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
摘要: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學校教育的風向標,本文結合學校體育的特點,研究在體育教學中通過發展運動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健康知識和行為、體育品德和情感三個方面來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此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的前行,共筑我國學校體育的美好未來。
關鍵詞:學校體育改革;學生核心素養
一、學校體育改革的意義及方向
學校體育已經經歷了6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教育關注程度的提升,新課程改革應運而生,學校體育改革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新課程要求改變以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應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以及獲得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以往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解決問題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改變以往評價方式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過于注重對于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
學校體育的改革,首先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從提升教師的自身素養開始,應該對新課程改革有深刻的認識,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以多元的價值觀來衡量學生,把德育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堅韌、合作、競爭的意識,同時學會與他人相處。同時,不能把體育教學等同于競技運動訓練,運動訓練是針對極少數素質優秀的學生,而體育教學應該面對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其次是教學模式的改變,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方法手段的選擇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教師的教授內容和組織形式與學生的興趣需求背道而馳,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激發,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沒有形成協同發展,這一現象也被毛振明等稱之為“假教學”。最后是評價內容和方法單一,過于強調終結性評價,“一刀切”,容易忽視對學生在課堂中的的學習態度、情感表現和合作精神的評定,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給予反饋評價,對學生完成的動作多鼓勵、幫助,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
二、學生核心素養的構建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通過教育實現“立德樹人”,其具體有效的方法、措施和途徑,仍在積極探索中。2014年,教育部順應時代的發展,首次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它在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過程中處于重要地位。
從當前關于核心素養的相關文獻來看,學術界對這一定義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處。林崇德認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核心素養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的,也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鐘啟泉認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初步形成起來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人格品質與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界定是學校教育從“知識傳遞”轉向“知識建構”的信號,標志著我國學校的課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通過對多位學者核心素養概念的歸納總結,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出發,通過學科教育,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對學生的個人情感、價值觀、身心健康等綜合素質發展,培養學生在未來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自我終身發展的需要。
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通過各學科教學來實現,因此,學校體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借助體育課堂教學完成。根據學校體育的特點及功能,學生通過體育課堂或日常鍛煉,達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通過以下方面來實現:全面發展運動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健康知識和行為、體育品德和情感、通過這些方面的發展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圍繞以上三個方面的目標進行體育課程改革,設計教學模式,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三、學校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學生運動技能和科學的鍛煉方法培養策略
在新課改的趨勢下,對體育教學大綱、計劃、內容等方案進行整體規劃,注重體育課程安排的實效性,避免形式主義。教師應加強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根據不同年級階段學生的特點,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具有針對性,通過生動有趣的體育教學,讓學生真正掌握2—3項運動技能,達到“三會”的程度,“會說”、“會做”、“會用”。“會做”是體育教學中最基本的目標,學生能夠完整的把技術動作完成是掌握了運動技能;“會說”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技術動作方法,能更深刻的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種邏輯的過程;“會用”是在教師設計的練習情境中,學生根據已經形成的運動技能在練習中的學以致用,可以不斷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在傳授運動技能的過程中,把科學的鍛煉方法滲透到教學中,學生不僅掌握了運動技能,而且在平時的課外鍛煉中依然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練習,這是實現終身運動的前提。
(二)學生健康知識和行為的培養策略
體育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在于身體的運動,那么,在運動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科學的運動健康知識、運動傷病預防、安全問題防范等方面。由于過去在體育教學中對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學生缺乏一些健康運動的了解。因此,為了促進學生在運動中身心協調發展,應該重視健康知識和行為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運動時所穿的衣服是否適合運動,運動前鞋帶是否松開,身上是否攜帶金屬物品等,通過教師的多次要求,這些行為意識能夠潛移默化的融入到學生的思想中,以后參加任何運動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這些方面,這是預防運動意外情況發生的先決條件。2.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運動時應該注意的健康知識,例如:對于不同的季節、時間,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冬天運動時注意呼吸不宜張口過大,盡量讓空氣進入口腔加溫后入肺,飯后不宜進行運動,運動方式與呼吸頻率的搭配,長跑常采用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方式,短跑采用憋氣的方式以及間歇性的急促呼吸等。這些體育健康知識的傳授都有助于學生進行科學的鍛煉,促進身體的健康。3.在體育課上教師要注意留意學生的動態,注意到有做出危險行為的學生,要及時制止,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健康行為的引導,告訴學生如何規避危險行為。
(三)學生體育品德與情感的培養策略
體育品格是參加運動時的意志體現,主要表現在運動中遇到挫折、耐力運動時身體生理上的極點狀態下能夠繼續堅持運動,表現出不折不撓的體育精神以及在集體運動中發揚團隊合作的精神。在教學中對待具有挑戰精神的學生往往不需要教師的引導就能堅持不懈,而對于意志力薄弱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會輕言放棄,教師就要運用一些策略,例如游戲的方式調動積極性和運用鼓勵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在集體項目的運動中,教師要創造團隊合作的條件,要求團隊成員之間加強合作,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教育時機對學生的品德進行及時滲透,對于樂于助人,善于分享,不怕吃苦的學生要樹立榜樣,教師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
體育情感表現在學生愿意參加體育鍛煉,在運動中能夠體會到樂趣,而不覺得體育課枯燥無聊。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善于把運動技術的學習和游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運動的熱情,在學到技能的同時感受到運動帶來的快樂。但要注意不能把體育課“游戲化”,削弱了體育本身的功能價值。
四、結語
核心素養的提出,為學校體育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養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通過長時間的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意志中。在新時期課改的大趨勢下,學校體育的改革應以追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要求,促進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教基二[2014]4號2014-03-30.
[2]周登嵩,李林,等.學校體育熱點問題系列談—體育新課程系列問題[J].中國學校體育,2008,22-25.
[3]高福成.新課程改革對教師職業素質的要求[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0,11 (2):33-36.
[4]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 (1):5-7.
[5]于素梅.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中國學校體育,2016,36 (7):29-33.
[6]馬孝志.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 (2):261-264.
[7]趙鳳霞,程傳銀,等.體育核心素養模型構建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 (1):154-159.
[8]楊文軒.論中國當代學校體育改革價值取向的轉換—從增強體質到全面發展[J].體育學刊,2016,23 (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