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 要】伴隨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高校擴招背景下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也日益增多,貧困生已成為一個極特殊的學生群體。國家、各級政府及高校在資助貧困學生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助困政策,“獎、貸、助、補、減、勤”的助學濟困體系的實施,使得一大批貧困生得到了及時有效的資助,基本達到了助學濟困的預期目標,有利于推進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建設。但是,對貧困生而言,僅有物質資助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幫助貧困大學生實現精神脫貧和能力脫貧是日后資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工作實踐,本人力求通過探討全過程資助育人的關鍵節點及應遵循的原則來探索全過程資助育人模式。
【關鍵詞】貧困生? 全過程資助育人? 綠色通道? 關懷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014
一、把握全過程資助育人模式的關鍵節點
對大學生進行經濟資助是以學生能成長成才并能回報社會為目標的,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學生助困工作顯然是項過程性工作,應當自始至終貫穿到貧困生學習生活的全階段,包括從新生入校到畢業生離校的全過程。
(一)給經濟困難新生開辟綠色通道
為響應國家政策,確保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我所在的高校會在新生入學前就將資助說明等材料隨錄取通知書一起寄到學生手里,使學生正確認識國家、學校的資助政策,了解政策的切實優惠,引導其根據條件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或國家助學貸款,確保其報道不受阻,能順利入學。在入學后,作為學院資助工作的負責老師,我也會面向廣大學生群體進行廣泛的政策宣傳,對貧困生較為關注的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助學金等助學金的資助政策、勤工助學政策等做好一對一咨詢服務工作,協助其做好申請的準備工作,并按照學校的要求做好一次性資助、送溫暖等活動,能讓貧困生安心學習生活,解決其經濟上的后顧之憂。
(二)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及建檔工作
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等諸多因素,貧困生的問題必將長期存在,所以從長遠考慮,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困難生認定體系,確保資助工作順利開展。在困難生認定、資助項目評定、助學金發放等具體環節上,應講究資助的方式方法,要充分考慮被資助者的心理感受,以尊重其權利、人格和尊嚴為前提,真正做到客觀公正,又能體現人性關懷。實踐中,學院采取符合條件的學生個人申請為前提,以班級測評為基礎,輔之與學生談心談話、電話及實地家訪、學生骨干跟蹤了解等方式,全面掌握困難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并結合學生日常消費水平由學院評定組科學認定,實現精準資助,并建立完善的資助臺賬。需要注意的是,資助不僅僅是對優秀貧困生的資助,需在確保廣度的同時再拓深度,鼓勵學生向先進看齊。
(三)持續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的助困工作
學生資助工作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要針對不同年級貧困生的需求,找準資助契機,助在當助時,實現資助效果最大化。對于新生,除了確保其報道不受阻,減輕其經濟顧慮外,還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一對一引導其制定科學合理的學業規劃,讓其安心學習,用成績來自我證明。對于高年級學生,除了日常的資助外,應從提升能力入手,讓學生擺脫“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給其推薦勤工助學崗位及寒暑假的實習崗位,提升其社會適應性,為步入社會做好鋪墊。在助困過程中尋找育人契合點是十分重要的。我所在的學院每年都會開展資助誠信教育系列活動,通過主題征文、主題班會、辯論會及公益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面向所有同學傳遞誠信感恩正能量,隱性引導貧困生自我反思,飲水思源,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四)注重做好經濟困難學生離校前后的資助管理服務工作
對畢業生而言,提升就業競爭力是助困的目標所在,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畢業期面臨的就業需求,教師有必要一對一的對其進行就業技能指導,給予其精神激勵和資助保障的同時,多方為其推薦工作崗位,確保其能順利就業、步入職場、走入社會。此外,大多貧困生是辦理過貸款的,資助服務應延伸到畢業季及以后。學校在畢業季組織的誠信還款宣講會就是對畢業生有針對性的善意提醒,以防學生因未按時還款等違約行為而影響信用,從而損害自己的切身利益。負責資助的老師也會在畢業后與涉及學生保持聯系,引導學生畢業后自覺履行還款義務,使其常懷感恩之心,奮發向上,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才。
二、構建全過程資助育人的原則
在高校資助工作中,經濟資助只是手段,而非最終目的,資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貧困大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從而實現其內在價值。[1]要想構建一個良好的資助育人模式,保證育人效果,廣大資助工作者應遵循以下原則,結合實際靈活運用。
(一)經濟幫扶與心理關懷同在
貧困帶給人的不僅是生活的艱辛,更重要的是帶給人心靈的磨難。由于經濟貧困,不少貧困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壓力過大,自卑心理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嚴重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資助育人,資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解決好貧困生問題單純靠給予金錢、物質資助是片面的,只有從物質和精神上雙管齊下,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資助是一項“有溫度”的工作,在助困的過程中,作為負責老師,我一直本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多多關注受助者的心理,多深入到學生中傾聽和鼓勵,在對其進行經濟幫扶的同時,以情育人,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校的關懷,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為其成長成才做好精神支撐。
(二)物質資助與能力發展資助并重
目前高校助困工作主要是以“授人以魚”的給予性資助模式為主,授之以漁的發展激勵和能力培養相對不足。其實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而言,其從小缺乏優質的生活教育資源,繼而沒有更多的機會,導致其自我發展受限,缺乏自信心。[2]學校在助困工作中有必要整合各類資源,給貧困生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平臺,鼓勵其參加社團活動,給予其勤工助學及校外實踐等各種鍛煉機會,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培養其綜合素質,讓其做好自我積累,未來成長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貧困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也能有效的防止貧困代際傳遞,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
(三)顯性幫扶與隱性教育并用
貧困生較之普通學生自尊心更強,成功的欲望強烈,身心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往往有自卑情緒,在給其提供物質幫助的同時,資助的各個環節講究方式方法,讓其心理上減少被施舍的感覺是十分重要的。誠信及感恩意識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教育引導來激發。學校應該抓住關鍵節點,開展一系列的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勤儉教育、責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各類公益實踐活動,并將教育活動常態化,潛移默化地喚起學生的感恩心,培養他們自強不息、知恩圖報、樂于助人的良好品性及與人為善、寬容豁達的胸襟氣度,激勵其將來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四)接受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古語有云,“自助者天助之,自棄者天棄之”。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在開展資助的過程中,扶貧先扶智,資助工作者需要緊緊圍繞高校育人目標,在開展直接教育的同時,不斷引導學生端正心態,能正確的面對苦難和挫折,樹立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實現思想和行動上的自助,在安心享受國家、社會和學校給自己關愛的同時,明確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在生活中磨煉自己,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用本領武裝自己,將來努力自我脫貧并回饋社會。
總之,資助工作事關教育公平及和諧社會建設,表面看來只是事務性工作,實際上其蘊含著育人的有利契機,育人才是資助工作的靈魂所在。在完成規定動作之余,高校的資助工作者需要把握大局,不斷擴大和挖掘資助育人工作的內涵和外延,通過物質上幫助、精神上培育、能力上鍛煉,把育人這條主線貫穿于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將資助工作做出特色和成效,真正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中心工作。
參考文獻
[1]魏俊桃.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滲透感恩教育的途徑[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9).
[2]王莉芬,黃建美.高校助困與育人結合的資助體系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