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2016年秋季,部編教材開始在全國使用。筆者的總體感受是:新教材高度契合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設計思路,在強調歷史發展的時空性同時,充分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緊密結合起來。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筆者還是發現了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商榷。
一、隋朝的疆域圖
部編教材十分注重領土主權意識的培養。因此,教材展示了從唐朝到清朝的疆域圖,但唯獨沒有隋朝的疆域圖。一方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隋朝的統一,再次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另一方面,通過對比歷朝歷代疆域的演變,既可以培養學生時空意識,又加深學生的國家領土主權意識,是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養成的重要途徑。所以,建議加入隋朝的疆域圖。
二、秘色瓷
在第3課《盛唐氣象》中提到“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窯的白瓷類雪似銀” ,插圖配的是“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據記載,法門寺地宮的秘色瓷是唐懿宗供奉給法門寺的,唐懿宗(833年—873年)生活在唐朝末期,因此把秘色瓷放在這里印證唐玄宗時期手工業水平發展高是不合適的。
三、“開元通寶”
在第3課《盛唐氣象》中展示了一個貨幣圖片——“開元通寶”。因為“開元”二字,很多學生會認為這個貨幣是在唐玄宗時期發行的。而實際上,據 《舊唐書·食貨志上》記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1]“武德”是唐高祖的年號,“開元”意為開國,開辟新紀元之意,而不是唐玄宗的年號。建議標注發行時間,以免引起學生的誤解。
四、“為北宋的統一打下基礎”
在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拓展”中提到“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強大起來,為此后北宋的統一打下基礎。”實際上,北宋僅僅是結束了中原和南方地區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并沒有完成全國的統一。所以,最好表述為“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強大起來,為此后北宋統一中原和南方地區打下基礎”,這樣更加嚴謹。
五、繪畫的標注
教材的配圖更加豐富,配圖說明也更加精準。凡截取某幅圖中的一部分或是后世仿制的,都標注“局部”或 “模型”,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如:第15課“明代《倭寇圖卷》(局部)”、第13課“司南(模型)”等。但有一些配圖的標注卻不到位,如:第3課《盛唐氣象》有一幅《奕棋仕女圖》,原圖中共有十一位婦女、兒童的形象,教材只展示了一部分,應該注明“局部”;第9課“宋代《耕獲圖》”,這是根據故宮博物院扇面畫《耕獲圖》臨摹的,應該標注“臨摹”。這樣的問題還有好幾處,筆者就不一一列舉了。
上述問題只是筆者的粗淺意見,是否正確,有待各位專家和同仁的考證。
【注釋】
[1]劉? ?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0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