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喜,李 剛,安劍群
在教育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的時代發展背景下,為應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各高校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凇叭灾鳌钡慕虒W模式下,2015年9月嶺南師范學院開始實施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與實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贏得了學生、教師和學校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大力支持。
作為高校公共體育的健美操課程教學實施俱樂部教學模式,適應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目標,有利于滿足學生終身體育發展需求,提高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對于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現實問題,作為體育工作從業者,尤其是在體育教學一線的教師,需要因地制宜地去修正完善改革思想和行為,必須考慮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方方面面的實際情況,既不能完全照搬社會俱樂部教學模式,也不能照舊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研究主要探討公共體育健美操課程教學改革新路徑,提供改革實踐經驗,服務于各高校健美操教學工作。
基于高校“三自主”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模式,以嶺南師范學院健美操課程的俱樂部教學改革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等資源網,主要檢索“三自主”、“健美操教學“、“俱樂部教學”等關鍵詞,搜集和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論資料支持。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需要,設計合理有效的調查問卷,經專家批審后修定完成,進行問卷的發放和回收,主要調查對象為嶺南師范學院健美操俱樂部學生和教師,問卷回收率達到100%,有效率98.30%,為研究提供詳實的調查數據。
1.2.3 對比實驗法
根據實驗設計的要求,選定大二年級俱樂部學生,設置三個實驗對象班,分別為對照1班、對照2班和實驗班,三個班級人數均為40人,同一教師授課,課程學習內容相同,但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依次對應為傳統健美操教學、俱樂部健美操教學、俱樂部健美操教學+傳統健美操教學方式。在實驗前進行實驗對象基本信息的資格篩選,確定實驗對象班均為健美操零基礎學生,且不存在明顯差異,具備進行對比實驗的基礎條件。擬定實驗時間一學期,即16周,自2016年9月12日起,至2016年12月23日終。
2.1.1 “三自主”體育教學與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
“三自主”是公共體育俱樂部教學中的核心思想,即“自主選擇課程項目、自主選擇課程教師、自主選擇課程時間”?!叭灾鳌弊駨膶W生體育興趣先導的思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實現學生體育學習的強制性到自主性轉變,按照“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進行體育教學。但是,“三自主”并非完全無度的“自由”,它是在學校體育部門管理控制下有序進行的,并盡可能滿足學生個人需求、適應學校體育師資力量等實際情況下嚴格執行有關要求的體育教學模式。
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自由選擇項目、教師、時間的自由度。具有共同體育鍛煉愛好的大學生,基于生理、心理、社會和自我完善等需要,以素質教育、健康教育為目標,以體育鍛煉者自覺自愿結合為基礎,以學校體育場館為依托,圍繞某一運動項目,以俱樂部的組織形式把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運動訓練、群體競賽融為一體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
“三自主”是俱樂部教學的基礎條件,只有在“自主選擇項目、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時間”原則下產生的學生才符合俱樂部教學對象的本質屬性,而脫離自主原則的俱樂部教學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俱樂部教學。俱樂部教學作為“三自主”的延伸,使“三個自主”不止于自主選課的層面,更深化至教學具體實際中,使“三自主”體育教學意義現實化。
2.1.2 大學健美操俱樂部教學
大學健美操俱樂部教學是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子項,關于健美操俱樂部教學存在兩種認識上的不同。其一,在傳統的普遍理解上,健美操俱樂部課程形式主要采用社會上健身房內的團操授課形式,教練帶領會員不停地跳操以達到滿足會員健身的消費需求,通常一節課的時長為60分鐘,根據授課對象的項目需求有不同的課程動作設計和安排,會員完全進行自主選擇,且不承擔學習和考核任務,其特征具有明顯的商業服務性。然而,大學健美操課程教學不同于健美操俱樂部教學,它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使學生掌握該體育項目,并且有統一的教學內容,如學習一至兩套健美操教學動作,進行相應的期中和期末考核。再者,大學體育課堂的時長為90分鐘,若無間歇地使用上述的俱樂部授課方式運動一節課,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其顯著特征是教育特殊性的。
綜上所述,若將商業性健美操俱樂部教學的方式完全照搬到大學健美操課堂上是不切實際的,學校體育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課堂結構、課堂時限、教學對象、組織形式等限制完全化的健美操俱樂部教學實施。作為一名高校健美操教師,應當提煉和吸收健美操俱樂部團操教學的優勢經驗,利用其先進的理念和手段,綜合考慮體育教學中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改造,因地制宜地應用于大學健美操課程教學中去,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運動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健美操,掌握健美操技術,培養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在健美操學習中受益。
對高校健美操課程不同教學方式的學習效果比較分析,主要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理論依據。在進行研究之前,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座談的形式,發現現階段大多數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水平較低,因此可以使用《標準》借鑒其中可以參照的標準。將體育課程學習內容劃分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學習領域作為效果評價的主體,選用并按照水平一至水平六的等級進行六個級別的學生體育學習水平量級統計。根據實驗設計設置三個實驗對象班,分別為對照1班、對照2班、實驗班,分別采用傳統健美操教學、俱樂部健美操教學、俱樂部俱樂部教學+傳統健美操教學方式。在經過一個學期健美操課程的學習后,各個實驗班級的學生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學習領域的效果表現各不相同(見表1)。

表1 不同健美操課程授課方式的學習效果對比實驗一覽表
注:1-6:指水平一至水平六,各個水平具體標準參考《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2.2.1 不同健美操課程授課方式下學生運動參與水平比較分析
通過對三個班級學生采用不同的健美操授課方式后發現,對照1班學生能夠自覺地上好健美操課,并能夠經常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經過該階段的學生初步形成了積極的體育態度。經過座談得知,學生認識到了體育學習與鍛煉的重要意義,并能夠付諸行動。對照2班學生除了能夠能夠自覺地上好健美操課,還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制定簡單的體育鍛煉計劃,并能夠堅持體育鍛煉活動,評價自身的鍛煉效果。實驗班學生能夠在堅持參與體育鍛煉的基礎上帶動同伴進行體育鍛煉,并幫助同伴制定鍛煉計劃,實驗班學生運動參與水平最高。
2.2.2 不同健美操課程授課方式下學生運動技能水平比較分析
在學生運動技能方面,由于對照1班學生采用以運動技能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因而學生能夠經過健美操學習后能明顯提高該項運動技能水平,并增強健美操運動技能的運用能力。。而對照2班學生采用的是健身房團操課性質的教學方法,相對淡化了技能的學習,因而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在水平四。實驗班學生同對照1班學生在水平五標準,既掌握了運動技能,同
時由形成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與鍛煉的能力。
2.2.3 不同健美操課程授課方式下學生身體健康水平比較分析
對照1班和對照2班學生除通過健美操課程學習增強了各方面身體素質外,還了解到生活方式與健康的關系,知道膳食平衡、睡眠充足等對健康身體的作用。實驗班學生可以在自身體能增強的基礎上幫助同伴改善體能狀況,自身又能夠提高對疾病的預防意識。同時,又可以理解營養、環境和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同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2.4 不同健美操課程授課方式下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水平比較分析
作為大學生,其年齡增長和生活環境改變的客觀情況要求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應在大學期間快速增強,以應對復雜的學習和外部生活環境。在經過為期一學期時間的三種不同健美操教學方法后,對照1班學生在該領域表現為水平四、對照2班為水平五、實驗班達到水平六。具體表現為實驗班學生通過健美操課程學習逐步形成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具有幫助同伴調控情緒的意愿與行為,在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中表現相互堅強的意志品質。具有良好的團隊意識與行為。對照2班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成就感,發展了學習能力,表現出調控情緒的意愿與行為,在活動中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品質。能夠提高預防和消除心理障礙的意識和能力,并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對照1班學生能夠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果斷的決策力,積極應對從挫折和失敗,并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良好心態。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集體意識,為完成共同目標而齊心努力。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匯總整理比較顯示,采用俱樂部健美操教學+傳統健美操教學方式的實驗班學生在四個領域的水平標準最高,其中運動參與和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方面均達到水平六的程度;采用俱樂部健美操教學方式的對照2班學生在四個領域的水平標準居于實驗班和對照1班之間,可見俱樂部健美操教學方式對健美操課程教學的有效促進作用;而采用傳統健美操教學方式的對照1班學生在四個領域的水平標準最低,除運動技能達到水平五外,其余各領域水平標準較低。可以看出,學生在俱樂部健美操教學+傳統健美操教學方式下學習健美操課程效果最佳。
3.1 高校俱樂部教學改革效果顯著,應明確開展高校健美操俱樂部教學的必要性,重視健美操俱樂部的發展。
3.2 采用俱樂部健美操教學和傳統健美操教學相互結合方式的課程效果優于單一的授課方式,更利于學生的健美操學習水平提高和效果展現。
3.3 學校應符合健美操項目的變化特點,鼓勵和支持健美操教師參加相關學習培訓,引進新興時尚的健美操教學內容,不斷學習和實踐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充實教學師資力量。
3.4 定期組織校內健美操比賽,檢驗教學成果,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實踐,不斷豐富校園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