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智林
教育部統編歷史教科書已于去年9月正式在全國公立初中使用。筆者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知識拓展”板塊發現有這樣表述:“據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資料,1937年,日本陸軍共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8%以上,還有50%的空軍和40%的海軍力量用于侵華戰爭。” [1]其中,對于日本陸軍編制“師”的提法,筆者有不同看法。
對于近代日本軍隊編制翻譯問題,國內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是部分學者采取直接用日文漢字翻譯的方法;二是部分學者主張使用國際通用軍語翻譯。兩種意見都有其依據。但日軍編制翻譯問題不僅關系到抗日戰爭史的學術研究,而且關系到與此相關的出版工作,比如教材中使用的“師”。早在上個世紀的199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抗日戰爭研究》就曾對此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當然,討論也包括了由編制引出的軍銜翻譯問題。湯重南《改譯日軍編制、軍銜勢在必行》[2]、高培《日軍編制和軍銜譯名宜使用通用軍語》[3]等文傾向國際通用翻譯,理由是日本近代采用的是歐美軍制,我國現行軍制翻譯同樣源自歐美,日文中的“師團”翻譯后即為“師”。其次,使用國際通用軍語翻譯是對外學術交流的需要。榮維木《關于日軍的編制及其譯名》[4]、徐焰《日軍編制、軍銜中譯以直譯為好》[5]、高曉星《日軍編制譯名以直譯為好》、周啟乾《也談日軍編制的譯名問題》、趙延慶《從中日軍隊實力對比看日本軍制部分用語的譯名問題》[6]等文主張采用“直譯”——即由日文直接翻譯為中文,不借助國際通用軍語翻譯。榮維木雖然同意將“師團”譯為“師”,但日本軍制中的“師團”與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制中的“師”從兵力配備上完全是兩個概念。所以,他還是認為保留“師團”翻譯為好。徐焰認為“師團”是日軍編制中的特定稱謂。他從語言習慣翻譯角度出發,希望保留“師團”翻譯。由于日軍陸海軍編制的不同,在戰爭中編制又在變化,高曉星更主張以本來面貌來翻譯。周啟乾,特別是趙延慶,在更為全面地對比了抗戰時期中日兩軍“師”級編制人員、裝備、主官軍銜、隸屬關系等后認為,當時日軍編制中的“師團”等同于此時中國軍隊中“軍”的編制。
筆者注意到,雖然這場討論各抒己見,但是無論是從文章篇幅還是論述深度上講,由日文直譯為中文的翻譯法占據了主流意見。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上、下冊)[7]是海峽兩岸學者共寫史書“最新思考”的學術成果,呈現了最近十多年來近代史學界最新研究動態,每一專題都由該領域“比較有影響的大陸或者港臺學者負責撰寫”[8],是一部最新具有較大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民國卷》(上)第十一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由已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步平先生撰寫。其中,關于日軍編制的稱謂同樣為“師團”。無獨有偶,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臺灣學者編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9]同樣堅持“師團”之說。更不必說澎湃新聞在《抗戰勝利70周年》專欄中推送的“侵華日軍師團漫談(上)” [10]、“侵華日軍師團漫談(下)” [11]等。綜合學界爭鳴、最新學術論著以及新聞平臺的宣傳,我們不難看出,教材中的“師”翻譯為“師團”似乎更加貼切。
【注釋】
[1]齊世榮總主編:《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108頁。
[2]湯重南:《改譯日軍編制、軍銜勢在必行》,《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1期。
[3]高培:《日軍編制和軍銜譯名宜使用通用軍語》,《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1期。
[4]榮維木:《關于日軍的編制及其譯名》,《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1期。
[5]徐焰:《日軍編制、軍銜中譯以直譯為好》,《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1期。
[6]《關于日軍編制和軍銜譯名問題的討論(續)》,《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2期。
[7]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8]《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5期。
[9]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臺北:“國史館”,2015年。
[10]澎湃新聞:侵華日軍師團漫談(上),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5558,瀏覽日期2018年6月28日。
[11]澎湃新聞:侵華日軍師團漫談(下),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6388,瀏覽日期2018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