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娜·普利寶拉
未來機器人會讓人類職業發生怎樣的變化?未來科技在職業領域的突破不可知,但我們必須為即將可能到來的變化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擇業上不犯錯。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稱,據最保守估計,截至2020年底,機器人將在15個發達國家占據500萬個工作崗位。2013年,牛津研究所的未來學家稱:“人工智能在未來20年將占據美國近47%的崗位,機器人將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們將在大街上與人類擦肩而過,在公寓里與人共處。另有研究顯示,自2020年起,城市家用機器人的數量將每9個月增長一倍……機器人正在侵入我們的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英國廣播公司俄羅斯站稱,未來機器人將代替俄羅斯60%的人力工作崗位——這將是發展中國家中最低的比率。此外,人工智能將在世界范圍內占領至少1/4的工作崗位。目前各國在機器人市場上的消費比重并不高,因為很多大型企業還不愿在自動化領域投資。他們認為人工勞力更便宜,且革新技術會讓生產成本大幅提高。
未來需要什么職業?按照常規邏輯,機器人首先取代的應是保安和辦公室文員等基層崗位。中層管理者會抱有僥幸心理,以為自己可以暫時躲過一劫。但事實上,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是先從中層管理者入手:通常,中層管理者是連接上下層級的紐帶,但這些中間環節的工作很容易實現自動化,且雇傭中層人員的成本又相當高——足以讓企業所有者在查看工資單后,毅然決然地選擇雇傭機器人。而如果讓昂貴的機器人在最基層工作,企業付出的成本會更高——為保證機器良好運行,要時常護養機器。因此,未來給我們發工資的上級很可能就是機器人。
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已經削減了450名律師,這些律師正在向公司索賠。俄羅斯獵聘網的分析師預測,文檔向電子化管理轉型,將使得2020年初級會計和辦公室文員的從業人數比現在減少1/3。
工業企業里的技術工人也被列入第一批即將失業的職業中。工廠里正在配備最新的機器人系統——它們不僅可以在工作的同時自修學習,還不會對千篇一律的機械式工作產生厭煩感。如今,全球有90%以上的工廠已經啟用了自動化程序。

未來,近98%的出租車司機將被無人駕駛技術所取代,其他駕駛者包括卡車司機的數量也將不斷減少。無人駕駛汽車遍及全球,但目前這還只是設想,一切還都將取決于相關法律,畢竟人們還不清楚如果自動駕駛汽車超速,交警應向誰索要罰款。此外,交通警察也將被道路上的人工智能安全追蹤系統所取代。
牛津大學的研究顯示,未來98%的賣家將不復存在:現如今麥當勞的觸摸屏已經開始替代人工接收訂單。實驗室里的小職員也將消失,超過一半的牙科醫生將失業,人工智能將讓至少11%的新聞工作者失去工作。在“即將消失的職業”名單中,還有農民、郵遞員、裁縫、壯工、木匠、調酒師、清潔工、秘書……
美聯社的機器人記者一年可寫稿10億篇以上,而日本學者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完成了一部小說,并獲得文學獎。盡管一個略帶緊張感的活人記者更能贏得人們的信任,但高產的機器人文字工作者已經讓記者、編輯甚者作家產生了巨大的危機感。
未來醫療領域會發生重大變化。醫生無需再把壓舌板伸到病人的嘴里查看病情,生物傳感器將代替問診醫為病人診斷,并參考病人的DNA特性為其開藥。
如果不看生產領域和辦公室綜合崗位,將目光轉向“需要人與人接觸”的工作領域,前景還是很光明的,例如機器人很難替代教師和心理學家。醫療和社會援助等服務型行業不會消失。在經濟繁盛的未來社會,如何照顧老年人的話題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關注。IT行業繼續迅速發展,智能媒體技術的需求將不斷增多,聚合和納米技術將進入工業領域。旅游業、物業管理和藝術都是相當安全的行業,與休閑有關的行業會更加興旺。
與城市規劃有關的專家,包括生態學家、采掘業的生態分析家、可再生能源和廢棄物管理專家,將和微型機器技術人才一樣,變得更加緊俏。國際分析報告《IDC未來展望:全球機器人2017年預測(IDC FutureScape: Worldwide Robotics 2017 Predictions)》顯示,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將使勞動力市場和社會文化發生巨大變化,2020年機器人技術研制工作者的平均工資至少將增漲60%,但目前這個領域由于缺乏訓練有素的人才,超過1/3的崗位空缺。因此,我們現在可以勇敢地選擇機器人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的職業。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預測,一些目前還沒起到特殊作用的技能,在未來將起到決定性作用,例如,情緒智力、激發和鼓舞力、說服和教導他人的能力、團隊協作力等社交能力將變得對我們更加重要。與此同時,隨著我們周圍的事物都將逐漸被“技術化”,編程和算法的基礎知識將越來越普及,編寫程序對我們來說將和做簡單的數學運算一樣隨意。手機和網絡開發者、網絡安全專家和大數據分析師等相關職業目前已經呈現良好的發展勢態,未來對這些職業的需求將不斷增多。
在機器人當道的未來社會,人文科學工作者會怎樣?在日本,他們目前的職業前景已經不甚樂觀:2015年,超過20所日本大學宣布,將減少或完全關閉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熟練掌握外語將不再是我們在工作中的一項優勢。近年來,電子系統在語音識別和翻譯準確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2017年10月,谷歌發布了內置40種外語系統的無線耳機。然而,這并非是我們和語言文學學院說再見的理由,至少語言學家的地位將繼續保持,他們仍將為開發新的語義翻譯系統作出貢獻。
未來人文學科也將對娛樂和媒體領域作出貢獻。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休閑娛樂的價值越大,人們工作的時間就越短。隨著電腦游戲和社交網絡的發展,朝九晚五上班族的人數將不斷減少。人們愿意花更多時間閱讀網上的資訊、觀看互聯網上的新奇視頻,因而更青睞能自主支配更多時間的職業及工作方式。
此外,我們很快就會面臨一些與機器人相關的倫理問題,例如:“機器人保姆與人類同桌吃飯,還是單獨一桌?”這需要從人道主義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研究,因此人文科學工作者在未來仍將發揮很大作用。
此外,員工與老板的關系也將改變,老板將很少與員工見面,員工的工作時間也將縮短。未來職場將更加推廣自由職業和外包制工作形式,人們不必再在辦公室僵硬地坐6到10個小時。員工變得更自由,雇主們將工作分派給特定的人,對其辦公地點和時間不加以嚴格限制。我們不必再待在老板隔壁的辦公室里時刻保持警覺,擔心受到上級的監視。
未來學家認為,科技越發達,人們的工作時間將越少,未來每周15小時工作制將成為現實。機器人將成為社會勞動的主力,人們無需再將一生的主要時光用來工作,可以花更多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業余愛好中,政府的機器人管理員會為我們發放福利津貼。芬蘭開展了一項類似的試驗,讓2000名無業者每月獲得560歐元的政府福利。
機器人代替人力目前仍存在許多挑戰,工作自動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可行性上,還有經濟、法律和監管等方面的問題。面臨自動化高風險的工作只在少數。研究表明,工作自動化將支持人類工作,但不會完全顛覆人類勞動,對即將被機器人替代的就業者而言,教育和培訓將變得更加重要。
未來我們如何才能不被社會淘汰?研究人員告誡未來人類要“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們需要提升快速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不斷更新知識結構。“職業”這個詞將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專長”,“終身學習制”將深入人心。為了更好地規劃未來職業,我們現在具體要做的是關注新興行業,對比勞動市場競爭力,聽取專家分析等。
[譯自俄羅斯《翼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