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其
高考歷史試題堅持素養立意,試題突出考查考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尋找、提煉并挖掘信息的能力,靈活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歷史問題(現象)的能力;利用核心價值透視歷史問題(現象)的意義與內涵。試題注重考查考生開放靈活地進行批判創新思考的寬度、廣度與高度,又注重考生持之有據地內在思考。因此,考生在答題中只有開闊歷史視野,才會發現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與意義,并深度分析歷史現象的變化及其原因、作用與價值。
一、考查視野
1.注重歷史現象的豐富意義
選擇題幾乎是通過呈現歷史現象進行意義解釋,或解釋原因(包括主要原因、根本目的等),或分析作用,或推斷當時社會情形,或通過“反映”“表明”“說明”“解釋”等設問要求考生透視歷史現象的意義,而且試題關注歷史變化。考生答題應利用背景知識、階段特征,并結合史實內涵揭示歷史內在聯系與意義。
例1.(2017全國卷Ⅲ·24).圖4是西周與戰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出字形發生了變化,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頻繁使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
C.各國變法的實施 D.“書同文”的推行
【解析】 本題注重現象相關原則,即選項內容與正確項有極大的關聯性;知識相近原則,即時間距離很近,而且幾乎是同一內容;學術表達原則,即采用新的史學研究熱點,進行學術化表達。試題利用歷史境遇進行表達,既有歷史味,又有理解難度,注重考查學生思維與素養。試題內容大家十分熟知,選項設置都是歷史現象或事件——是“歷史問題”,各選項內容集中在相關歷史事件與時間的辨析上,包括含義的、時空的、歷史演進的。解答本題應注意簡化為通俗易知的語言,如便于書寫,這樣,試題的難度就小了。解答本題應關注人在社會活動中的所作所為;注重體驗性理解歷史事件的內涵。
2.注重歷史思維的深廣度
例如,考生解答2017全國卷Ⅲ第40題應始終將重大事件置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中思考問題;利用對應思維,利用空間觀念進行交往主體的橫向思維,利用核心概念進行相關要素的對應思維;注意利用聯動思維,從歷史事件的內在方面關注相關事件的思維要素,抓住關鍵因素進行思維,注意縱向思維,利用時間觀念,從歷史演進角度分析歷史意義,其思維模式見圖1。例如,回答“簡析臺灣的收復在哪些方面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可從整體上分析出:有利于國家領土完整;從大陸視角分析出:實行祖國大陸政治、文化制度(重點是政治文化);從彼此聯系分析出:接受移民,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的往來和聯系;從對后世影響分析出: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思維提升)。
3.注重核心概念的內涵與邊界
高考試題注重考查核心概念,考生要理解核心概念的內涵與邊界。如解答2016年全國卷Ⅰ第41題,就應利用關鍵信息:盧梭主張“人民主權不可轉讓,也不可代表”,“人民主權不可分割”,以及英國的“反例”:英國“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的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之后,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于零了”,由此明白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本概念內含復雜性,考生只有辯證理解盧梭思想的內涵與本質,知曉其知識邊界,才會進行準確闡述。
二、考查限度
1.注意過度推斷與張冠李戴
高考試題或注重推斷歷史現象的內在意義,或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辨析,但試題常常通過過度推斷設置干擾項,或言過其實,或內容處于邊緣地位,偏離了主要意義,或選項所表述的現象是貌合神離,或張冠李戴,與實際分析的對象不符。考生應關注信息對象或所涉概念限定的范圍。
例2.(2016全國卷Ⅱ·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
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解析】 解答本題應利用題干“自由投考”等信息考查科舉制的影響,A項明顯夸大了科舉制的作用,尤其是“最優秀”的修飾更是言過其實,因為科舉制是考試制度,書面作答與紙上談兵,很難與實際才干保持高度一致;科舉制考查內容雖然關注考生的道德水平,但更多的是考查考生的實際學問,此選項偏離了科舉制概念的重要意義,故B項錯;C項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更是與科舉制的主要參考對象不符合,而且使用“排除”的表述也很絕對。利用“自由投考”等信息,可以推斷科舉制促成更多人應考應仕,利于形成讀書風尚,自然提升了社會文化水平。
2.注意空泛或泛化性解釋
一是注意核心概念內在界限,避免隨意開放。考生答題應圍繞核心素養組織答案,避免游離于核心內容“打擦邊球”。例如,考生要有效解答2016全國卷III第41題,就需要圍繞示意圖發現空間分布信息,如自開商埠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主要原因是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沿海;這些地區最早出現自然經濟解體,民族資本主義也主要興起于東部;人們的思想觀念易于接受近代化經濟;東部受列強侵略最深,實業救國意識更加強烈等。從空間分布上還可回答東北地區自開商埠最多等。考生如果回答中國自開商埠增多,該答案雖然與示意圖有聯系,但并非主要信息,一則材料已經指出“清政府又主動開設了30余個商埠”,答案沒有緊密結合示意圖所呈現的空間分布信息,二則示意圖呈現的是靜態信息,未能反映出自開商埠數量變化。
二是進行內在分析,避免思維僵化。考生答題應進行歷史內生性分析,充分利用材料的顯性與隱性信息以及背景知識和核心概念進行意義推斷,然后利用思維模式反思答案的完善性。其有效策略是“先主后次,寧全勿缺,模式反思”。
三、應考策略
1.解答選擇題的知識與思維策略
選擇題在知識方面的最大干擾是要利用歷史背景知識、階段特征,并發現歷史現象的隱性聯系;在分析對象與核心概念方面的最大干擾是對象錯位和概念內涵與外延的邊界不清;在推斷與意義分析方面的最大干擾是過度推斷;在分析本質與內涵方面是需要深度思維,避免情境亂象。因此答題策略是注重知識定位,發現知識與材料信息的顯性與隱性聯系,注意論述對象與核心概念的內涵與邊界,透視出歷史內涵與本質,然后進行有效的推斷與意義分析(見圖2)。
2.解答主觀題策略
高考試題注重歷史解釋,突出歷史比較,主要要求考生從縱向上察覺歷史流變,從橫向上關注文明多樣性,內含前面提到的四大方面的核心價值,關注史學熱點。因此考生答題時,應圍繞史學熱點信息所形成的新情境與新問題,利用歷史背景知識、階段特征與核心概念的內涵,進行靈活的歷史內在思維,結合材料中顯性與隱性信息,通過概念化思維,去比較歷史的異同,分析歷史的特點與原因,透析出歷史的作用與發展趨勢(見圖3)。
3.有效建構與變通核心概念
高考試題注重利用歷史現象考查考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與運用,考生答題一是利用相關信息理解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與歷史事實,并依據關鍵詞提煉出核心概念的豐富內涵,還要注意語詞中相關內容與該核心概念是包含或替代關系,這樣才會豐富核心概念的認識,然后圍繞歷史背景與作用深化理解核心概念,最后注意思考與相關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避免對核心概念邊緣化理解甚至誤讀(見圖4)。二是注重理解核心概念多樣化表現,并從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角度聯系相關內容,在核心概念的外圍上,注意核心概念的歷史變化,即在不同時期的特殊變現,也要注意核心概念應有的界限與特殊性,考生不能對核心概念望文生義,還要從概念史角度分析語詞的歷史內涵(見圖5)。
4.有效提煉并挖掘材料信息
考生應注意信息精加工,一是直接利用關鍵詞句逐一提取信息,避免遺漏;二是對現象性或事實性表述進行提煉,包括利用散見于各處的關鍵詞整合提煉出同一意義或同一方面;三是利用言外之意或者比較對象的顯性信息分析出有效信息來,并利用思維模式完善信息與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