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本文基于此構建了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培養模式,即以創新、平等為理念;以網絡平臺、資源為輔助;以教學內容為依托;以多元測試為考核形式,以真正確保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培養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思辨能力;互聯網+;創新
【作者簡介】尚華珍,衡水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
思辨能力,或稱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
有關思辨能力的研究,國內外學者的成果甚多。李莉文(2011)對國內外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研究進行了回顧,指出 “德爾斐”項目組(The Delphi Project)提出的雙維結構思維能力模型:認知維度與情感維度。王穎萍對我國大學英語思維能力培養進行了文獻綜述(1998-2017)。文秋芳等(2009)總結了近20年來國外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 界定思辨能力的含義以及分項能力;構建思辨能力的量具;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養的途徑及其有效性。
一、培養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語言習得停留在較低層面,創造性、思辨能力非常欠缺。這說明,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教學迫切需要從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轉化到“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上來。
二、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
在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應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各種思辨能力,培養其思辨傾向。
1.以創新,平等為理念。文秋芳等的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指出,思辨能力可以通過情感特質表現出來。思辨能力強的人具有好奇、開放、自信等特征。因此,思辨能力培養目標之一是使學生養成這些情感特質。在傳統教學中,學生逐漸養成被動聽講的習慣,要激發他們的思辨能力,教師首先要樹立創新、平等的觀念,在課堂活動中與學生積極互動交流。
2.以網絡資源,平臺為輔助?!盎ヂ摼W+”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慕課等方式豐富教學資源。網絡學習平臺拓展了英語教學的空間,既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對于讀寫教程,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做成PPT并在課堂上展示。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更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每一單元的教學向學生灌輸批判性思維。
比如《新視野讀寫教程》第二版第二冊Unit1課文A標題是Time-conscious Americans.文中指出美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即使有生意伙伴來訪,也不會邀請對方去喝茶或者去打高爾夫球。言外之意是說這些中國人時常會用到的交流方式都是浪費時間,說明我們時間觀念不強。此時教師可以提問:Do you think Chinese people are time-conscious? Why or why not? 同學們經過思考,可能會回答中國人確實浪費時間。此時教師再次提問:Do you know any old sayings about time-consciousness? 學生會想到很多,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 (Time is gold.)。還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eside a river, Confucius once said: The passage of time is just like the flow of water, which goes on day and night.)等等。這些都說明中國人向來是珍惜時間的,所以時間觀念強的不僅僅是美國人。教師通過層層發問,引導學生學會思辨。
4.以多元測試為考核形式。教師應豐富大學英語的評測形式,注重主觀測試??刹扇υ捄陀懻?、個人演示、學習文件夾等形式。本研究建議以形成性評估方法來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反思日志、習作修改對照清單等紙質材料可以作為期末成績的支撐材料。學生在每單元學習結束后,對照學習目標進行自我反思。日積月累,思辨能力將逐漸內化為思維慣性。
三、結語
本文總結了國內外思辨能力研究的成果,并基于此構建了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培養模式,即以創新、平等為理念;以網絡平臺、資源為輔助;以教學內容為依托;以多元測試為考核形式,以真正確保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培養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而言,英語思辨能力培養的課題還將繼續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保羅,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工具[M].侯玉波,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2]劉凡,呂雨竹.網絡環境下英語自主學習者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策[J].外語電化教學,2012(3):56-61.
[3]文秋芳.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4]阮全友.構建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12(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