目前這一現狀。近年來,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針對預防醫學類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展開以混合教學模式為主的教學改革,現簡要闡述。
一、文獻結合案例教學法
預防醫學主要研究“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其環境既包括空氣、水、土壤等生活環境,也包括食品環境、職業環境、心理環境等,可謂“無所不研究”。慢性鉛中毒是職業病的重點,中毒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是教學的重、難點,僅通過傳統的講授方式顯然達不到教學目的。
在講授鉛中毒之前教師提出4~5個問題,每個班級以6~8個學生為一組收集資料(參考教材、查閱文獻)并在課堂上總結匯報;教師課上進行總結并引入典型案例;案例討論中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集中解決幾個問題并當眾發表組內觀點,其余學生可提問、師生間互相討論,案例討論內容最終以實習報告的形式上交,最后教師總結點評、查漏補缺。通過案例討論能有效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鉛中毒的相關知識,也能和臨床有機結合(鉛中毒腹絞痛與急性腹膜炎的鑒別)。
講授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這些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時,教材上備有經典案例,如Doll和Hill有關吸煙與肺癌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經典案例有助于課程的導入、學生的理解,然而這些案例畢竟時間久遠、學生興致不高。為培養學生科研思維,也為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我們在講授這兩章節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下查這兩種科研方法最新的研究文獻資料,組內先學習,并以PPT等形式每個班級隨機抽取1~2個小組做文獻匯報、大家相互討論學習,既激發學生興趣、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亦有幫助[3][4]。
二、情境模擬教學法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預防為主”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心理、社會等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教學中我們采用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既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教學互長。
落后的宗教文化習俗(如“長頸族”“非洲燙乳禮”等)有害健康且毒害人的心靈,而單一的文字內容無法描述其危害性,授課中通過像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講解相關事例、播放相關視頻等將場景真實再現,瞬間吸引學生眼球并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來因心理因素所致疾病頻發,學生中有心理問題的也不少,如何講明白“身心疾病”及其由來是教學的重難點。授課前一周在班級做調查選出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個心理因素作為授課側重點,班級自發組織學生排練情景劇在課堂上演出,比如本學期臨床班級教學中一個女寢全體學生像大家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如何影響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她們中有的扮演母親,有的扮演女兒,有的扮演心理醫生,課堂氣氛好不活躍!這樣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也得到了提升,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
三、中西醫結合教學法
預防醫學的核心理念為“三級預防”策略——即病因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臨床預防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的中醫三級預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5]。
然而學校預防醫學類課程教師均為西醫院校臨床醫學或預防醫學專業畢業,中醫基礎差、底子薄,在針對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預防醫學”教學中往往未能結合到中醫學、中西醫臨床專業的性質、特點,不利于學生“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理念的形成,因而近一年在中醫學及中西醫臨床專業“預防醫學”教學中考慮學生實際納入了中西醫結合教學法。如在講授篩檢與診斷的概念及區別時,和學生一起回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的小故事,迅速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教學的同時也加深疾病早期診療、早期預防重要性的認識。“營養與健康”這一章節講授營養素以及膳食指南和膳食平衡寶塔時,結合了我國故有的“食療養生”的案例、小故事和“以形補形、以臟補臟”的中醫理論,讓學生了解到現代營養學和食療養生的共通點,更好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為將來將營養學知識應用到臨床提供可能。
四、“線上”網絡教學法
微信、QQ是當下中國人手機應用里使用頻率極高的兩個軟件,大學生更是如此。高校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豐富知識儲備,拓寬視野。
無論是“預防醫學”還是“衛生學”的教學,團隊教師每個學期伊始都在授課班級建立了以學習交流為目的的QQ群,教師個人選擇性地錄制重要知識點的小視頻供學生下載學習,不定期發送補充資料和案例等擴充課堂,同時學生可隨時留言和其他同學以及教師溝通,隨時隨地在線學習,這樣既便捷又高效。后續教學中教學團隊考慮建立預防醫學教學微信公眾平臺更好地完善“線上”網絡教學。
參考文獻:
[1]史周華.預防醫學(新世紀第2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
[2]江秀娟.預防醫學課程在非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的改革及創新[J].衛生職業教育,2018(2):139.
[3]劉英麗,楊 潔,劉殿武,等.多媒體教學與案例教學結合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66-67.
[4]劉曉蕙,裴蘭英,閆國立,等.預防醫學問題引導式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7):16-17.
[5]趙 翊,胡繼宏,吳建軍,等.中西醫結合教學法在中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中的應用[J].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