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各大高校也逐漸意識到IT治理的重要性。如何組織信息化建設?什么樣的機制更好、更合適……這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問題。本文從湖南城市學院信息化管理現狀出發,對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進行剖析,運用問卷和人員訪談等方式圍繞怎樣建設和優化符合學校實際的管理信息系統進而提高管理效率進行調查,以分析調查研究結果為依據,對該公司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整合與提升進行探索性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如何促進管理信息化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并就建議的適應性和可行性做了論述。
關鍵詞:智慧校園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優化
一、智慧校園的內涵
智慧校園不僅僅是信息系統,也是信息時代一種大學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其構建以教育模式創新、管理體制改革、校園運營方式變革為核心思想,包括3個層面(基礎設施層、支撐平臺層、管理應用層)內容的建設,通過兩個提升渠道(人與人的協同的提升、人對物的使用的提升)作用于學校。而其中,人與人的協同提升是智慧校園建設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智慧校園當前建設的重點。
智慧校園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個層面:一是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二是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與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和協作;三是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二、湖南城市學院信息化現狀
2007年以來,湖南城市學院信息化建設以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重在加強資源建設,旨在推進教學、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應用水平,為此,實施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設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提高信息化整體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礎。
1.學校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
從2007年以來,學校采用PPP模式累積投入約4000多萬元用于校園網有線、無線基礎建設,形成以具有三層功能的核心交換機,用光纖與各二級結點相連的快速以太網。網絡實現雙核心萬兆互聯,分布校本部的所有行政、教學和家屬樓宇,1000M光纖到樓棟,100M超五類雙絞線到桌面,光纖總長度達30km以上,擁有近12000多個信息點(不含家屬區和學生宿舍),用戶數超過20000戶。擁有曙光、HP、浪潮、DELL等大型服務器350多臺,主要采用華三、華為、銳捷等公司的一流廠商的核心和匯聚交換機,校園網絡出口租用中國電信1條3500M鏈路,形成了一個萬兆主干、全星型的二層網絡拓撲結構。拓撲圖如下
2.校園網服務與功能較為完備。
校園網在本科教學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除提供WWW、FTP、BBS、電子郵件等網絡基礎服務外,新建有數據中心、統一身份認證、協同辦公系統等十多個管理系統;已運行多年的圖書綜合管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課程中心和在線選修課;正在分批建設的水電管理系統、處級干部測評系統、網上招生系統等多種類型的信息服務。在門戶網站的建設方面有獨立域名的湖南城市學院主網站,各二級單位建設了二級網站六十余個。
3.信息資源建設取得一定進展。
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明顯,中外電子圖書70萬種,有中國學術期刊、萬方學位論文等10個大型數據庫,作為湖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的成員館,同時享有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的26個中外文大型數據庫,囊括了國內出版的全部學術期刊及大部分學科的外文原版期刊共約20404多種,并有數量可觀的考研資源和影視資源;提供了豐富的選修課程資源;有使用多年的雅信達語言學科網絡平臺;建立省級精品課程6門、校級精品課程41門、雙語課程10門、30多門網絡試題庫。
4.網絡教育成效明顯。
教師可利用現有的課程中心和網絡學習空間平臺,實現了網上備課和網上教學、自主學習等。
基于以上基礎,湖南城市學院在進一步深化變革和其“建立國內一流大學,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服務于廣大的學生群體”的戰略目標基礎上,提出了建設“智慧校園”的設想,使信息化整體水平與學校的業務發展定位一致,整體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并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三、湖南城市學院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難題
盡管前期學校信息化建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為智慧校園建設奠定了基礎,但由于引入的時間較短,在理論和實踐上還不很成熟,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仍然認識不足
學校部分教師競爭意識淡薄,對其它高校教育信息化情況及相關信息了解不多,對教育信息化在資源利用方面的巨大優勢和好處體會不深;同時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學校原有信息化水平不高,已有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低,嚴重影響了教師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熱情。甚至部分教師認為,現有信息系統可以滿足使用,沒必要再建設,而沒有深入考慮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在校學生對信息技術認識不足,僅將計算機作為一種簡單的學習工具(學習機)或娛樂機器,不會科學使用,不能達到掌握信息技術,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實踐能力的目的。
2、軟件建設不夠重視
部分教師認為建設信息化時都是鋪路、建網、購買設備,對于應用關注較少。實際上硬件環境建好后,沒有軟件的支持,硬件環境很難發揮作用。而軟件的建設與應用是需要時間的。目前,學校智慧校園建設采用的是杭州正方公司的系統,該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數字化校園信息平臺系列軟件的研發、系統集成和信息技術服務為主營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現有員工350余人,在全國設立30多個銷售與服務點,有1000多所高校用戶;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軟件成熟度CMMIL3評估。正方軟件也是目前國內各高校普遍使用的系統平臺,屬于第二代網絡平臺,由于功能強大深受學校和老師的好評。
3、數據標準不統一,造成數據存儲、調用出現問題
因業務管理系統建設時間、歸口部門、管理方式不統一以及早期學校校級層面對信息化建設認識不足,業務系統后期的建設缺乏統一規劃,沒有制定相應標準規范,使得現在產生的數據缺項、不完整,同時標準不統一,數據交換困難重重,造成數據孤島現象,信息化和管理業務沒有充分融合,信息化僅僅作為管理的支撐或者輔助手段,反而造成在某一方面對業務部門來說信息化是一種負擔的負面形象。
實際上,學校具備數據融合的有利條件:(1)學校信息化基礎建設基本完成,為師生員工提供了便利的網絡環境,也為管理信息系統收集用戶數據提供了基礎。(2)大數據、商業智能等技術日趨成熟,為校園大數據分析提供了技術保障。(3)經過長時間的運行,學校的部分管理信息系統逐漸進入更新換代階段,為數據融合提供基礎。(4)學?,F在比較重視信息化建設,信息化與學校的教育教學融合逐漸深入。
4、信息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需要加強和重視
信息化的時代,各種技術快速地推陳出新,要推進發展信息化建設,各高校都必須配備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而學校現實情況卻是缺乏信息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另外,教師的信息素養也有待提高,目前一些教師還不能適應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教學成果,科研成果,限制了學科的發展、學生的學習。同時,由于沒有普及好資源利用技術,許多教師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資源使用方法,導致了利用率低的問題。
四、湖南城市學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優化策略
一)完善管理體制
學校要選拔一些專業人員并聘請校外專家組成信息化建設委員會,負責全校信息化建設各項工作的開展,使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有章可循,同時校外專家的加入也有利于吸收成功經驗,取長補短。
其次,學??梢越⒂蓪W生、老師共同自愿參與的信息化建設與建議小組,能對學樣的信息化建設給予知力支持,師生的參與也能加大監督力度,減少抵觸,增加積極支持。
二)完善信息化體制
由于業務內容紛繁復雜,職能嚴重泛化,導致教育信息化機構核心職能被淹沒、話語權被削弱、人力物力資源被分散、核心職能的執行力被迫降低;“互聯網+”革命強勢要求高校幾乎所有教育教學業務都互聯網化,但不可能把“互聯網+教育”的任何業務都包攬在自己身上,這種背景下更應該界定信息化機構明確的職責范圍和準確的職能定位。
雖然學校已經建成一些受眾面廣的管理服務信息系統,但還應建立跨部門的協同服務體系,繼續深化信息化應用服務,形成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有力支撐。
三)資源配置科學規劃
學校結合校內外情況制訂了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方案,但建設過程中應科學地規劃硬軟件資源的配置,不要重硬輕軟。要收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做好長期規劃和短期規劃,匹配硬件和軟件的投入,滿足各院系的需求,做到資金不浪費。
四)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
在高校的信息化進程中,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是重中之重,即使硬軟件皆建設完全,沒有人去操作去研究去管理,信息化的發展仍會停滯不前。不僅要有技術能力參與信息化建設,能對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總結,還要具備基礎的管理知識和推廣技能,所以在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中,既要引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軟件工程、教育技術學等“技術人員”,也可以引入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藝術設計等專業背景的人員。這樣的人員組成和知識結構,既有利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利于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對信息化教學支持服務方面。同時,對人才隊伍要制定完善的培訓機制與積極有效的激勵機制,使他們迅速掌握信息技術與理論,并能積極地去探索新技術新方法以提高效率。
湖南城市學院信息化工作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對照國內兄弟院校,面對學校今后的發展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數據中心剛剛建立,推廣任務相當艱巨,專職信息化人才隊伍不完備,管理機制需要不斷完善,資源配置不合理等等。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校領導以及全校師生應該一起配合建設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化平臺,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加快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新教育論壇2018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