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亦可
摘 要:本文回顧了從1994—201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內容與成就,并著重分析了2015年“811匯改”的背景、內容與影響,結合我國的經濟社會現狀,對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未來方向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匯改 “811”匯改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b)-030-02
匯率作為國際金融領域中極其重要的概念,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研究者研究的重點。我國自1994年以來,經歷了數次匯率改革,這些匯改深刻的變革了我國的匯率制度,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
匯率制度作為一國重要的經濟制度,具有差異性的特點。即不同國家會根據自身經濟政治狀況而采用不同的匯率制度。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較弱,金融制度也并不健全,因而大多采用盯住或軟盯住美元等國際貨幣的制度。相反,發達國家由于經濟實力強,金融體系比較完備,因而大多采用浮動匯率的制度。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方面經濟還處于發展階段,各項金融制度也并不健全;另一方面,我國的經濟總量雄踞世界第二,已經是世界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因而人民幣匯率制度既不能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完全一致,也不能片面照搬照抄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的歷次匯率改革的目的正是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匯率制度。
1 1993—2014年人民幣匯率制度
在計劃經濟時代,人民幣匯率主要由行政命令決定,這樣的匯率制度明顯不符合市場規律,并且嚴重阻礙了我國的對外貿易。1993年12月,中國政府將官方外匯市場與外匯調劑市場并軌,宣布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并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這次匯改直接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水平由1∶5.8貶值至1∶8.7,貶值幅度接近50%之多。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第一次大規模調整,一定程度上將人民幣匯率從過高估計拉回到正常水平,確定了匯率應該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原則,為以后的諸次匯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4—1997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小幅回升,由1∶8.7上升至1∶8.27左右。而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央行為了穩定人民幣幣值,將人民幣釘住美元,導致1997—2004年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固定在1∶8.27~8.28之間。
2005年7月,中國央行宣布重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主要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性上升2%;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每日浮動幅度為上下3‰。同時,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由于積攢了8年的升值壓力被釋放,這次匯改之后人民幣大幅升值,2005—2008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1:8.27左右上升至1∶6.7~6.8左右。
2008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國暫停了進行中的匯改,重新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固定在1∶6.7~6.8之間。而等到金融危機有所緩解的2010年,中國央行宣布再次重啟匯改。由于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萎靡不振的前提下始終保持高速增長,人民幣匯率也一路走高。2010—2014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1∶6.7~6.8上升至1∶6.1~6.2左右,達到了歷史高位。
2 2015年以后的匯率制度
2.1 “811匯改”的背景
2014年以來,在2010年確立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已經越來越難以應對國際國內的宏觀經濟形勢。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高速下滑為中低速,并且開始面臨持續的資本外逃壓力。從國外來看,美國經濟的復蘇導致美元匯率強勁回升,而與之相反,歐元區與日本均在通過量化寬松有意壓低本幣匯率。在這一背景下,由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上保持穩定,導致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的有效匯率在2014年以來升值過快,以至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民幣匯率高估。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緩解人民幣過快升值的壓力,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可以更大程度地反映市場供求形勢,央行在2015年8月11日開始了新的匯改,一般稱之為“811匯改”。
2.2 “811匯改”的內容與影響
2015年的“811匯改”是央行推動匯率決定的市場化,實行匯率制度由盯或準盯住到浮動匯率制、甚至自由浮動匯率制過渡的一次重要嘗試。具體的內容是中國央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做市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其中,當日中間價=前日收盤價,而每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則依然被規定在2%之內,即:(當日收盤價-當日中間價)/當日中間價≤2%??梢钥闯觯绻コ詹▌?2%的設定,本次匯改之后人民的匯率制度已經非常傾向于浮動匯率制度了。
然而,由于市場積攢的人民幣貶值預期過大,在“811匯改”之后短短3天時間人民幣居然貶值了3%。如此巨額的波動是央行始料不及的。此后央行雖然在匯率市場積極操作,但是由于人民幣入SDR、中國經濟持續放緩等原因影響,截至2016年12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到6.94左右。
不過,人民幣大幅貶值的情況在2017年明顯得到了改善,截至2018年6月2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經從最低價的1∶6.94恢復到了6.47元。 如此頻繁且強烈的波動對于人民幣匯率來說實屬罕見,可以說這是“811匯改”之后我國匯率市場的新特點。
2.3 “811匯改”的影響
2015年的“811匯改”對于人民幣匯率制度影響十分重大,首先最為明顯的影響是停止人民幣多年以來的單方面升值,人民幣兌美元從此進入了雙向浮動時代。這樣的改變對于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以及之后的人民幣國際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意味著人民幣定價直接決定于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
其次,“811匯改”提升了人民幣中間價形成的規則性與透明度。央行初步形成的“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機制使得市場對于判斷每日中間價走勢變得更加有跡可循,也能夠避免因中間價過于偏離預期而出現大幅波動現象。
最后,“811匯改”還可以緩解我國日益嚴重的資本外流問題。人民幣單方面的升值或者貶值會使資本單方面的流入和流出,在“811匯改”之后,由于沒有人民幣持續升值或者貶值的預期,從長遠上看,會削弱我國資本外流的趨勢。
2.4 “811匯改”的不足之處
雖然“811匯改”對于我國匯率制度有著眾多的有利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次匯改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811匯改”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沒有解決外匯市場量價不匹配問題。
長期以來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量相對低迷,量價不相匹配。即使是在“811匯改”之后,外匯市場依然難以出清,這樣就使得人民幣貶值壓力持續存在,表現為每個交易日收盤價大都高于當日中間價。所以說“811匯改”沒有徹底解決我國匯率制度存在的問題。
(2)提高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
“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匯率決定于“一籃子貨幣”的匯率變化,但由于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與美元走勢大體一致,所以這種制度實際上提升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
(3)匯改的時機存在一定的問題。
2015年7月中國股市在剛剛經歷過一次規模極大的下行,而同時美國經濟復蘇加快,美聯儲的加息預期正在發酵。因此,“811匯改”造成的人民幣匯率貶值,與中國股市下行、美聯儲加息預期重疊在一起,不僅引發了全球股市與匯市的動蕩,同時也使得人民幣貶值過快。
3 人民幣匯改未來的發展方向
匯率改革的最終目標, 是要努力形成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匯率制度和匯率水平。匯率作為國際金融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牽扯面廣、影響大,所以對于應該選擇怎樣的匯率制度這一問題,經濟學界很難有唯一的答案。
人民幣匯率改革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了,總體而言我國的匯率改革是成功的,是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但是我國的匯率制度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在未來匯改依舊會持續下去。而通過總結之前幾次匯改的經驗,我國在未來的匯率改革中應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3.1 堅持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我國經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會以中高速增長,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同樣不可避免,在這種前提下,堅持匯率制度朝自由浮動發展的趨勢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必須認識到我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加限制地開放匯率很可能將我國經濟置入危險的境地。因此,在有控制、有管理的條件下堅持浮動匯率制度并且朝匯率自由浮動的方向發展是我國未來匯改的必然之路。
3.2 繼續優化人民幣定價機制
經過20多年的探索,如今人民幣已經逐漸形成了“收盤價+一籃子貨幣+逆周期調節因子”的“三因素”形成機制 。在未來的匯率改革中,我國很可能加入更多更細致的因素來作為影響人民幣定價的因素。這些因素將會使得人民幣定價更為合理科學,同時也能盡最大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波動。
3.3 正確處理資本市場開放和匯率改革的關系
當前很多學者在研究匯率改革的時候都將匯改和資本市場開放兩者結合在一起,認為我國未來匯改的前提是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然而實際上,資本市場開放與匯率改革本質上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指望單純的資本市場開放來推動匯改會對我國經濟造成眾多問題,尤其是會為我國金融體系帶來額外的風險。匯改本身會提高人民幣價格的市場化與國際化,而人民幣的市場化與國際化自然而然會提高我國的資本市場開放。而反過來,資本市場的逐漸開放也會使得我國進行人民幣匯改的條件更為充分。通過這樣相互促進的關系,我國的匯率之盾和資本市場都會獲得相應的發展。
總而言之,我國的匯率改革之路前途是光明的, 但在道路上會遭遇一些阻力和障礙。因此我國既要總結世界其他國家經驗教訓,也要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狀況、 制度建設情況,才能找到一條正確的匯改道路。
參考文獻
[1] 白曉燕,唐晶星.匯改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動態演進[J].國際金融研究,2013(7).
[2] 張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歷史成就、當前形勢與未來方向[J].國際經濟評論,2016(3).
[3] 江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調整的契機、意義與趨勢[J].商業經濟研究,2016(3).
[4] 余永定,肖立晟.完成“811匯改”: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方向分析[J].國際經濟評論,2017(1).
[5] 陳衛東,謝峰.我國匯率制度未來改革及其面臨的約束[J].國際金融研究,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