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衛東
歷史學習特別是高三階段復習,把單元知識進行整合,以期從整體上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通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有的單元本身就有清晰、嚴密的邏輯體系,稍加點拔,學生就能一目了然。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單元標題中就已經比較明確地點明了本單元的內在邏輯,即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為主線,把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掠奪、兩次工業革命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脈絡。但有的單元,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助,學生難以自主地構建合理的知識框架。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序體例很清晰,但即使已到復習階段,不少學生依舊難以從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選官制度三個層面系統地把握單元知識,形成三個條塊的知識鏈。因此,也就難以真正吃透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
因此,如何能夠聚沙成塔,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系統的單元知識鏈,突出單元知識整合的邏輯性,是歷史學習特別是復習的重要手段。筆者在此以人教版必修二第八單元《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為例,談談如何在單元整合中能夠順“理”成章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整合思路如下: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概念解讀→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形成過程→經濟運行規則的制定與完善→三大區域合作組織的推動→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客觀認識→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今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其它因素。
一、概念的理解要多向發散,為知識整合鋪墊
經濟全球化這個概念最早是由T·萊維于1985年提出的,只是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定義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1]對全球化概念的界定突出了資本、技術、服務等流動性增強而使世界經濟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增強,但忽略了經濟規則、市場體制以及區域合作的推動等因素的影響。筆者以為,對全球化概念要從兩個方面加強理解: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這樣既突出了全球統一市場,又強調了經濟規則制定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這樣就為知識的整合做好了鋪墊,使學生思維順勢而下,邏輯嚴密。
二、過程的描述要層層漸進,為單元整合奠基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個漫長的過程,其間有諸多因素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把過程描述詳細,使學生形成線性概念,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其走向,并且自覺地認識到全球化目前還是“趨勢”,如同政治格局中的多極化“趨勢”一樣,避免形成武斷的認識。同時,又能加深學生對具體歷史事件的理解,畢竟那諸多推動因素單獨放在某一單元里學習的時候,大多是靜態的概念,只是在它們所處的那個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一旦放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形成過程中來認知的話,其跨越的可能就是整部世界近現代史,它們所起的橋梁作用,把一個又一個歷史階段串聯起來,鮮活地推動人類歷史的邁進。區域聯系越來越緊密,物資交流越來越廣泛,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越來越小,人類社會越來越向地球村靠攏。
新航路開辟后,人類彼此孤立隔絕的狀態被打破,開始走向一個整體,可以說是邁開了全球化的第一步。緊隨其后的殖民擴張和掠奪,雖說帶著濃烈的血腥氣息,但無疑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也為其后更緊密的聯系奠定了基礎。兩次工業革命則是為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到來開動了大功率的機器,把整個亞非拉都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資本主義一統天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多種因素推動全球化進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跨國公司的推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普遍確立等。所有這些都促使經濟全球化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
三、規則的講解要前引后聯,為知識鏈接點睛
我們了解經濟全球化趨勢,不能只關注階段性成果,還需要特別重視內在機制的形成和完善。比如經濟運行規則方面的世界金融體系和貿易體系的建立,我們可以把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三大經濟支柱的建立當作是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內在動力,沒有規范化的金融和貿易規則,全球化進程的有序發展是不可想象的。
布雷頓森林體系雖然突出了美元的地位,有利于美國借此掌握世界經濟命脈,但畢竟為二戰后混亂的金融秩序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平臺。再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建立,對促進戰后世界經濟的恢復,特別是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畢竟,有規則才便于市場經濟的運行。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以來,各國為了盡快走出危機,紛紛以鄰為壑,抬高關稅,設置貿易壁壘,使世界貿易不斷萎縮。關貿總協定的制定無疑為世界貿易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規則保障。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更是推動世界經濟秩序朝規范化和法制化方向發展邁進了一大步。正是因為有金融和貿易領域多項經濟運行規則的制定,才會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所以,經濟運行規則的制定是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明朗的關鍵因素、內在機制。
四、區域的合作要重點突出,為全球趨勢助力
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當今時代更多是表現為區域集團化。同時,區域集團又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化進程,二者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經濟全球化在各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從而產生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經濟區域集團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在當前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對經濟全球化有促進和阻礙的雙重作用。它們在發展中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共同形成對世界經濟、政治及國際關系的影響。區域集團化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步驟和途徑,經濟全球化則是經濟集團化的最后歸宿。
可以說,歐盟最具經濟全球化的特征。1967年歐共體的建立,成為單一經濟體組織,對促進西歐經濟恢復,提高西歐的經濟、政治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進一步加強聯合創造了條件。1993年歐盟成立,特別是1999年歐元問世,統一的貨幣使歐盟多元一體的格局更鮮明,也為其它地區的聯合做出了榜樣。
北美自由貿易區雖是南北合作,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但與亞太經合組織比較,其對北美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
五、全球化的認識客觀全面,為科學認知導引
經濟全球化趨勢作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和經濟現象,必然會對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且歷史、文化差異巨大的世界各地帶來強大的沖擊,不同地區人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可以說,不管是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而言都是把雙刃劍,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發達國家是主要受益者,但隨著資本向外流動而導致的就業機會減少,以及發展中國家廉價商品的沖擊,也會給本國人民帶來陣痛。而發展中國家由于在資金、技術等方面處于劣勢,所以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位于全球生產鏈的底端。更有甚者,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威脅。但換個角度,隨著發達國家把部分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先進科技、管理模式等也傳播了進來,有利于發展中國家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所以發展中國家要抓住機遇,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展。同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的對策,迎接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利益失衡,凸顯出發達國家在經濟規則制定、市場體制完善等方面的領先地位以及開放、創新、合作等現代發展理念。發展中國家必須打開國門,敞開胸懷,積極投身到國際經濟大舞臺中去,努力成為規則制定的參與者、自主品牌的創立者、領先科技的擁有者。只有這樣,才能吃塹長智,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六、配套的訓練要點到即止,為知識框架加分
試題檢測,目的在檢驗學習或復習效果,在精而不在多,在典型而不在難度多深。所以,配套的訓練要能起到為學生形成知識框架加分的作用。
1.考查世界貿易組織如下題:
2014年7月,世貿組織就中美間部分貿易爭端投訴作出裁決,認定2012年美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發起的反補貼措施違反了世貿相關協議,美國征收了不當關稅。這一裁決表明世界貿易組織( )
A.充分照顧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
B.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國際貿易
C.其宗旨是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
D.迫使美國擯棄對外貿易壁壘
正確答案選B。
2.考查三大區域集團如下題:
材料一:政治上的考慮根源于這樣一個信念,即只有通過超國家組織的建立才能一勞永逸地消除歐洲大國之間的戰爭威脅,歐洲各國若想恢復原先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就必須學會用一個聲音講話,并擁有足可與美國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龍多·卡梅倫、拉里·尼爾《世界經濟簡史》
材料二: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網站近日的文章指出,在世界歷史上,北美、歐洲大陸和東亞這三大地區第一次分享舞臺。
材料三:意大利總理馬泰奧·倫齊以及西班牙、葡萄牙和一些東歐國家領導人呼吁對華采取強硬方針,拒絕給予后者市場經濟地位。倫齊等人擔心,如果正式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歐洲將不再能自我防衛,比如實施懲罰性關稅。
——參考消息網(2016年10月19日)
材料四:歐盟委員會前主席雅克·德洛爾表示,歐盟因為德國統一和東擴而“耗盡了力量……歐洲在幾年內將不得不決定是生存下去,還是走向衰退……歐盟的一體化有可能褪色,走向衰退”。
設問:
(1)據材料一指出當時歐洲走向聯合的目的。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洲聯合對世界的影響。
(3)材料三、四反映了歐盟存在哪些問題?
參考答案:(1)目的:消除歐洲內部的戰爭威脅;抗衡美國;提高國際影響力。(2)增強了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促進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聯合起到了示范作用;(3)區域具有排他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模式愈益難以為繼;推進一體化缺乏后勁。
3.考查對全球化的認識如下題:
古巴前領導人卡斯特羅稱:“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它顯示了在這個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華的客艙,85%的乘客擁擠在不衛生的船艙里。很顯然,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難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達安全的港口。”這段材料無法揭示出( )
A.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休戚相關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難以為繼
D.全球化的潮流應該被抵制
正確答案選D。
【注釋】
張伯里主編:《當代世界經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年,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