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華
黃炎培(1878 —1965),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出身書香門第,父母早亡,跟隨外祖父接受了傳統教育的熏陶,也曾參加傳統的科舉考試,中了舉人。辛亥革命后,他致力于創辦新式教育,改革地方教育。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報》記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東、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個月,而后隨中國游美實業團體在美國考察了25個城市,52座學校,廣泛接觸各界人士,尤其注重考察美國的職業教育。回國之后便創辦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奠定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基礎。
在黃炎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可是父親卻給黃炎培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從學習的角度講,黃炎培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一思想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小時候,父親曾給黃炎培講過這樣一件事情:當時父親在河東河道總督手下當幕僚,和父親一起共事的還有一位算學家沈韻松。父親說:“沈用籌算來計算土方,還不及老河工一看就很快說出這一堆材料筑這段堤不足多少或有余多少。” 父親的這一句話在黃炎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領悟到實踐的重要性。而在道德修養上,黃炎培的父親是一個愛打抱不平的人,他曾為一個并不熟悉的人而直面當地的知縣,使那位知縣啞口無言,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黃炎培從小就仰慕父親的這種品格,所以他后來非常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黃炎培的核心學養在于“學做合一”“手腦并用”,注重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同時他提出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是學習的基礎,是為人的根本。道德修養的核心精華在于“敬業樂群”,而“敬業樂群”的根本目的是報效國家,報效社會。同時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報效國家,一個沒有愛國精神的人,在他看來學的知識再多,技能再好也是枉然的。
一、道德涵養:人格為立身之本
黃炎培一直認為:“人格”是立身之本,一個人如果沒有健全的人格,那就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發展。而“敬業樂群”思想則是黃炎培人格修養的思想體系中最為精華的內容,一直廣受推崇。
(一)重視人格修養
黃炎培認為,人格是“公民資格”“立身之穩”,所以人格修養至關重要。他在《中華職業學校成立三周年告畢業和肄業諸同學》中講道:“人格必須完整,人格修養之重要為三十年來對吾人對諸同學所不憚煩言者。” 他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還特別強調了要有“金的人格,鐵的紀律”。
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呢?根據黃炎培在《中國教育史要》中談到的內容,可歸納如下:首先,要有作為立身之本的私德,也要有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公德。儒家講“修身齊家”,而后“治國平天下”,如果你只是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考慮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就說明你自身的道德修養還不夠好,說明你的本質還是自私的,只是單純考慮了自己而已。其次,要具備謀生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是人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保證。如果連這些都不具備,這樣的人生存都會很困難,更別說是追求健全的人格了。另外,要有強健的體魄。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沒有好的身體,即使創造了很多財富,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最后,則是優美和樂之情操。很多人易怒易躁,這樣不僅僅會傷害到周圍的人,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由此可見,黃炎培對健全人格的內涵把握得很全面。從最重要的社會道德出發,然后是知識和技能,接著是身體健康,最后是情感生活。每一條都是人格修養十分重要的內容。黃炎培按照重要的程度先后進行了闡述,給我們指明了一條如何去健全、修養人格的道路。
黃炎培認為,我們要尊重自己的人格,這是我們立身的根本;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每個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們尊重他人,他人才會尊重我們。只有在這樣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創造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
(二)敬業樂業
“敬業樂群”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學記》中:“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而后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中也談道:“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黃炎培也將“敬業樂群”作為其道德修養規范的精華,甚至把這四個字作為中華職業學校的校訓,列入校規之中。并且,他還親自題書于匾額,將其懸掛于學校禮堂的兩側。
為什么黃炎培那么重視“敬業樂群”的思想呢?因為他敏銳地發現了當時的教育存在的弊端。他在1913年發表的《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中尖銳地指出:“今之學子,往往受學校教育之歲月愈深,其厭苦家庭、鄙薄社會之思想愈烈。”在當時的社會,到學校讀書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在社會上影響很大,社會上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青年畢業于學校,失業于社會者比比皆是”,“滿地皆高等游民”。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黃炎培在創辦中華職業學校的時候,有意把“敬業樂群”作為校訓、校規。黃炎培認為,學生“來學時既無就業之誠,學完之后安有樂業之日?”在他看來,學習了知識之后,總是要有一個地方去運用的,這個就是我們之后的工作。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學習而學習,從來不考慮學習之后怎么去運用學到的知識,那么學到的知識都是沒有用的,就算有了工作,也不會熱愛這一份工作。
什么是“敬業”呢?所謂“敬業”,是指對“所學之學業具嗜好心,所任之事業具責任心” ,即要培養學生的事業心、責任心,使學生熱愛自己的工作、事業,能夠忠于職守,有為所從事的職業和社會做貢獻的追求。“樂群”是指“具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 ,即要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為社會服務的精神。黃炎培認為,“有生必有群”,“求群”是人類最根本的追求之一,想要“樂群”就要有“利居眾后,責在人先”的高尚情操,樹立正確的服務觀和義利觀。
現代人也很需要“敬業樂群”的精神。特別是在當代社會,工作、生活壓力都很大,有些人就沒有“敬業樂群”的精神,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或者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因此,他們對工作談不上熱愛,只是渾渾噩噩地做著事情。就此,習近平總書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就明確提出了“敬業”的說法,因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而對于工人階級來說,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敬業樂群”,要熱愛自己的工作,要友善地對待身邊的人、社會上的人。
二、治學理念:學做合一,尊重個性
黃炎培先生非常強調“學做合一”“手腦并用”。他認為,學習理論知識要與實踐密切結合起來,“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同時,學習者要注重自身個性發展,不能千篇一律。此外,他還提出了職業平等的觀點,認為學習的目的并不是像以前那樣僅是為了做官,而是要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在這樣的前提下,所有職業都是不分高低貴賤的。
(一)學做合一
黃炎培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明顯分為兩個階層:一個是士大夫階層,這一階層的特點是“死讀書老不用手的”;另一個階層是普通的百姓,這一階層是“死用手老不讀書的”。這種觀點同中國傳統儒家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孟子曾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社會分工,宋代又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與百姓共治天下”的說法,將士人的地位無限拔高,于是出現了“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在黃炎培看來,前述兩種階層的人將“讀書”和“動手”割裂開來,這是完全不正確的,因為人類的文明是人的“手和腦兩部分聯合生產出來的”,因此他提出:“要使動手的讀書,讀書的動手,把讀書和做工兩下并起家來。” 他還說,“單靠讀書,欲求得實用的知識和技能……是萬萬學不成的”。
為實踐自己的設想,黃炎培提出了許多相關的措施。他提出:學校要附設工廠、商店等,以便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場所;招收學生并確定其學習專業之前,要考慮其家長是否有相應的職業背景;安排課程時,要求理論課和實踐課的課時基本相等,教材的編選也要注重實踐性;選聘老師時,要注重老師的理論性和實際經驗,如果兩者不能同時滿足,寧可選擇具有實際經驗的老師,而非單純只知道理論的老師;學生在學習期滿之后,必須在工作單位實習一年,證明其有工作能力之后,才能授予畢業證書……相關舉措還有很多,就不在這里一一舉例了。
黃炎培當年提出的很多舉措一直沿用至今。如大學本科畢業之前,先要實習,實習期滿之后,再根據實習情況發畢業證書。這對醫學類和理工類的學生是十分必要的舉措,因為實習不僅是對已學知識的應用,更是發現自己不足并加以彌補的機會。但是這一做法現在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些學校強制學生去某個單位實習,不發實習工資,不服從就以扣押畢業證相威脅,這就違背了安排實習的初衷。又如,有些學校并不認真考察學生是否參加了實習,只要學生提供了實習證明即可。文科類專業不同于醫科、理工科類專業,如何安排學生參加有成效的實習,還值得研究。雖然安排實習這一舉措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其出發點還是好的,也可取得一些實際的效果。特別是醫科類的專業,如果沒有實習的過程,很難了解學生能否勝任醫生的職位,而醫生這一職業關系到人的生命健康。總之,學校安排學生實習很有必要,這一做法還是要積極提倡、堅持,只是要對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并提出更加完備的舉措。
(二)個性發展
在學習上,黃炎培特別強調學習者要注重自身的個性發展,他將“為謀個性之發展”放到了他提出的職業教育四大目的之首的位置。這也是與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有關,中國傳統的科舉制以“四書五經”為統一的考核標準,特別是明清之后“八股取士”的考試方式,將學生學習的方向完全定死了,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但在當時,要強調個性發展,就意味著與科舉無緣。
黃炎培正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他指出:“辦理職業教育者,必須注意個性之發展。”也就是說,老師在教授學生的時候,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在現代教育中,老師不能像私塾教育那樣,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不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而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他以職業為例說:“因職業的各個不同,與人之天性、天才、興趣、環境的各不相同,其他分別種類,誰則宜某種,誰則不宜某種。”每個人的天賦都有差異,所以對于職業有適應和不適應的區別,“所以一個人職業和才能相當不相當,相差很大。用經濟眼光看起來:要是相當,不曉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當,不曉得埋沒多少人才。就個人論起來:相當,不曉得有多少快樂;不相當,不曉得有多少怨苦。” 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都有不同,對某一門課程有天賦的人,學起來就很快,學習過程也很有樂趣;反之,對這一門課程沒有學習天賦的人,就會感覺學習得很痛苦,明明很努力學了,可怎么也學不好。
現在的教育模式也存在這樣的弊端,因為當前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習的內容也不能突破所謂的教學大綱,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自己的個性發展,不過這是無奈的選擇,因為考試還是相對公平的考查方式。同時,現在也有很多家長追求所謂的“素質”教育,逼著孩子去學習繪畫、鋼琴、舞蹈等課程,可是從不考慮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學習這些課程,只是單純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我們家的孩子不能不學,而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天賦都是不同的。重視個體的天性發展,是我們現在特別需要注重的問題。
三、思想回響:以愛國精神為基礎的職業教育模式
黃炎培是中國職業教育的第一人,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職業教育學校——中華職業學校,提出了完整的職業教育模式。同時他將“愛國”與“職業教育”融為一體,形成了“大職業主義教育”。
(一)創建職業教育
黃炎培對中國的職業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或者說他建立了中國近現代的職業教育體系。
1917年5月黃炎培聯絡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中華職業教育社。同年11月在黃炎培積極籌辦下,《教育與職業》雜志出版發行,成為中國最早的專門研究職業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刊物。通過這一刊物,他積極介紹當時歐美等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最新動態,引進新的理論、制度、措施等,并在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中大膽進行試驗,使中華職業教育社各項職業教育活動能與當時歐美各國保持大致的同步狀態。次年,中華職業學校創立,在社徽、社旗和校標的圖案中,都有手與腦結合的寓意。學校校歌的關鍵詞句是“用我手,用我腦,不單是用我筆,要做,不單要說,是我中華職業學校的金科玉律”。
考慮到中國當時的社會狀況,黃炎培將就業問題放到了職業教育的首位。當時的歐美國家,基本上不考慮就業的問題,重視的是擇業的問題。而當時的中國社會就業十分困難,所以黃炎培將就業問題視為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問題。他強調,職業教育要更多地面向中下層民眾,要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
同時,黃炎培也注意到,當時新式教育的推行都集中在城市,占中國人口80%以上的農村地區,教育資源還十分匱乏。黃炎培在對農村職業教育調查中發現,根據1922年4月的統計,全國號稱農業職業學校的占職業學校總數的48%,但設在農村的農校僅占職業學校總數的20%多,有78%的農校設在城市。他總結說:“夫以大多數農校而設立城市間,無怪乎農村學生之往往缺乏實習,不適于田野生涯,而農業教育之精神,永不逮于農村社會也。”在黃炎培的主持下,中華職業教育社從1926年起,試驗在全國各地農村創辦鄉村改進區,提出要用職業教育來振興中國農村,發展農村生產,改善農民生活,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職業教育在現在依舊占據了中國整個教育體系中很大的一塊位置。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現在有23萬所職業院校,10萬個專業點,2682萬在校生,每年培訓人次多達上億。國務院還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確定了職業教育在今后一個時期“高度重視、加快發展”的工作方針,確立了“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提出了到2020年“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目標。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如果沒有黃炎培當年提出的職業教育模式,我們恐怕也很難看到現代職業教育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
(二)培養愛國精神
黃炎培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他把愛國主義教育積極貫徹到職業教育之中,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職業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標,將愛國主義教育貫徹到職業教育的各門課程之中。
1933年,黃炎培在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15周年的講話上說道:“不論是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是即將畢業的學生,每個人都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華夏公民,為祖國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要人格好,體格好,人人都要有一種專長,為國家社稷效用。”
1935年3月,黃炎培積極倡導制定教育方案,之后,中華職業教育社召集專家開展了評議聯席會,擬定了《復興民族目標下之青年職業訓練》方案,該方案提出職業教育兩大實施方針:一、訓練學生的生產能力;二、發揚學生的民族精神,職業教育要堅決培養學生為“愛國之士”。黃炎培認為,中華職業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如果僅是學習成績、專業技能優秀,但是不思為國效力,那也是枉然的;如果一心愛國,卻沒有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那就無法為國效力,那也是不行的。因此,學生要始終牢記:“服務勿忘愛國,愛國勿忘服務。”愛國和服務是辯證統一,缺一不可的,只有具有愛國思想又積極為國效力,才能促進祖國的繁榮與富強。愛國主義在黃炎培那里從來都不是一句嘴上說說的口號,而是踏踏實實的奉獻與付出。
“愛國”精神從來不會落伍,也是永遠不應該失去的精神。十八大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就明確提到了“愛國”,甚至把它作為個人層面應該遵守的首要的價值標準。到了十九大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又再次提到了這一精神,他在十九大的會議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作者單位:江西高校出版社 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