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光系

那里曾經是襄陽城南漢江邊一片荒涼的菜地,我20多年前做記者時常常路過那兒。那時候,襄陽正積極從“農業大市”向“發展工業”轉型。我曾經特別頻繁地聽到地方官員使用兩個字眼——招商引資和工業園區。
當時,這塊地多半也會被規劃成一個招商引資的工業園區,像彼時很多渴望發展經濟、增長GDP的中國小城市一樣。然而20多年后,這里搖身一變,轉型成了影視基地和旅游景點。
去年圣誕節,我們全家回鄉探親,正好住在離影視城不遠的一家酒店里。登記入住時,服務員相當自豪地告訴我,不少劇組都會選擇這里作為拍攝時的住宿地,周邊的百姓也常常被征召為群眾演員,不少本地小孩都開始規劃演藝生涯了。
后來,我們抽空去影視城里逛了逛,感覺這里面積不大,但相當精致,被電影劇組一加工,就可以產生讓人驚艷的視覺效果。
更讓我覺得必須點贊的是這背后體現的發展思路的轉變:從傳統、粗放的“硬發展”到著眼于軟實力且更聰明的發展。
從普通小城市到影視城的轉型讓我想起一個經典的先例——好萊塢的發展。
20世紀初,好萊塢所在的美國環洛杉磯地區逐漸成為美國重要的制片中心。這里面有“老天爺賞飯吃”的原因,比如天氣晴朗、空氣干燥,劇組一年之中大多數時間都能進行戶外拍攝,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好萊塢在后來的日子里進行了有遠見的發展規劃和全球性的營銷。
和好萊塢一樣,襄陽也具備了一些發展影視城的先天優勢,比如有山有水,自然環境好,城市和周邊區縣可以提供草原、湖泊等拍攝場景。近年來機場升級,高鐵發展,交通便利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再加上當地較低的土地、人工和生活成本,都是發展影視文化產業的有利條件。
但目前影視城的規劃仍然顯得遠見不足:面積較小,較難有再擴展的空間;項目單一,僅能提供古裝特別是唐代影視劇的拍攝外景。這些都可能限制它未來的規模和發展的可能性。在著眼于軟實力的同時,如何讓城市更有吸引力和持續發展——比如讓更多的電影人來拍片,讓基地形成規模和產業鏈——是擺在規劃者和執政者面前更大的挑戰。
(摘自百家號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