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既能使學生理解經濟法理論知識,還能培養其法律實踐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經濟法案例教學效果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然而,現行經濟法案例教學實踐中,適用方法簡單而不科學、價值定位的偏離,仍然未擺脫傳統案例教學。對此,必須對經濟法案例教學運用方法有所突破,轉變其價值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的運用
關鍵詞:案例教學;教學主體;翻轉課堂
一、經濟類專業《經濟法》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經濟法》是經濟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經濟類專業學生參加諸如法律資格考試等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對于經濟類專業學生來說,他們自身薄弱的法律基礎,《經濟法》課程中生疏難懂的法條、凌亂龐雜的經濟法律關系,使得學生覺得這門課枯燥無味、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參與度低,課堂教學效果差。同時,很多教師頁都覺得《經濟法》這門課程的教學非常難以駕馭,正因為此,很多教師都嘗試對《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案例教學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教學改革措施,但并就目前而言,案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值得深思。
(一)案例選擇問題
案例選擇是開展案例教學的第一步,選擇恰當的案例對于成功實施案例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在實際案例教學的案例選擇中,還存在下列缺陷:第一,案例選擇沒有體現專業異質性。在實際教學中,一名教師往往要承擔若干個不同專業的《經濟法》課程教學任務。我們知道不同專業具有不同的培養目標,比如學習合同法時,國際貿易專業可能更需要介紹一些國際貨物買賣法方面的案例,而對于金融專業的同學,保險合同方面的案例可能更能滿足其專業需求。如果授課教師不考慮專業的特點,采用相同的案例則不能滿足學生對其專業領域法律知識的需求。
第二,選擇的案例缺乏綜合性、時效性。受精力、財力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案例教學的案例大都是由教師自己收集的,老師在收集案例時,信手拈來,往往缺乏深入的、通盤的考慮,這種方式選擇的案例往往呈現碎片化、綜合性程度不強的特點。有些時候老師選擇的案例直接來自于網絡,學生通過手機很容易找到答案,達不到啟發學生的教學目的。還有些時候,授課教師選擇的案例太過久遠,不具有時效性。
(二)授課時數少、學生人數多制約案例教學的深入展開
課時偏少是目前我們在組織案例教學所面臨的常見難題,目前大部門高校安排《經濟法》課程的教學課時是32或48課時,而《經濟法》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卻極為廣泛,至少包括合同法、商事組織法、票據法、知識產權法等教學內容,在現有的課時內,要將教材全部內容講授給學生,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只能簡化教學內容或者蜻蜓點水式的進行案例教學,這樣就無法發深入地組織案例教學。
除課時少因素外,學生人數多是難以有效組織案例教學的另一個制約因素。隨著高校的擴招,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人數在不斷增長。為了解決老師人數短缺和教學場所緊張的困境,許多學校采用了合班上課的策略,目前在筆者所在高校每個教學班級的人數都超過60人,這就給案例教學的分組討論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三)案例討論環節中學生的參與度不高
案例教學的核心環節是案例討論,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熱情并不太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學生的法律基礎薄弱。目前經濟類學生一般是在大三開設經濟法課程,但是在此之前,他們并沒有學過相關的法律基礎課程,對諸如物權、法人制度、法律行為等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不全面,而經濟法案例的討論往往會涉及這些基礎概念和理論,因此他們缺乏案例討論的基礎。二是缺乏合理的案例教學考核機制。在很多學校,案例教學還在摸索階段,所以相應的考核機制也不完善。在很多學校,老師采用的考核方式還是期末閉卷考試,或者期末閉卷考試加上平時成績,而平時成績只是簡單地由出勤或作業完成情況決定。在這種考核模式下,學生對案例教學的參與內在動力不夠,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考前臨時抱抱佛腳就可以度過考試關,所以改革案例教學相應的考評制度勢在必行。
(四)教學方式單一,學生主體性不夠
目前在《經濟法》的課程教學中,很多教師還主要采用采用填鴨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在這過程中,老師承擔的是信息輸入者的角色。為了使學生更好掌握課程教學內容,很多老師已經開始嘗試案例教學,但是案例教學的方式還比較單一。目前,許多教師在案例教學采用還是老師通過PPT給出案例,然后自己進行案例分析,這樣案例分析變成了老師個人的案例分析,老師很少用討論式、辯論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這種填鴨式的案例教學方式與案例教學所需要的質疑、挑戰、討論的要求不相符合,不利于學生形成批判、創新的思維。除此之外,這樣這種單一、滿堂灌式的案例教學方式,還是把學生當作一個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角色出現了錯位,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彼此之間的互動交流不夠,因此無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案例教學,實際教學效果差。
二、案例教學在《經濟法》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一)課前精選案例
案例的選擇在案例教學法中是極為關鍵的一步,我們要選擇的案例要體現下列特點:
第一,案例要具有代表性。經濟法包含的案例很多,有針對某一個知識點的案例、有針對某一章的小綜合性的案例,也有涵蓋眾多知識點的大綜合案例。經濟法中并不缺少案例,同一個問題也能找到很多案例加以說明,但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不可能每一個案例都加以運用,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案例,選擇最為典型和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在講合伙企業法時,選擇案例一定能體現合伙人要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特點,以區別有限責任公司中的有限責任。
第二,所選擇的案例應該難易得當,貼近生活。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法律基礎薄弱,選取難度大、綜合性強的案例會使學生難以進行討論分析,因此,在案例選擇時應該盡量貼近生活,難度恰當。比如,在介紹公司法中的隱名股東問題時,我們可以通過“誰動了我的麥當勞”這個案例來說明,在介紹《商標法》的商標侵權時,可以選擇“喬丹”案例以及“王老吉和加多寶之爭”的案例來說明。
第三,所選的案例要具有時效性。法律法規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進行修正的,案例的選擇也應當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比如在1993年頒布公司法以來,我國公司法已經歷1999年、2004年、2005年、2013年四次修改,因此相應的案例必須要反映這一變化。在介紹破產法時,可以選擇國家發改委在最近幾年公布的幾單罰單,通過這些熱門案例的介紹,使同學更容易理解我國反壟斷的動態,反壟斷的必要性。
(二)課中實施合適的案例教學
首先要把握好講授案例的時間和時機。經濟法案例教學是為理解、掌握法律理論知識服務的,所以案例教學應用需要與其理論內容講授應相得益彰。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往往是講授完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插入案例來強化該知識點或是補充該知識點。實際上,案例導入的方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應該千篇一律。一般來講,案例導入有講授知識點前導入、講授過程中導入和教授過程后導入三種模式。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掌握案例導入的時機。比如,在介紹商標法時,由于其理論知識點相對較容易,所以可以采用教授知識點前導入案例,在案例分析后總結知識點,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而對于合同法,由于其內容較多,有些知識點難度較大,所以可以采用講授過程中導入教學案例。
其次,構建多樣化的新混合式案例教學模式。針對目前單一的案例教學模式,我們需要構建實體課堂,網絡課堂等多種模式來組成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主要包括:(1)注重網絡課堂和傳統課堂的結合。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工具,如手機APP、微信群、 QQ群等,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現代教學平臺,一方面教師可以方便地上傳一些典型案例、熱點事件,擴大教學容量。另一方面,教學和學生通過教學平臺進行充分地交流,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提高教學效果。(2)實施翻轉課堂,增加互動參與。翻轉課堂體現的是“學習知識在課外,消化知識在課堂”的教學意圖,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我們經濟法案例教學中,也可以嘗試使用該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把該堂課的教學知識點告訴學生,讓學生下載相關的教學資料進行預習,在課堂上,教學不用再花時間介紹理論知識,而是直接給出教學案例讓學生進行討論,老師扮演的角色是旁聽者和秩序管理者。(3)引入模擬法庭等實踐環節。模擬法庭對法學專業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教學輔助模式,但是對非法學專業而言,實踐得則很少。模擬法庭等實踐環節,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讓在電視看到的場景在課堂中再現。
再次,恰當地調節和控制案例課堂討論的氛圍和節奏在實際案例教學中,學生參與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在課堂教學案例討論中,教師需要掌控課堂討論的節奏和氛圍,對教師來說,掌握控制課堂討論的技巧很重要。在發現部分學生開小差時,適時地點名提問就是一個很好的課堂掌控方法,而對表現積極或表現優異的同學來說,適時地鼓勵和表揚同樣重要。在同學討論呈現不同的見解時,教師不要急忙給予解釋,而應該估計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活躍課堂氣氛,豐富上課案例討論的信息,從而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
(三)課后注意教學反饋和評價方式的改革
1.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
美國著名教育家加涅認為:“反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對案例教學而言,學生的課內外反饋同樣重要。課外的反饋可以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通過反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后面的教學中進行調整,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通過反饋,使學生對正確的進一步強化,對錯誤的理解進行糾正,從而真正掌握教學內容。
2.改革課程評價方式,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目前,很多學校學生的期評成績來源于期末卷面考試,有些學校雖然也在強調平時考核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呈現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的比重高、平時考核隨便的狀況。這種考核模式會導致很多學生認為臨時抱佛腳也會輕松過關,因此他們會忽視平時的過程學習。為此,
我們應積極加強考試改革,實現多元化的考評模式。首先改革評價目標,我們經濟法案例教學的評價目標是“形成性評價”,而不是“結果評價”。在形成性評價中,我們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持續的記錄、觀察而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模式有利于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增強自信和團隊精神。其次,改革評價主體,實行評價主體多元化。在案例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團隊案例分析、辯論等模式,這樣我們在評價中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以及老師評價結合的模式,這種做法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師是單一評價主體的模式。評價主體多元化可以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起到更好的監督作用。再次,實行多樣化的評價形式。
除了期末卷面考試的評價形式外,加強對學生的過程評價。一方面,加大平時實踐環節的評價比重。另一方面,平時過程評價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如案例討論課,可以根據學生的案例準備情況、PPT的制作水平以及學生的案例分析表達能力來確定學生的成績。而對模擬法庭課,則根據學生角色扮演水平、表達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進行評價。
三、結束語
經濟法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將學到的法律知識在經濟生活實際中靈活運用,這也是目前我們《經濟法》課程教學需要改進的地方。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案例教學是經濟管理類《經濟法》課程的一種比較適宜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但同時我們還應該意識到,案例教學不能取代理論教學,應該注意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李紀恩,沈意浩.案例教學法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中的應用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50):291-293.
[2]付五平.經濟類專業《經濟法》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10):207-208
[3]廖曉虹.高職院校非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的課堂實踐性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以案例教學法為基礎[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4(6):516-518.
[4]李瑾.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中課堂討論環節問題探析[J]. 商業經濟,2009(6):107-109
[5]王麗萍.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課程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1(4):166-167.
[6]黃曉峰.經濟法與民法教學案例的有效運用探究[J]. 高教學刊,2018(5):121-123
[7]胡青華.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經濟法》課程中的優化路徑探析[J].海峽科學,2012(8):164-165.
[8]李友根. 論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學——以“經濟法學”課程為例[J]. 中國大學教學,2015(3):47-51
[9]萬群英.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1(21):238-239.
[10]彭進.高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討———以湖南商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5):69-71
[11]谷昕.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經貿,2011(2):521-523.
作者簡介:余妙志,男,經濟學博士,漢族,1974年出生于浙江淳安,現為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WTO與法。
基金項目:本文是浙江工業大學2016年度校級教學方法改革項目“《經濟法》案例教學改革與探索”(項目號:KG201617)的階段性成果。
新教育論壇2018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