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衛 劉小麗 童雨滋 趙陽
選擇題由于題量多,考查知識的覆蓋面比較廣,特別是可以機器閱卷,快速準確,能節省大量時間及人力物力。但就單個題目來看,信息量少,考查的問題小,能力考查受到很大限制。從選擇題命題現狀看,基本的命題路徑主要有:題干直接或間接提問,考查對教科書知識的記憶,教科書里能找到答案;題干提供相關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題干提供材料,只根據材料回答。而后兩種已成為命題的主流,大大拓展了命題的空間和路徑。本文以自己命制的試題及師生的反饋為例,并做些個人分析,供讀者評判。
一、題干指出事件當事者可能出現的某種情況,使考生神入歷史,在此基礎上考查歷史
例題1:毛澤東剛把革命隊伍帶到井岡山,當時革命隊伍中不大可能出現的想法是
A.覺得這是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
B.對這一做法心存疑惑
C.這只是無奈、暫時的權宜之計
D.覺得艱苦渺茫想逃跑
毛澤東帶領革命隊伍上井岡山,是被迫逃命撤退的無奈之舉,還不可能意識到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倒是對離開城市來到艱苦的農村山區,遲遲不返回城市的做法產生懷疑,許多人受不了艱苦的環境離開革命隊伍,因此A符合題意,而BCD不符題意。解答本題需要學生神入毛澤東把革命隊伍剛帶到井岡山前后這段歷史中,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或者說是具體的時空環境中:秋收起義開始到上井岡山不久這段時間,起義失利,敵我力量懸殊的基本情況)思考問題,理解內化知識,否則就無法解答問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無法適應這樣的考試。在導向上,有利于轉變灌輸式、填鴨式的教風和被動不良死記硬背的學風。這道試題自然滲透著對歷史思維、歷史意識、時空觀念和歷史理解等歷史素養的考查,有較高的含金量。從學生反饋看,頗受學生肯定和歡迎:
“很新穎,超酷。”
“很有趣啊,一語道出內心真實想法。”
“從換位思考方面來考查,別出心裁。”
“能得出與教科書不同的結果,更具有真實性。”
“需要結合時代背景,感覺打破了對紅色事業的常規理解。”
“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出發,神入歷史,歷史題也變得生動、活潑,而不呆板無趣。”
但這類試題在目前的各種考試題中很少出現,應在考試中得到加強。
本題命題的基本思路是:通過題干指出某件事的當事者可能出現的某種情況,編寫相關選項。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浩如煙海,這一命題思路為歷史選擇題的命制提供了一條廣闊的途徑,下面兩道題就按此思路命制:
例題2:西安事變發生后,日本對解決此事最有可能的態度是
A.趁機殺蔣,報仇雪恨
B.討伐叛亂,武力救蔣
C.停止內戰,和平解決
D.挑唆矛盾,陷入內戰
例題3:對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剛建立的感受,下列最有可能是中國的是
A.雖有些擔憂,總的是心里樂
B.實在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
C.不大想參與,卻不敢不參加
D.參加比較好,利于經濟恢復
以上命題路徑命制的試題,學生必須神入歷史,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具體的時空環境)中思考和理解,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這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使得學生對干巴巴的知識有一種情感體驗,使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聯系,能比較多地考查學生的歷史素養,從而能使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變得深刻起來。
二、題干敘述小故事或故事片段創設情境并產生問題,以生動有趣的感性故事來考查歷史
生動、形象、有趣的故事人人都愛聽、愛看,學生在做這類題時,能引起閱讀的興趣。有了故事的感性史實作基礎,在此基礎上的理性分析就有了根基,易懂且印象深刻,而且故事能突顯歷史學科特色。這是提高選擇題命題質量的很好路徑,下面兩道題按此思路命制:
例題4: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此人宅心仁厚,據說對朱元璋大殺功臣不滿,后來朱元璋就遞給朱標一根荊棘,朱標看到這滿是刺的荊棘,面有難色,于是朱元璋就用手將上面的刺一根根拔下,然后遞給朱標,說:“我這樣交給你不是很好嗎?”這一故事不能說明
A.君主專制制度弊端
B.鞏固朱家王朝的自私
C.君主專制強化措施
D.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
例題5:德黑蘭會議時,一天早晨,三人在一起聊天,丘吉爾說:“昨晚我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成了世界的主宰”,羅斯福接上說:“昨晚我也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成了宇宙的主宰,親愛的斯大林元帥,你昨晚做了什么夢?”斯大林聽出了不友善的畫外音,說道:“昨晚確實做了個夢,我夢見自己沒有批準對你們的任命!”這個對話說明
A.三人之間關系融洽
B.盟國之間合作順利
C.盟國合作中有矛盾
D.美英蘇都很想稱霸
以故事入題來命制試題,很受學生歡迎,下面是學生做上述幾道題的感受:
“材料新穎有趣,題目有趣,考察方式靈活,不像直接考察知識點那么死板。”
“從材料提取信息結合所學,使考生不再死記硬背。”
“注重理解和歷史素養,如果真這樣出高考題就可以引導老師上課更生動、拓展、啟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成因、過程、結果、影響的自主思考和分析。”
三、題干提供新知識,以此考查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
這里的新知識是指教科書沒有的知識,但又是教科書知識的延伸,有兩種:一種是細小的知識點,我稱之為一般性的新知識;另一種是某個方面的某種規律性、總結性的認識,我稱之為上位知識。
(一)一般性新知識
例題6:1953年,諾貝爾和平獎第一次授予職業軍人——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馬歇爾能獲此殊榮,其原因是
A.在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B.成功實施歐洲復興計劃
C.在全球推行杜魯門主義
D.推動建立北大西洋組織
這道題目根據時間1953年、國家美國、人物馬歇爾,容易想到馬歇爾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這一計劃的實施使戰后西歐經濟得到復興,故選B。戰功是獲得軍功章的理由,而不會成為和平獎的理由,故排除A;選項C與總統杜魯門相關,故排除;北約是軍事政治集團,加劇了冷戰對峙的局面,與和平獎不相符,故排除D。
題干的新知識,能引起考生閱讀的興趣,考生做此題的過程,也是學到新知識的過程,既需要考生記憶,又不是單純地考記憶,更考對知識的理解,難度不大,適合學考。
例題7:美國《時代》雜志以人物照片作為封面,第一個成為《時代》封面人物的中國人是北洋軍閥吳佩孚,從此,每一次中國封面人物的出現,都伴隨著當時的風云變幻:蔣介石1927年的首次出現,伴隨著中國“_”的大起大落;……溥儀1934年的出現,伴隨著“_”的成立;蔣介石、宋美齡1938年聯袂成為年度人物,伴隨著“_”的全面展開;……毛澤東1949年的首次出現,伴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崩潰、“_”新政權的開始……空白處分別是
A.大革命、滿洲國、抗日戰爭、共產黨
B.共產黨、滿洲國、抗日戰爭、大革命
C.大革命、抗日戰爭、滿洲國、共產黨
D.大革命、滿洲國、共產黨、抗日戰爭
(二)上位知識
在命題時,通過題干提供上位知識,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印證。
例題8:國際關系理論中的“安全困境”理論認為:在國際關系的無政府狀態下,每一個國家只能靠自己的實力來保護其安全與獨立,但是一國尋求安全的努力常常造成別國的不安全感,別國必然也是增強其軍備來做出回應,結果競爭性的增強軍備活動導致了軍備競賽。下列史實不能反映這一理論的是
A.一戰前英德大力發展海軍
B.一戰后美英日擴充海軍
C.《對德和約》嚴限德國軍備
D.美蘇大力發展核力量
根據“安全困境”理論,軍備競賽的參與國必須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在軍備上進行擴張,否則無權參與。一戰后德國被迫簽訂《對德和約》,國家主權比如軍備受到嚴格限制,盡管不滿也無可奈何,因此C符合題意。一戰前英德大力發展海軍、一戰后美英日擴充海軍、美蘇大力發展核力量都是主權國家根據自己的實力和意愿在軍備上進行擴張,因此ABD不符合題意。
本題考查的是國際關系之國際安全方面的知識,題干提供“安全困境”理論的基本內容,這一內容師生一般都沒有學習過,但內容通俗易懂,這一知識使學生對國際安全方面的知識有一個總結和提升,做題過程中能學到新知識,題目要求學生把學過的知識與這一理論的內容和基本觀點聯系起來,此題四個選項知識涉及英、法、美、日、德、蘇等相關國家(空間)及相關事情的進展過程(時間);四個選項提供史實能否證明理論,涉及論之有據、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史論匹配等相關問題。因此,本題的考查涉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方面的素養。這樣的試題有較高的含金量,但又不是很難,無論是對中學“教”與“學”的導向上看,還是對大學選拔要求看,都應該得到重視和大力的開發研究。有同學說:“一直練習歷史題就像做題的機器,但做這種題思考就是收獲。不論對錯,都很值得啦!”(翁同學)“比較能培養歷史方面的理性思維”(鄭同學)。
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極其廣泛,以目前學生考試范圍內所學知識來看,涉及經濟、政治、外交、軍事、思想、習俗文化等方面,而且這些方面的內容還可以再細分,各方面規律性、總結性的認識很多,在這方面進行命題,可以大有作為。在此以軍事為例,分別從軍事及其陸、海、空幾個方面提供一些規律性和總結性的認識,命制如下試題:
例題9:美國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戰爭指導”的條目提出:(德國人)卡爾·馮·克勞塞維茨(1781-1831)是第一位偉大的戰略學家,是現代戰略學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戰爭論》……就是戰略學的“圣經”。 《戰爭論》指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下列史實的對應關系中不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A凡爾賽體系——德國突襲波蘭挑起二戰
B華盛頓體系——日本侵華直至挑起太平洋戰爭
C朝鮮分裂和東西方陣營的對峙——朝鮮戰爭
D美蘇“冷戰”——海灣戰爭
例題10:1934年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在其出版的《未來的陸軍》一書中指出:“機器改變了生活的每一方面,戰爭也不可能例外。”下列史實不能證明戴高樂觀點的是
A.裝甲兵、空軍等新型部隊的誕生
B.石油成為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
C.閃電戰的出現和大規模運用
D.法國在德法邊境修建馬其諾防線
例題11:美國人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 Mahan,1840—1914)的《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在美國再版了30多次,并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馬漢也被后人公認為是海權論的鼻祖,他認為:誰能有效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下列事件最能反映馬漢觀點的是
A 德國發動德無限制潛水艇戰
B日德蘭海戰
C一戰后美英日間的海軍競賽
D中途島海戰
例題12:朱利奧·杜黑(Giulio Douhet,1869~1930)是意大利軍事理論家,制空權理論的創立者、倡導者,認為:“掌握制空權就是勝利,沒有制空權就注定要失敗。”能體現這一理論觀點的戰役是①1940年不列顛之戰 ②1941年德國突襲蘇聯③六日戰爭④海灣戰爭
A①②? ?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綜上所述,選擇題命題的新路徑主要有:題干指出事件當事者可能出現的某種情況,通過神入考查歷史;題干敘述小故事或故事片段創設情境并產生問題,以生動有趣的感性故事來考查歷史;題干提供新知識,以此考查對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新知識有一般性的新知識和上位知識。以上路徑使選擇題的命題路徑更加豐富,也使選擇題的能力素養考查更加豐富,對高校的人才選撥和中學歷史教學改進提高都會有更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