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思維就是思考和辨析的思維。所謂思考是指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歷史問題能夠多角度考察,有證據地辨別分析。[1]歷史事實蘊藏于史料之中,歷史學科特征決定了歷史思辨性思維的培養必須植根于史料教學。
與此前版本的歷史教科書相比,教育部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設計了“相關史事”“材料研讀”“人物掃描”“知識拓展”“問題思考”等輔助欄目。其中,“材料研讀”欄目通過提供豐富史料的方式,或補充歷史細節,或拓展知識內容,或延伸相關思考,以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本文擬從“材料研讀”欄目教學策略出發,談一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思維。
一、史料辨識:思辨性思維的養成
能夠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地概括要點,是思辨性思維的首要維度。史料辨識,即辨別、認識史料中的關鍵信息,并加以梳理、提取。這是歷史思辨性思維培養的基礎程序。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史料辨識有兩個要求:一是全面,能夠不遺漏有價值的信息;二是準確,能夠從中找出關鍵信息并看透其本質。全面和準確地進行史料辨識,有利于學生養成歷史思辨性思維。
以八年級上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材料研讀”為例:“臨時政府成立后,當盡文明國應盡之義務,以期享文明國應享之權利。滿清時代辱國之舉措與排外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與我友邦益增睦誼,持和平主義,將使中國見重于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于大同。(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教師應引導學生全面獲取史料信息,并準確把握南京臨時政府外交政策的特點:一方面,與各國友好親睦,反對媚外辱國和盲目排外;另一方面,又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向帝國主義妥協并向其尋求庇護,以期獲得帝國主義的承認與支持。進而,教師再點明:上述外交政策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二、史料比較:思辨性思維的進階
所謂史料比較,是指對不同的史料、同一史料的不同部分閱讀獲取信息后進行“比同較異”,重點是“較異”。比較能力是歸納、概括、綜合、評價等更高思維能力的基礎。史料比較有利于學生深入分析、多角度考查歷史事件,進而探尋其本質。因此,歷史思辨性思維的提升離不開史料比較。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史料比較應理解比較的對象、選取比較的視角、運用歷史比較方法、反思比較的進程。
以七年級下冊第16課《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材料研讀”為例: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的序言中說:“卷分前后,乃‘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教師應引導學生比較“貴五谷”(把谷物類放在前面)和“賤金玉”(把珠玉類置于最后)的編排順序,理解作者的重農的思想。
再以七年級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亡》“材料研讀”為例: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教師應引導學生比較“直如弦,死道邊”(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曝尸路旁)和“曲如鉤,反封侯”(不正直的諂佞奸徒,反倒封侯拜相)兩種情形,理解這首童謠反映的東漢政治腐敗的狀況。
三、史料反思:思辨性思維的升華
能夠反思歷史問題的前因后果,解決歷史問題或預測后果,是歷史思辨性思維的要求。歷史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主體喚醒、智慧生成的過程,必須以“反思”能力的提升為基礎。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史料反思應以史為鑒,運用歷史眼光認識規律,提升歷史教學的思辨性。
以八年級上冊第4課《洋務運動》“材料研讀”為例:李鴻章晚年這樣評價自己的洋務事業:“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洋務運動是一場地主階級自救運動,進而反思:不觸動腐朽封建制度的改革注定失敗。
總之,“材料研讀”欄目不僅可以補充教材主干知識,還可以作為發展學生歷史思辨性思維的素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材料研讀”欄目,引導學生進行史料辨識、史料比較、史料反思,促進他們對歷史的理解,提升其歷史思辨性思維。
【注釋】
[1]周劉波:《歷史思辨性思維:內涵及其教學對策》,《中學歷史教學》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