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海
俄國農奴制度是15-19世紀中葉封建主奴役依附農民的剝削制度。從1497年法典確立俄國農奴制生產關系,到1581年頒布第一個“禁年法令”、1607年頒布新的禁年法令,沙皇政府通過國家立法,一直在限制農民的遷移,強化農奴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服各種勞役,失去了人身自由。農奴制度和獨裁專制統治結合,使俄國逐漸落后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
到18世紀下半期,沙皇政府意識到農奴問題的嚴重性,試圖解決農民問題。如1797年保羅一世頒布“三日勞役制”法令,以期弱化農奴制。但這些舉措卻遭受阻撓,收效甚微。
19世紀中期,不堪壓迫的農奴紛紛舍命反抗農奴主,時常爆發起義;1815年滑鐵盧戰役后,從歐洲歸國的俄國貴族軍官深感農奴制的腐朽,滋生了自由主義思想;1856年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徹底暴露出俄國的落后。迫于國內外形勢,沙皇著手解決農奴制問題。
1861年,“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簽發了“農奴制改革法令”,賦予農民人身自由權,規定農民由村社管理,地主不能買賣和交易農民;在全部土地歸地主所有的前提下,農民向地主繳納贖金可以獲得份地。
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市場、資本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改革并不徹底,沒有摧毀貴族地主土地占有制,俄國農民生活依舊十分艱苦。
圖1:紀念羅曼諾夫王朝建立300周年,圖為尼古拉一世(1796-1855)。[俄羅斯1913]
圖2:紀念羅曼諾夫王朝建立300周年,圖為亞歷山大二世。[俄羅斯1913]
圖3:紀念羅曼諾夫王朝建立300周年,圖為亞歷山大三世(1845-1894)。[俄羅斯1913]
圖4:紀念海軍少將涅維爾斯科伊(1813-1876)勘察薩哈林島(庫頁島)和阿穆爾河(黑龍江)入海口。克里木戰爭后,沙皇政府由于在爭奪歐洲霸權中連連受挫,不得不暫時調整對外殖民擴張政策,將殖民擴張的重點轉向東方。19世紀50年代末,沙俄開始在中國的東北和西北邊疆開展大規模的侵略活動,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以及《伊犁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通過軍事侵略和政治手段霸占了中國1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蘇聯1989]
圖5:圖為沙俄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二世是俄羅斯歷史上與彼得大帝(1672-1725)和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齊名的皇帝,他廢除了農奴制,支持了多項政治改革,被譽為俄羅斯帝國近代化的先驅。[俄羅斯2005]
圖6:培養大公。圖為亞歷山大二世和他的老師B.A.茹科夫斯基(1783-1852)。[俄羅斯2005]
圖7:亞歷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圣母升天大教堂舉行加冕禮。[俄羅斯2005]
圖8: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自己的辦公室。[俄羅斯2005]
圖9: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土戰爭(1877-1878)軍事行動現場。[俄羅斯2005]
圖10:圖為亞歷山大三世。亞歷山大三世在位時是俄羅斯工業化的時代,雖然表面上欣欣向榮,但農業發展緩慢,農民生活十分困苦。[俄羅斯2006]
圖11:圖為亞歷山大三世。[俄羅斯2006]
圖12:圖為亞歷山大三世。[俄羅斯2006]
(參考書目:陳之樺《俄國沙皇列傳》,黃牧航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