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加快了與世界各國交流和溝通的腳步。英語作為一門全世界的范圍內都通用的語言,開始逐漸被家長以及高校教師所重視。提高每個學生英語的應試能力以及交際能力,是各個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英語在我國教育教學中受重視的程度有顯著的提升,但是大多數的高校中都存在著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單一、學生學習困難的問題。
【關鍵詞】英語教學;多維互動;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陳蕾,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高校英語教學是高校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因為受到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我國高校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然而教師只注重書本上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展,這就令很多筆試成績非常優秀的高校生在實際的運用過程當中卻非常差,存在著不敢說、不會說的問題。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實際的英語運用的能力,就需要高校的英語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和創新,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自主能動性的目的,加強學生英語能力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而多維互動教學的模式主要是指以圍繞著學生建立的課堂主題為中心,通過師生、生生之間新構建出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是想達到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用英語交流的快樂及意義。
一、高校英語教學中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現狀
一方面,就我國目前高校的普遍現象來看,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仍然是以筆試成績為衡量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標準。英語作為眾多語言中的一種,其本身就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和交流性,如果僅僅局限于書本理論上的單詞、語法知識等內容是無法滿足這種語言才有的靈活性特點。都是因為教師把學生的能力只困在讀和寫上,而不注重平時的視聽說能力,這就導致了學生筆試成績很高但實踐能力卻非常低,如果總是這樣會讓學生對英語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因為我國高校的課堂上大多都沿用著一對多的形式,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給他們的知識,沒有實際運用和實踐的地方,這就會使學生對英語造成厭惡和抗拒的心理。與此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會造成課堂上的氣氛壓抑與無趣,從而對高校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二、高校英語教學中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策略
1.拓展并合理地安排英語教學內容。各高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雖然沒有對學生的筆試成績有嚴苛的要求,但是教學的主要目標還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通常這種情況下,教師主要還是重視學生理論知識方面的教學,這就忽略了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將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應用到實際教學課堂中的時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并作出合理的安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態組織一些英語類的小游戲,比如對本堂課內容進行角色扮演,用英文辯論、對話溝通、英文演講等方式,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也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2.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英語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包括情境、對話、協作和意義的構建。為此,為了提高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應該以創建良好的學習情境作為多維互動教學的前提,高校的英語教師應該把情境的設定當做課堂教學的內容之一。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英語起到非常大的積極作用,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創設與學生一對一互動教學的情境,比如一問一答、用英文互相自我介紹等方式,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口語得到充分鍛煉,還可以讓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親密。
3.組織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對于高校的學生而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能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以及學生個性的發展,同齡人之間的互動會消除高校學生思想、感情以及行為上的差異,高校英語教學的過程應該鼓勵學生學會大膽質疑,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達到共同提高和發展的目的。高校的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講授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比如某個學生在課外讀物上看見的一篇很好的文章,就可以拿來在班級內表演情景劇,借此機會提高學生的語感,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盡量讓全班同學都能參與進來,讓同學們對劇中的主人公進行模仿和演繹,借此機會增進同學間的溝通和交流進而達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此外,高校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多辦一些課外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在其中充分發揮引導者以及組織者的作用,盡可能地帶領同學們進行拓展學習,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多加運用英語。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英語教學中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在實際培養學生英語綜合實踐能力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高校的英語教師作為英語教學中的主要負責人,需要不斷突破和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要提升學生對待英語的積極性并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不但在英語方面得到提高,綜合能力也要有顯著的提升。因此,高校英語教學中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也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這對高校英語課堂教學的改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畢玉.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旬刊,2016(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