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戶外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程序地指導學生在戶外利用自然環境資源或社會環境資源進行科學探究的活動。新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課程要積極利用并開發各種課程資源,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其中戶外環境中蘊含的豐富資源最易激發學生實踐探究的興趣與熱情,不管是對學生經驗知識的拓展還是對探究技能的培養皆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一、選取主題策略
戶外教學形式多樣,可欣賞古跡之美、參觀博物館設施、訪問社科機構、調查自然現狀、探尋歷史變遷等。
本次戶外實踐我們決定走進漢陽陵博物館參觀,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園,雖只是一座博物館,但其中卻融合了歷史、地理、藝術、物理、化學、生物多個學科的知識。如漢陽陵出土金石印章涉及西漢九卿官職的發展;辨別陵墓方位、墓道走向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地理方位感;遺址中出土的碳化種子測試、原始陶器顏色復原又涉及生物化學實驗知識;展廳中人物俑和畫像磚圖像更需要學生藝術審美想象力。
戶外實踐教學需要明確的主題,在時間與空間有限的條件下,最好選擇最貼近學生學習實際的一至兩科,以達到戶外資源與課堂內容的有效交互。故本次主題定位從漢陽陵看西漢政治制度及經濟發展成就,將主題細化為兩個二級課題,使教學資源整合、教學團隊組建和學生分組探究具有了可操作性。選取戶外實踐主題除了要考慮與學校的距離因素和費用因素外,更要從學生價值觀養成、鄉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研修和合作單位專業支持等角度綜合考量,滿足學生需要的同時又不至于超出學校和教師的工作負荷。
二、團隊組織策略
學生能否有效參與戶外實踐學習,關鍵在學校的統籌組織,有效的組織策略需要在學校領導的精心安排下,指導全校各學科教師利用戶外資源設計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結合區域資源的特點開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拓展。
在戶外教學教師團隊組建中要考慮有效組合學科教師之間、學科教師與實踐地人員之間的合作。教師團隊需制定合理的工作分工,安全、行政、教學、攝像和反饋多種工作都要細化落實,團隊組建后仍需提前共同研討,結合學科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參與對象即學生團隊的組織原則,組建多少人的學生團隊,什么樣的學生適合參加,如何參加,相關課時時間都應納入協商范圍。
本次赴漢陽陵戶外實踐活動,得到了學校大力支持。活動由教學處主任牽頭,組建了歷史與政治組多位老師參與的教研團隊,與漢陽陵實踐基地人員達成了合作意向和并實行課程共享。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興趣差別,協商由學校考古社團成員參加,并選派學生干部負責管理,制定了詳實的工作分工表,努力實現人人有活干,處處是課堂的團隊組織目標。
三、計劃制定策略
戶外教學活動需根據選取的主題制定相應的計劃,一般環節如下:
(一)召開教師教研會議,落實實踐學習的具體內容,教師要把握思考實踐學習內容與學科課程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實踐學習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哪些內容需要在實踐學習中充實和完善,哪些內容需要同實踐基地合作完成。如本次漢陽陵政治制度板塊,很多地方可與課堂內容鏈接。
1.從漢陽陵官印和封泥看西漢職官制度
漢陽陵出土了不少代表中央官署機構的官印和封泥。其中“宗正之印”是級別最高的官印,為“九卿”之一,管理王室親族事務。除此而外,還出土了不少九卿下屬機構的官印和封泥。如“陽陵令印”、“太官之印”、“永巷丞印”、“東織令印”、“甘泉倉印”等。漢承秦制,漢代的官職大致是一個金字塔的體系結構,居于最頂端的自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其下為“三公九卿”的官僚體系。地宮參觀有助于學生直觀感受教材中九卿制度服務于皇室的主要特征。
2.從漢陽陵帝陵結構看皇帝制度和漢初郡國并行制
漢陽陵現存陵區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型,其中皇帝居所、陵園建筑選址與漢長安城十分相似,帝陵就是整個陵園的中心,皇帝在地下與人間的方位基本是一致的。帝陵周圍的陪葬坑完整地再現了文武百官和宮廷機構,離帝陵越近,墓主的身份也就越高。這些都體現著皇權至上、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漢陽陵諸侯王的墓園代表其管轄的王國,諸侯的陵園象征侯國,公主和郡太守的墓園是其管理的郡的微縮。以血緣確定家族成員的親疏關系,體現了明顯的宗法制,多種隨葬墓的出現正體現了漢初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結合。考古發現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教師要充分做好戶外教學的準備工作。掌握實踐基地的資源情況,最好是教師先去查看資源基地,去現場與工作人員一起研究學習內容,根據走訪的情況對活動計劃進行調整、補充,思考對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哪些學習內容可以先預習,或者先在課堂內學習,哪些學習內容可以到現場學習,請相關人員進行點撥……才能將教學資源利用最大化,扎實有效開展教學。
漢陽陵經濟發展板塊,很多地方需要實踐基地人員的講解和演示。如漢服制作與發展正能體現漢代社會經濟生活成就這一主題。通過講解員們現場展示漢服及其制作工藝,學生們真切體會到漢代紡織業的發展,西漢初年在小農經濟持續發展的現實下繼續采用“民本”的治國思想。漢景帝采取重農抑商,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經濟政策,達到休養生息的目的,成就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
(三)教師可根據學生興趣設計分組教學。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確定研究主題,小組內成員個體研究內容與團隊研究主題的關系。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對學生研究課題進行可行性分析,偏離活動主題的要予以修改,必要時可提供學案式研究表格,指導學生研究方向并合理分配時間。如本次漢陽陵戶外教學活動為落實總體目標,共設計了展廳參觀、墓室游覽、模擬考古、文物修復、影視再現和漢服展演多個環節,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學生選擇實踐。
四、活動操作策略
學生室外學習興奮異常,容易出現個別偏離主題,甚至自由散漫的問題,教師需要對各組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設計好研究步驟,指導學生做好學習記錄和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總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產生異常的想法,如考古發現,漢陽陵墓葬中刑徒墓占地約八萬平方米,埋著數萬具帶著刑具的刑徒尸骨。這自然引發學生思考,史家筆下的文景之治有多少是后世美化的結果。在生產力普遍低下的階級社會,盛世只是一個相對概念,位于權力金字塔頂端的皇帝,縱然是圣君,也無法改變其維護統治的基本手段。直觀感受和思考文景之治,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當學生產生問題,不一定要現場解答,帶著疑惑的心多觀察,細發掘,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創新思考的能力,也正是戶外教學的目的之一。
五、評價反饋策略
評價是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的反饋,對學生戶外教學結果進行檢驗,發現學習活動的問題所在,通過完成實踐報告或試題測評,能達到鍛煉學生提煉知識和綜合探究的能力。成果呈現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手抄報、實踐報告、心得體會、模型設計和調查問卷及分析等。教師也可以結合課程內容確定評價表格,對學習過程的每個板塊進行評價。
在中西部地區,還存在許多牽制校本研究的因素,戶外教學實踐才剛剛起步,學生的安全尤為引起家長和老師的焦慮,備課內容的復雜化,也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戶外教學的科學開展還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