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內容便是寫作。同時,也是困擾著學生的一大難題。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在此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高中英語寫作質量,就應該重點從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出發,合理運用過程性寫作,讓學生的寫作內容更加全面。基于此,本文重點闡釋了過程性寫作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關鍵詞】過程性寫作;高中英語;概念
【作者簡介】張文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
前言
當前,學生在面對高中英語寫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畏難的心理。在此,學生想要更好地寫作,提升寫作的質量,就應該要求教師對其進行重點引導和幫助。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便應該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比較高效的一個教學方法便是過程性寫作。在該寫作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會得到有效的展現,也會讓學生在具體寫作的過程中體會到英語寫作的魅力和價值。
一、過程性寫作法的概念
從具體的內涵出發,過程性寫作被廣泛運用在國外英語寫作教學中。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主要是以英語寫作教學為基礎和前提。在該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在我國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傳統的寫作手法,主要就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寫作主題,隨之收集相應的主題和作文范文。最終為學生進行重點講解和分析。學生在根據這個寫作題材進行重點處理。學生在完成寫作之后,教師給予一定的評價和分析。但是,該教學方法存下很大的約束性,不能讓學生的寫作思維得到有效的激發和提升。在此情況下,學生進行獨立寫作的能力也不會隨之提升。另外,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僅僅對學生進行語法結構和英語單詞的講解,忽視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并不會具有新意。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寫作教學之前應該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還應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在總結、構思和訓練等角度下不斷提升英語寫作的興趣,隨之強化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二、過程性寫作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施
1.實際系統全面的寫作框架。從本質出發,過程性寫作手法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在實際進行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過程中,運用該教學模式就會保證教學的高效性和針對性。在該教學方法的背景下,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會隨之提升,教師運用該教學模式就更好地轉變了傳統的教學現狀。通常情況下,過程性教學方法主要就是指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把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針對具體的寫作內容進行討論和分析。在實際進行寫作的過程中就是讓學生自身形成完整的思維,隨之展現出良好的寫作思路。同時,學生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思維進行寫作。因此,在進行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框架,就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寫作的大致方向。學生在面對一個具體的寫作內容時,就可以列出寫作框架,隨之對框架進行重點擴充。過程性寫作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占據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比如,針對“環境污染”主題寫作一篇文章。教師就要讓學生列出寫作的框架。具體框架如下:第一,環境污染中存在的問題。第二,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第三,環境污染問題的相關反思。學生教師引導下列出具體的寫作框架,隨之就可以開展寫作。
2.提煉清晰精煉的寫作觀點。學生在完成寫作框架之后,不僅要針對框架進行英語寫作,還應該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重點關注語句和單詞的準確使用。隨之,運用正確的觀點表達出來。高中英語和初中英語存在一定的差別。高中英語的詞匯比較難,學生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便應該選擇運用那些豐富和貼切的語句。同時,學生還應該注意,不僅要合理運用時態和語法,還應該關注連接詞的運用,對寫作的觀點進行準確和清晰地提煉。比如,學生可以運用“not only...but also、so...that...”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就應該針對這些內容進行重點練習。現在完成時通常運用“have/has done sth.”的形式。另外,學生還應該關注語句的順暢性,保證文章整體美觀。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進行過程性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在其中呈現出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更加完善地展現出學生在實際寫作和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英語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從更加全面和系統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比較系統和健全的寫作框架,讓學生能夠明確自身的寫作知識點。同時,還應該對寫作觀點進行提煉,以此提升寫作的清晰度和精煉度。相信在教師的努力下,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一定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秦芳.過程性寫作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校園英語, 2016(36):171-172.
[2]崔靖.過程寫作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4(01):13-14.
[3]劉艷榮.“過程寫作”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語數外學習(英語教育),2013(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