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素紅 王波
教學是需要教師設計的,因為不管教師在哪種情境中工作,他總是通過學科內容進行交流的。所謂主題教學設計,就是以課標為標尺,依托教材內容,在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的基礎上,把原來破碎分解的知識體系以及人文內涵整合為一體,由個及類,由類及理,個性與共性組成立體主題,“驅動師生雙適應雙發展以達成教學主體心理結構的完善與自我實現的整體性設計”[1]。鮮明合理的教學主題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整合教材資源、完成教學目標,而且利于學生建構學科知識、提升學科素養。故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選擇主題、解析主題和升華主題就成了歷史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三《百家爭鳴》為例,談談有關主題教學的探索與思考,以就教于同行。
一、根據教學實際,確定教學主題
主題教學的核心是定位主題,確立合理的教學主題,決定教學的方向和教學效果的達成?,F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的編寫是以專題為基本框架,每個專題又基本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如《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教學主題可以確立為人類優秀思想傳承對人類文明演進的價值。專題教學要求教師每一節課堂教學都要服從于專題模塊學習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在確立教學主題的過程中,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歷史必修課程教學指導意見》,從統領全局的角度定位每一節課的教學主題。
《百家爭鳴》一課,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诖?,教學主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依據教材內容講清基本歷史事實,如諸子百家各自的思想主張及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二是在認真研讀課標的基礎上,結合學科特點,補充相關史料,理清知識內部之間的邏輯關系,較為精確地確定主題;三是通過深入思考歷史教育的功能,通過本課的教學達到彰顯學科價值、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和培育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從理論上講,三個層次逐級增高,但實踐表明,層次越高并非意味著教學效果越好。因為教學主題雖然由教師確定,但具體的操作與實施卻與學情緊密相關。結合本校的學情分析與歷史課程標準的研讀以及服從于專題教學主題的需要,我按第二層次確定本課的教學主題:針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現狀,不同學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國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爭鳴的背后隱伏著的卻是共時性文化背景下的相通與相融,即爭鳴下的共鳴。由此,應該把《百家爭鳴》一課放在中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看,把“殊途同歸,百慮一致”作為主題展開教學。
二、運用多元解讀,達成教學主題
教學主題確立后,如何達成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需要注意幾點,一是以主題為基礎構建教學環節,每一環節在程度上逐步深化并圍繞教學主題;二是以主題為基礎選取史料,將教學主題寓于史料鋪墊之中,啟發學生自主思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通過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歷史的價值;三是以問題鏈的形式深化探究,層層遞進,目標直指教學主題;四是盡力做到以史為鑒、學以致用,讓學生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成就感和歷史的重要功能,形成帶的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歷史對社會的現實意義。教學《百家爭鳴》一課,筆者主要從兩方面展開教學,以期達成教學主題。
1. 梳理教材文本,明確教學主題
春秋戰國是一個失序的時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舊的力量衰敗,新生力量興起;舊秩序崩壞瓦解,新秩序萌發成長;社會向何處去?各種問題擺到人們面前,為了重建社會秩序,各種力量、各家學說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其核心問題是治國平天下的問題。治國主張不同在哪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書本,尋找教材的相關敘述。儒家期望恢復西周的禮樂文明,試圖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道家懷念堯舜時代,幻想回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法家關注現實,主張“不期修古,不法??伞?,“事異則備變”;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如此解讀既培養了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切合本課的教學主題,使學生對百家爭鳴的“爭”有了直觀認識。接著教師可以通過填充表格的形式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百家之爭”,表格如下:
2. 選取有效史料,突破主題難點
單純的教材梳理只是對主題教學做了必要的鋪墊,如何選取恰當的視角對主題進行分解和內化,使其既能體現課標要求、展現歷史課堂的厚度,又能為學生所接受呢?“歷史學科的特點注定了教學中對主題的實現和突破,最終還是要依靠歷史材料的呈現和解讀”[2]。如表格所呈現,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主要體現在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儒道、儒法和儒墨之爭,因此解讀儒家思想內部的文化內涵和傳承演變將成為突破教學主題的關鍵,而這恰恰反映了課標要求之一: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鑒于此,我們可以提供以下幾則材料來說明。
材料一:子曰:仁者愛人。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論語》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
材料三: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根據教材的表述,孔子提出“仁”與“禮”的學說,希望統治者“克己復禮”。何為“仁”?何為“禮”?孔子如何認識“仁”與“禮”,補充相關的材料一知識,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一問題?!岸Y”的認識相對簡單,本質是秩序、是強制性的等級秩序?!叭省蹦??考證孔子馬廄中的人與馬的關系會反襯出孔子對“仁”的認識。假使人與馬相比較是人與畜的關系,則表示有差別的仁愛;假使人與馬相比較是人與財的關系,則表示儒家思想的重義輕利;假使人與馬相比較是仁與禮的關系,則表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4]
孔子面對社會失序的現狀,希望統治者推行“德治”,主張恢復周禮以匡正社會秩序,實現天下大治。但人們不禁要問,憑什么要按這種秩序?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提倡“仁政”,為儒家思想找到了基石。據材料二得知,孟子認為人具有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本能,即人性本善,又因政在得民,所以“君輕民貴”,統治者要以民為本。如此解讀既打通了孔孟之間的繼承發展關系,又對孟子思想本身的邏輯關系做了較為明確的梳理,有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
戰國時期的荀子在繼承孟子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君舟民水”的主張,同時對傳統儒者執著于理想而不切實際的現狀進行了批判,曰:“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于后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贬槍γ献拥摹靶陨普摗?,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材料三),強調外在“禮”對調節社會關系方面的作用,并進一步指出,“當自覺的禮不足以懲戒人心,整頓社會,就自然要用強制性的法?!盵5]此外,荀子對孔孟較少談及的天人關系進行闡述,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荀子提出“天行有?!?、“制天命而用之”。通過上述梳理,有助于我們更好理解本課教學主題及儒家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關系。
三、再現歷史學術,升華教學主題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的勃興與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實踐密切相關,不同學派提出不同的治國平天下理論,相互之間展開爭鳴,以求獲得統治者的青睞。然而仔細分析,百家爭鳴僅僅局限于“爭”嗎?爭鳴的目的亦僅在于實現排斥異說、獨尊己見?諸子百家思想有沒有統一性呢?馬世年認為:“我們不僅要看到各種思想的相互差異,還要看到其中的異中之同?!盵6]李振宏指出:“按照學派的劃分去認識先秦思想,容易重視各學派的個性而忽視共性,忽視各學派共同的思想文化前提,忽視三代文化對于先秦學術的奠基意義?!盵7]因此,對于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必須關注史學新觀念和新成果,拓寬學術視野,服務歷史教學。前文已對教學主題進行必要的解讀,如何進一步升華教學主題達成教學目標呢?我們可以補充以下材料:
材料四:“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易大傳》
材料五:古之道術“皆原于一”……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莊子·天下》
材料六:諸子的思想不是憑空想象得來,而是導源于西周的官學,建構在一定文化基礎之上的。在缺乏外來文化參照的時代條件下,諸子要建構自身的學說,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基礎,必須對傳統思想觀念有所繼承……戰國后期,政治格局漸趨明朗,統一勢在必行。此時諸子學說整體表現出一種務實傾向,力求可以切實地在當時的政治中運作……諸子之學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準則各異,方法不同罷了。他們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們具有共同的政治責任感,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正是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著他們直面現實的苦難,積極逆挽世運,以圖天下大治。一句話,就是希望天下大治、社會和諧,這是諸子的共同心愿,也是戰國文化精神的整體訴求。
——摘編自桓占偉《百家爭鳴中的共鳴——以戰國諸子“義”思想為中心的考察》
從上述材料中學生可以看出,諸子百家思想與傳統文化聯系密切,是對傳統文化有選擇的繼承和發展,百家爭鳴是在共同文化基礎上的爭鳴,諸子之學具有歷史性和同一性;諸子百家思想各有所長,最初執著于理想而相互辯駁、甚至攻擊,但最終表現出整體的務實傾向,在關注社會現實的過程中相互交流與融合;百家爭鳴中各家思想雖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百慮一致”,最終都是希望逆挽世運,實現天下大治與社會和諧,這正是諸子之學的生命力所在,不僅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而且奠定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基礎。
錢乘旦先生說,歷史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智慧??茖W合理的主題設計有助于教材資源的合理運用和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更有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但主題的選取和達成則建立在教師強化閱讀,提升專業素養以及對學情的合理掌控之上。因此,有效教學需要在教師的不斷努力和完善自我中才能逐漸實現。
【注釋】
袁頂國、朱德全:《論主題式教學設計的內涵、外延與特征》,《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2期。
袁廷虎:《主題教學設計下歷史材料的選用》,《歷史教學》2015年第8期。
張漢林:《孔子“問人不問馬”故事的教學解讀》,《歷史教學》2016年第3期。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31頁。
馬世年:《韓非師從荀卿考論》,《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李振宏:《論先秦學術體系的漢代生成》,《河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