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浩
2017年9月起,部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版”)在大陸地區投入使用。示意圖是教科書中插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尚無專門研究部編版中示意圖的論文。臺灣康軒版社會教科書(以下簡稱“康軒版”)中的歷史部分的示意圖很有特色。本文對康軒版的示意圖進行研究,以期推動部編版教科書的完善,并望有助老師和學生更好地利用部編教科書。
本文所述的歷史教科書中的示意圖,是指為了說明較復雜的歷史事實或概念而繪制的插圖,由文字、圖形、符號和數字等構成。歷史教科書中的示意圖按照其內容可以分為制度類示意圖、關系類示意圖、變遷類示意圖和工程類示意圖四大類。本文中“關系類示意圖”指非制度類的關系,以避免與“制度類示意圖”有交叉。本文區別“關系類示意圖”和“變遷類示意圖”的方法是,“關系類示意圖”注重解釋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而“變遷類示意圖”注重描述而非解釋歷史的變遷。
示意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簡潔、直觀地呈現課文內容中抽象、復雜的部分,幫助學生理清頭緒,理解復雜內容;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與文字敘述相比,示意圖更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動機。
部編中國古代史上下兩冊,上冊4個單元,下冊3個單元。每個單元由3至9課構成。兩冊合計212頁(不含目錄和附錄,下文比較的范圍亦不含目錄和附錄)。康軒版為綜合課程“社會”,初中共6冊,每冊三個單元,三個單元依次分別為地理、歷史、公民方面的內容。其中,中國古代史為第三冊的的第二單元,名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該單元共有6課,每課又包含3至6小節。該單元共計71頁。康軒版雖然簡短,但在示意圖方面頗有可取之處。兩套教科書比較如下:
一、 分布
數量 兩套教科書中,這段歷史對應的總頁數差別很大,但兩套教科書的頁面大小相同,因而頁均示意圖數是個更合理的對比指標。
兩套教科書頁均示意圖數量差別懸殊。經計算,康軒版頁均示意圖數量為0.296幅/頁,部編版為0.047幅/頁。康軒版頁均示意圖數量為部編版的6倍多,遠遠超過部編版。
兩套教科書各類示意圖的頁均數量差別也十分明顯。以頁均數量來衡量,部編版中制度、關系、變遷類示意圖都遠遠少于康軒版,只有工程類示意圖與康軒版相接近。對歷史教學來說,理解制度、關系、變遷顯然是十分重要的。而部編版212頁內容中,這三類示意圖總共只有5幅。相比之下,康軒版的71頁中,這三類示意圖有19幅。
位置 從示意圖在整個中國古代史各部分的分布來看,部編版教科書中示意圖集中在第二、三單元,而康軒版中示意圖在各課之間分布較為均勻。更具體地說,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共有6幅示意圖,而其中3幅集中在第44頁,也就是說,這一頁的示意圖占據了部編版一冊教科書全部示意圖的一半。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共有4幅示意圖,其中一半集中在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都反映出部編版中示意圖分布十分不均勻。
二、內容
制度類示意圖 部編版中只有2幅制度類示意圖。其中,上冊第22頁的西周分封制示意圖十分簡略。該圖并無與圖片相配合的圖例或文字說明。與下文康軒版中類似的示意圖相比,部編版中這幅圖內涵十分有限,只表現了分封制下貴族的四個等級,而沒有表現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
與部編版相比,康軒版的制度類示意圖的圖片與文字說明結合得更緊密,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下面以康軒版中西周封建與宗法的關系示意圖(圖1)為例進行說明。
這幅圖中,同樣以金字塔的形式表示了四個貴族階級,但與部編版不同,康軒版的這幅圖中還在金字塔下端表示了更為廣大的平民和奴隸。此外,圖中還用了三種圖例來輔助說明。圖片旁還有與圖片緊密結合的簡要的文字說明,更進一步地解釋了嫡長子繼承制。這樣圖片和圖例、文字說明緊密結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十分清楚、直觀地解釋了分封制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的關系,補充了課文內容,有利于加深學生印象,幫助學生理解。
關系類示意圖 部編版中沒有關系類示意圖,這可能顯示部編版不重視用示意圖來呈現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康軒版中的關系類示意圖以東漢外戚宦官勢力消長示意圖(圖2)較為典型。這幅示意圖概括地表示了東漢中期以后君主、母后、外戚、宦官之間一般的互動關系。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亡”同樣在課文正文部分講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歷史,但只有文字敘述,沒有示意圖。這一歷史過程比較抽象復雜,單純用文字敘述對初中生來說不易理解。輔之以這樣一個簡潔明了的示意圖,對學生理解其中的多種關系有很大幫助。
變遷類示意圖 部編版有3幅變遷類示意圖。其中,人類進化示意圖(上冊,第2頁)幾乎只反映了人類外形的變化,而且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學生可能并不知道應該關注這幅圖的哪些方面。秦統一文字示意圖和秦統一貨幣示意圖(上冊,第44頁)則直觀地反映了由七國文字、貨幣各異,到秦統一全國各地文字和貨幣這一變化。其中,秦統一貨幣示意圖是部編版中僅有的一幅圖文并茂的示意圖。
康軒版中變遷類示意圖數量眾多。下面以東周至西漢的學術思想演變示意圖(圖3)為例進行分析。
康軒版中的東周至西漢的學術思想演變示意圖出現在第2單元的第2課“秦漢帝國的興亡”的第4小節——“思想文化與科技”。這幅示意圖總結了從東周到西漢時期中國學術思想主流的歷史演變過程。這幅圖的內容沒有局限于這一節的內容,而是按主題聚合了第2課的第1、2節,乃至第1課的內容。不論是在康軒版還是部編版中,學生學習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很可能已經記不清之前學過的幾次主流思想演變了。這樣的示意圖一方面使幾個小節的內容連為一體,使教科書的結構渾然一體;另一方面起到了幫助學生復習之前學過的知識的作用,同時啟發學生思考思想與時代的聯系。相比之下,部編版中沒有一幅將全書多個部分聯系起來的示意圖。
工程類示意圖 部編版中有5幅工程類示意圖,是部編版示意圖中數量最多的一類,也是四類示意圖中部編版僅有的一類與康軒版頁均數量接近的。但這5幅圖都十分簡略。都江堰示意圖(上冊,第34頁)、隋朝大運河示意圖(下冊,第3頁)、明長城示意圖(下冊,第79頁)幾乎與地圖沒有任何差別,含嘉倉示意圖(下冊,第2頁)也十分粗略,這些示意圖并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其原理、作用。
康軒版中只有2幅工程類示意圖。在內容方面,康軒版中的工程類示意圖對部編版啟發意義不大。
三、形式
與部編版相比,康軒版中的示意圖形式上更加靈活多變。以下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針對涉及到地位高低、比例或量的變化的內容,康軒版使用了柱狀圖式的示意圖。其中最典型的是元代的種族地位示意圖(圖4)。這幅圖用柱狀圖來定性地表示元代四等人的不同地位。文字說明與柱狀圖緊密結合,概括了“四等人制”的內容。精心繪制的卡通人物形象易于引起初中生的興趣。整體上看,這幅圖將柱狀圖、文字說明和卡通人物形象緊密結合,將抽象的“四等人制”變得很直觀。部編版中則沒有一幅這樣設計的示意圖。
部編版中的示意圖都是相對孤立的,而康軒版中有些示意圖與其他圖片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其中最典型的是隋代運河示意圖(康軒版第105頁)。這幅圖類似地圖,內容上與部編版中的隋朝大運河示意圖沒有太大差別。但康軒版的這幅圖通過虛線與3幅相關的插圖建立了聯系:先是用虛線將這幅圖中的城市江都與這頁右上方的隋煬帝游江南圖相連;又將示意圖中的大興(長安)與上一頁右側的唐代長安城平面圖相連;再將唐代長安城平面圖中的西市與左側的長安西市想象圖相連。這樣將4幅圖變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給人一種將地圖上的一個點逐漸放大的感覺,使這4幅圖建立了空間上的聯系。部編版下冊第79頁的明長城示意圖即可以借鑒這種形式與80頁和81頁的6幅插圖建立聯系。
綜上所述,部編版插圖豐富,但其中示意圖類較為薄弱。在分布方面,康軒版的頁均示意圖數量遠多于部編版,且分布較為均勻。在內容方面,康軒版圖片和文字結合更緊密,更注重用示意圖來呈現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聯系全書的多個部分;兩套教科書中的工程類示意圖則不分伯仲。在形式方面,康軒版使用了柱狀圖等形式,并用虛線在一些插圖之間建立了有機聯系,值得部編版借鑒。
【注釋】
江筱婷等編:《國中社會課本》(2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第77、87、90、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