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在生育年齡女性中發病率高達30%。按生長部位,子宮肌瘤可分為宮體肌瘤(約占90%)、宮頸肌瘤(約占10%);按子宮肌瘤與子宮肌壁的關系,又可分為肌壁間肌瘤、漿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子宮肌瘤常見的變性有玻璃樣變、囊性變、紅色樣變、肉瘤樣變和鈣化;惡變為肉瘤很少見,發病率僅0.5%左右。
子宮肌瘤的常見癥狀
多數子宮肌瘤患者無癥狀,通常在盆腔檢查或超聲檢查時被發現。子宮肌瘤患者的癥狀與肌瘤的生長部位、生長速度、有無變性和并發癥關系密切,常見癥狀有以下幾方面。
1.月經量增多及經期延長:子宮肌瘤使宮腔增大,子宮內膜面積增加,黏膜下肌瘤伴壞死、感染、出血等,都會引起月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長期月經量增多可導致貧血、乏力和心悸等。
2.下腹部包塊:肌瘤增大,使子宮超過12周妊娠大小時,從下腹部可以觸及包塊,晨起膀胱充盈時較明顯。
3.白帶增多:子宮肌瘤使官腔增大,子宮內膜面積增加,內膜腺體分泌增加,可導致白帶增多。黏膜下肌瘤伴壞死、感染時,可出現膿血性白帶。
4.壓迫癥狀:子宮前壁下段肌瘤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尿不盡感;宮頸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難和尿潴留;子宮后壁肌瘤可壓迫直腸,引起便秘和排便不盡感;闊韌帶肌瘤可壓迫輸尿管,引起輸尿管擴張,甚至發生腎孟積水。
5.其他癥狀:如下腹墜脹、腰背酸痛等,有時可以引起不孕和流產。肌瘤紅色變性或漿膜下肌瘤扭轉時,會發生急腹痛。
哪些子宮肌瘤需要手術
子宮肌瘤惡變的概率很小,所以大部分不必手術,只需定期復查。一般情況下,絕經后子宮肌瘤會萎縮,老年女性朋友只需每隔3個月或半年到醫院做一次B超隨訪檢查即可。但如果子宮肌瘤不縮小反而增大,或絕經后再m現肌瘤時,應提高警惕,不能掉以輕心。對于肌瘤不大、月經量增多不明顯的近絕經期患者,可給予藥物治療。需要手術治療的僅限于一小部分患者,手術指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子宮肌瘤的體積大,導致整個子官的大小超過懷孕10周大小的子宮,或單個肌瘤的直徑超過5厘米,或因為肌瘤導致不孕。
2.子宮肌瘤的體積雖不大,但出現癥狀,如月經量增多導致貧血,而藥物又無法根治。
3.特殊部位的肌瘤,如黏膜下肌瘤、闊韌帶肌瘤和宮頸肌瘤。
4.肌瘤壓迫盆腔器官出現相應癥狀。如壓迫膀胱出現尿急、尿頻,甚至小便困難;壓迫直腸出現直腸刺激癥狀,如便秘、排便不盡感;肌瘤位置低或為子宮頸肌瘤,或為闊韌帶肌瘤,壓迫輸尿管致輸尿管、腎盂積水。
5.子宮肌瘤生長迅速,或絕經后子宮肌瘤不縮小反而增大,或絕經后新發現子宮肌瘤者,不排除有惡變的可能。
子宮肌瘤患者的手術方式
子宮肌瘤患者符合手術指征時,首先要清楚做什么手術,是直接切除子宮還是只剔除肌瘤?這應根據患者年齡、是否保留生育功能,并結合肌瘤大小、部位、數量等綜合決策。切除子宮對卵巢的血液供應多少會有影響,所以能保留子宮的盡量保留。但如果只摘肌瘤,術后有可能復發,有二次手術的風險。
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是腹腔鏡手術,也就是俗稱的“微創”手術。優點是創傷小,恢復快;缺點是“感覺”不到極小的肌瘤,不能保證完全剔除,肌瘤過大或數目過多時,微創手術也有困難;如果肌瘤惡變,粉碎肌瘤的過程容易導致播散種植。因此,懷疑肌瘤惡變時,宜選擇開腹手術。其優點是剔除相對干凈,可以將肌瘤完整地取出,手術時間比腹腔鏡手術短;缺點是創傷相對較大、恢復慢。
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子宮創面需要一定時間來修復,通常為6個月到1年,具體時間請手術醫師根據術中肌瘤情況以及手術范圍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