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白玙
新課程改革、高考命題改革方向下,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沿襲老路的做法會讓學生更加缺乏對歷史課的興趣,讓歷史教學日益失去應有的活力和魅力。
著名歷史教師李惠軍說:“我在教學環節中,幾乎調動了我的全部心智和激情去為一幅幅已經逝去的歷史畫面‘著色,用心、用情、用理去體驗和感悟特定的學科教學問題,設身處地地去勾勒即將進行的教學流程。對于問題的表達與呈現哪怕要經過千錘百煉,也要使之玄妙精微,又指向明確,既富有激揚文采,又蘊含深邃思想。”[1]他的話語給了我重要的啟迪:高三一輪復習《日本明治維新》一課,我需要用心去注入新的教學創意。
一、走進逝去歷史,激發興趣
(一)設計導入語
著名歷史學家錢乘旦教授指出:“歷史是一門可以對話的學科,是一門可以與之對話的關于人的過去的科學,對話是一種交流和溝通的方式?!盵2]
在本課,我這樣導入:“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雖然在古代世界長時間的存在,但不論從國家實力的角度來說,還是它對于人類社會的貢獻來說,日本展現出的能力和所做出的貢獻是頗為有限的。而在明治維新之后的日本,卻似乎在瞬間迸發出非常巨大的威力,從19世紀到今天,日本無論是從國家實力的角度來說,還是它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來說,都是及其值得一提的。歷史關鍵的轉折點就是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p>
我有意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學生對話,和學生一起與歷史對話。
(二)構思新標題
我嘗試給每個教學環節構思新穎的標題,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明治維新。
1. 關于背景:風云突變——大和危在旦夕
2. 關于措施:破舊立新——大和臥薪嘗膽
3. 關于影響:“兩個日本”——文明野蠻共存
二、回歸課本歷史,夯實基礎
“夯實基礎”是一輪復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在認真研讀高考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化繁為簡,進行有效取舍;同時用多樣形式,突破基礎知識中的重、難點。
(一)化繁為簡,教材內容有效取舍
教學環節:風云突變——大和危在旦夕
對明治維新的背景,我進行淡化。用教師的娓娓道來并結合一些圖片、照片、原始文字資料、歷史陳述資料來讓學生重溫明治維新前日本危在旦夕的那段歷史。
1. 展示圖片:冒著黑煙的蒸汽戰艦——黑船;盛氣凌人的美國將軍——佩里。
借助圖片,表述:“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領四艘‘黑船駛進江戶灣,把炮口對準日本的心臟區,要求日本開國通商。美國黑船壓境的傲慢和強勢,凸顯出幕府的軟弱無能,來自外部的壓力終于演變為內部變革的動力,最終武士們以王政復古的名義推翻了幕府,扶持剛剛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p>
2. 展示圖片:年輕的明治天皇;日本簽署的第一份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被迫開國之后的日本地圖。
借助圖片,表述:“14歲的明治天皇成為日本國的最高領袖。年輕的天皇所要領導的是一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的日本。美國黑船叩開日本國門之后,迫使日本簽訂歷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此后不久,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蜂擁而至、紛紛仿效,開始在這個島國上爭奪自己的利益。和當時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開港之后的日本迅速成為西方商品的傾銷市場和廉價原料的供應地,開港僅僅半年,日本黃金就外流了100萬兩,國內經濟蕭條、民怨四起?!?/p>
這一環節的結尾,設疑:“年輕的新政府怎樣才能帶領日本走出瀕臨亡國的困境?”
(二)多樣形式,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學環節:破舊立新——大和臥薪嘗膽
對明治維新的措施,我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
1. 運用表格,進行基礎梳理。
對于基礎落實這一環節,我認為采用表格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比較清晰的知識網絡。學生通過自主復習和小組合作完成基礎梳理,之后用實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小組成果來幫助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查漏補缺。
2. 搭設臺階,有效解決疑難。
這一教學環節,在回顧基礎知識之后,設疑:“依據明治維新的舉措,分析明治維新有哪些促進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這一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我進行提示:“以英國工業革命為例,英國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發展具備了哪些條件?如政治、資本、市場、自由勞動力、技術條件?!边@一臺階的搭設,給予了學生思考的方向。心理學指出:必須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標桿,他夠得著,但必須努力才能躍過,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三、豐富史料,讓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思考歷史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深入發展,史料教學迫在眉睫。
我從本課“高考側重于探究改革的成敗得失,分析成敗的原因”這一考情分析出發,設計了一個拓展的“點”——分析“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并且以史料作為依托,以期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拿來主義
熟悉日本文化的人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日本人缺乏創造性,卻富有模仿性,比如說,日本人不創造自己的文字,卻借用漢字表達自己的語言。這是一個善于吸取別國文化的民族,一旦它認定這種新文明既能使它亡國也能使它富強,它便毫不猶豫地接受這種文明。
——錢乘旦《尋找現代化的楷模:論明治維新的失誤》
結合基礎知識與史料,讓學生感受“日本明治維新全盤西化”的特點,而我的一段“日本是世界上最好的學生,民族文化中一直有謙虛好學這一點,是不為過的”敘述,學生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洋蔥頭文化
日本文化像洋蔥頭文化,這種形象可以讓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種狀況,它像洋蔥頭一樣,剝開一片、剝開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沒有。因為它每一片里頭,都含有外來文化影響和它日本文化非常重要成分的一種融合。
—— 中國日本史學會 湯重南《大國崛起》
用這則史料讓學生思考“日本民族文化還有將外來文化和日本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特性”。
以天皇為中心的思想,有些近似宗教性了。絕大多數日本人認為如果這個宗教沒有了的話,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包括當時推動日本現代化進程的人也都這樣認為。
——日本東京大學 奧平康弘《大國崛起》
這則史料加深學生對于“日本明治維新融入大量日本本身傳統因素”的理解,同時也為下一教學環節明治維新的影響埋下伏筆。
在“兩個日本”——文明野蠻共存這一教學環節,我繼續選擇史料教學。
(一)文明的日本
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一個國家像那個時期的日本發展的那么迅速。公元1866年,它還是一個相當于歐洲中世紀的民族,是一幅有田園風光的古香古色的漫畫;到了公元1899年,它已經成了一個徹底西方化的民族,同最發達的歐洲列強處于同等水平,而且遠遠超過了俄國。它的發展奇跡有力地反駁了亞洲無藥可救地、毫無希望地落后于歐洲的說法。相比之下,歐洲的進步是那么遲緩和短暫。
——[英]H.G.威爾斯《世界史綱》
自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40余年,日本經濟的年增長率在2.4%至3.6%之間,低于美國的4.6%,而高于英國的2.1%。意大利的1.5%,同德國的2.7%不相上下。大約在1910年前后,隨著產業革命的完成,日本全面的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并開始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
——黃雯《日本現代化道路中兩次崛起的比較與理論思考》
兩則史料,一則也許帶有史學家個人感情色彩的評價,一則則是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的真實數據。讓學生感受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超級快速地實現了經濟的發展,它已經躋身世界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行列。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的角度來說,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是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
(二)野蠻的日本
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的半個世紀中,日本軍國主義就發動和參加了大小無數次戰爭。其中主要有:發動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參加1900年八國聯軍鎮壓中國義和團的戰爭;發動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參加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27—1928年三次派兵侵入中國山東省;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變;1932年挑起“一二八”上海事變;1932—1937年不斷向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地區擴大軍事侵略;1937年挑起“七七”事變,發動長達八年之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侵入東南亞國家。
——萬峰《論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特征》
通過材料,相信學生能看到一個野蠻的日本。我順勢表述:“歷史學家評價:日本近代,十年必有一戰,每戰必有所獲。這也使得日本軍國主義野心日益膨脹?!?/p>
英國歷史教學法專家湯普森在《理解歷史》中說:“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接觸和反映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歷史探究的結果,即歷史的實際情境及其發展。要達到這樣,最好是由學生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而這種運用是廣泛的、有指導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3]筆者希望通過這一教學重點環節的設計,努力實現“歷史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去思考,思考歷史、思考人生、思考社會”[4] 的教學目標。
四、重拾歷史精神,讓學生在心靈中重演歷史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更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和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尤其是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是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
本課結尾,播放視頻《大國崛起——原子彈投放日本》,并結合《大國崛起》中的一段陳述資料:“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可以稱道的意義只是在于對內給它自己的人民帶來幸福,對外給世界帶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p>
歷史是活著的過去。錢穆先生說:“歷史事件是一種遠從過去透過現在而直達將來的, 有它一貫的歷史精神?!盵5]我希望通過本課,重拾歷史精神的功能,讓歷史在學生心靈中重演,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注釋】
李奇志:《李惠軍:思者行,行者遠》,《中國教師》2012年第13期。
楊華春:《高三歷史復習課導入語的設計》,《中學文科》2008年第8期。
李進:《史料教學研究綜述》,《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1年第Z1期。
張漢林:《歷史教育:讓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去思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年第1—2期。
韓復智編:《錢穆先生學術年譜》(卷4),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第11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