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旭東
歷史圖示教學,是一種以圖示、圖形、圖像或表格為主要方式,揭示歷史事物現象或本質的特征,激發學生思維,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加快教學進程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用形象化的圖形、圖象或表格的形式講授歷史基本概念,揭示歷史事物之間內在邏輯聯系。歷史圖示教學是著眼整體、強調歷史知識結構體系的教學方法,它通過總體圖示或表格,反映歷史現象之間的縱橫聯系和概念間的相互關系,然后逐層深入,多角度剖析歷史,使學生獲得整體性的、豐滿的立體認識。這樣既能較直觀地體現出史實的縱橫關系,使學生避免孤立地看待歷史,又能較生動地再現歷史發展過程,使學生懂得不能靜止地看待歷史,從而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初學者總不免有“繁多、雜亂、易忘”之感,萌生對歷史學習的畏難心理。大量的歷史現象發生在很久的過去,不能再現和重演,與現實生活時空差異大,難以使學生在心理上與之貼近。歷史圖表教學法剖整體為部分,又給片斷以綜合;化抽象為具體,變具體為抽象;移遙遠于眼前,又從眼前察看遙遠;使繁復概念直觀化,又給具體史實以本質認識。
人教版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第一課教學內容豐富,涉及的歷史人物和國際會議量多、國家關系意識形態復雜,由此產生的歷史影響深遠。通過呈現典型史料,讓學生解讀材料、提取信息,采用圖示教學法;通過師生有效互動,合作探究,有利于學生加深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和理解。
一、巴黎和會
首先,概括指出巴黎和會召開的歷史背景。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1918年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戰敗投降,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戰前傳統的歐洲強國英國、法國雖然戰勝了強大的對手—德奧帝國,但已傷痕累累,欠下美國巨額債務,由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戰后,對于戰勝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來說,當務之急是,重新瓜分世界,掠奪贓物,懲罰以德國為首的戰敗國,干涉俄國革命,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以防止布爾什維主義“瘟疫”西傳。
其次,圍繞巴黎和會三個實際操縱國英、美、法三大國對德國和蘇俄的態度,來提示凡爾賽體系的本質。
圖示,邊寫邊解釋:
法國:作為大戰的戰勝國,首先提出要嚴厲制裁德國和肢解德國,要收回1871年被德國奪去的阿爾薩斯—洛林,由法國占領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領土,建立一個法國保護的“萊茵共和國”;還要求取得德國產煤豐富的薩爾地區。企圖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削弱德國,使之永世不得翻身,重建法國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對德態度是限制。
英國:力求保持歐洲大陸的勢力均衡,吞并已經到手的德意殖民地,擴大和鞏固“大英帝國”版圖。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而使法國獨大進而稱霸歐洲,伙同美國阻撓法國的過分要求,反對法國建立“萊茵共和國”、肢解德國的計劃,但表示一旦法國遭到德國進攻,它們將向法國提供援助,對德國態度是寬容。
美國:經濟實力雄厚,力圖擴大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進而稱霸世界。利用債務問題遷就德國,抵制英法,反對英法過于強大,主張恢復德國的經濟潛力和保持軍隊,對德態度是扶持。
在作必要說明之后,概括指出:這反映了帝國主義戰勝國與戰勝國,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巴黎和會的實質之一就是分贓。
最后,說明英法美三國的對蘇立場。
三大國雖然在巴黎和會上展開了爾虞我詐的勾結與爭奪,在處置德國問題上意見不一,但對蘇俄態度卻不謀而合:經濟封鎖、武裝干涉。至此,用弓箭拉開來說明帝國主義凡爾賽體系在西方的建立就起到畫龍點睛之效:“主要帝國主義國家暫時調整了內部關系,緩和了原來的矛盾,集中力量來對付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1919年春天,協約國支持高爾察克率領白匪軍在東線悍然向蘇俄發動了進攻。巴黎和會的實質之二就是反蘇。”
二、華盛頓會議
首先,概括指出華盛頓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戰后實力最雄厚的美國在巴黎和會上未能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悵然若失,會后就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企圖把解決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國際問題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圍繞中國問題,經過激烈的外交斗爭,美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其次,講清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角逐的三大國——英、日 、美圍繞中國問題和海軍軍備問題而展開的激烈爭斗。
使用示意簡圖示上述三國關系
日本:乘歐洲列強大戰期間,在中國、遠東地區急劇擴張,在巴黎和會上得到了在中國的很多權益,以及德國在太平洋上重要島嶼的委任統治權,企圖在與英國同盟下保護既得利益;同時與英美進行海軍軍備競賽。
英國:不滿日本在華的活動,危及自己在長江流域的利益,同時因債務問題而有求于美國,但又不想與日本鬧僵。
美國:忙于占領拉丁美洲市場,反對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加緊與英國海軍競賽,破壞英日同盟,掃除稱霸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最大障礙。1920年巴拿馬運河的開通為美國稱霸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提供了方便。
最后,我用簡化的示意圖來表示華盛頓會議的主要內容及其實質。
華盛頓會議以美、英、法、日四國同盟這一體面的形式拆散了英日同盟,英國對美日兩邊都沒有得罪,日本維護了既得利益 ,局部利益迫于美英壓力作了一定讓步,搶占了許多有利的島嶼;美國如愿以償,既拆散了英日同盟,又取得了與英國作為海軍強國相等的制海權,同時在“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尊重中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行政的完整”的旗幟下開始施展排擠他國,獨霸中國的陰謀。
在作了如上解釋以后,可進一步指出,帝國主義的華盛頓體系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上的關系,日本獨霸中國和英國的海軍優勢均被打破,戰后美國在實力優勢的基礎上確立了在遠東和太平洋上的霸權地位,“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再次成為列強奉行對華政策的基本原則,中國又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在帝國主義剝奪戰敗國和利益分配的基礎上,它有暫緩和帝國主義列強矛盾的作用,但事實證明,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長久。
顯然,上述圖示借用學習者熟知的“弓箭”原理,來模擬把握一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圍繞賠款問題、領土問題、殖民地問題、軍事問題以及對蘇俄布爾什維主義而展開的復雜角逐,基本的著眼點在于學生如何有效的學習和記憶,以及記憶后及時的信息提取。這對學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理解學習同類歷史現象不無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