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諾
【摘 要】安徽省作為全國第二批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地區,改革工作從2004年下半年正式拉開帷幕。從試點到全省大范圍推廣,改革成果初步顯現。同時,改革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村信用社下一步的發展。因此,正確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至關重要。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改革;法人治理結構;省聯社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5-0065-02
1 安徽省農村信用社改革歷程及現狀
1.1 改革歷程
安徽省農村信用社最早始于1951年,中間發生了數次變革,1996年安徽省農村信用社正式從中國農業銀行剝離出來,直接由人民銀行進行管理,2003年又由銀行業監管機構進行管理。2004年8月,安徽省被選為全國21個擴大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的省份之一。改革試點內容主要包括對信用社產權制度進行改革,明確產權關系,以法人為單位,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區別各類情況,確定不同的產權形式;對信用社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由地方政府對信用社負責。根據國務院的改革部署,按照“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支持、地方政府負責”的總體要求,安徽省農村信用社將繼續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把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大支農、惠農力度作為改革的首要目標,通過管理體制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轉換經營機制,規范經營管理,提高風險控制,優化資產質量,真正成為服務“三農”的地方性金融機構。
2004年10月9日,安徽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經安徽省委常委會議研究通過正式組建,確定為正廳級機構,管理參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安徽省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籌建審批和開業批復順利經中國銀監會通過,完成了工商注冊登記并取得了中國金融許可證,開業慶典于同年12月18日隆重舉行。
1.2 業務發展現狀
截至2017年年末,全省83家農商銀行主要金融服務指標均位列安徽省同行業機構第一位。存款市場占有率第一:各項存款余額為9 151億元,約占全省存款市場總份額的20%。貸款市場占有率第一:各項貸款余額為5 830億元,約占全省貸款市場總份額的17%;涉農貸款余額為3 643億元,縣域貸款余額為3 424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3 959億元,這三大領域的貸款余額均為第一,約占全省同類貸款總量的1/3。全省營業網點數量第一:營業網點個數達到3 097個,占全省銀行業網點總數的40%以上。服務客戶量第一:其中對私客戶有6 382萬戶、對公客戶有57萬戶。ATM機投放數量第一:累計布放ATM 5 894臺,約占全省ATM布放總量的19%。銀行卡發卡量第一:累計發行借記銀行卡5 932.35萬張,占全省發卡總量的27%,其中金融社保卡發行量為2 974.89萬張,占全省的60%以上。稅收貢獻度第一:2017年上繳稅收為51.98億元,改革以來累計繳納各項稅收突破310億元,為地方財政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 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省聯社功能定位出現偏移
安徽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簡稱省聯社)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地方性金融機構,成立于2004年12月18日,由全省83家縣(市、區)級農商行共同出資組建,注冊資本金為5 000萬元。當前,省聯社主要負責組織實施全省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規劃;制定系統內的自律管理制度并督促執行;指導各法人農商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合規、高效的經營機制,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創新服務理念,拓展新的業務區域;組織全省綜合業務系統網絡的建設和優化,提供統一的客服;依法監督各法人農商行理事、監事和聘用主要管理人員的選舉工作,負責考核題名各法人農商行理事長(董事長)、主任(行長);組織各農商行之間資金拆借,辦理或代理農商行之間的資金往來業務,參加資金市場,為農村信用社融通資金等。省聯社不對外經營存貸款業務。
我們不難發現,省聯社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企業,但不承擔任何經營責任,沒有任何盈利收入,各農商行入股后不但不給分紅,還要定期上繳管理費用,這對于各法人農商行來說,就像“花錢請了個監護人”,這與當前市場化改革不相符。各法人農商行本身還要接受當地人民銀行和銀監局的監管,而且最終要服從國家監管機構的監管要求。從監管職能來看,省聯社對各家農商行的監管就像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省行的性質。但是,各家農商行作為獨立法人機構權力遠大于其他市(縣)級股份制商業銀行,因此省聯社在監管力度上有點薄弱。
2.2 法人治理結構下各農商行發展不均衡
隨著各家農商行差距逐漸拉大,它們對于業務發展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雖然省聯社負責全省農商行新業務領域的拓展以及新產品的研發,但是不可能同時滿足全省83家農商行差異化的需求。所以,當合肥科技農商行、馬鞍山農商行有信用卡、理財業務時,其他農商行只能給客戶辦理借記卡和定期存款,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農商行仍然沒有資質開通理財業務。
2.3 各法人農商行相互競爭出現內耗
各農商行發展不平衡最終帶來的結果是“好的發展得更好,發展緩慢的更受擠壓”。目前,合肥科技農商行、馬鞍山農商行、淮南通商農商行、亳州藥都農商行等數家農商行在安徽省其他地市區域開設了分行。對于自身而言,在外地開設分行無疑是實力的象征,但是作為同屬省聯社管轄的地方性商業銀行能否搶占外地市場值得商榷。
2.4 農商行股權管理存在問題
據相關統計,截至2017年12月末,安徽省全省農商銀行股本總額達140多億元,股東戶數達9.6萬戶,其中自然人股東高達9.4萬戶,占比為97.9%,持股數量占比卻不到15%。從結構上看,受監管政策約束,內部員工持股比例普遍不高。按照《關于規范金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通知》(財金〔2010〕97號文)相關要求,“農村商業銀行內部職工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過總股本的20%”,多數農商行在改制期間及后期增資擴股中,刻意控制職工持股比例,加大法人股東入股比例,從而導致職工持股比例過低。由于法人股占比較高,監管不嚴,因此出現關聯方持股超過監管紅線,甚至出現大股東聯合干預農商行經營管理的現象。通過股權操縱董事會,要求違規發放貸款,無視銀行監管,抵制省聯社的行業管理,擾亂公司治理及經營持續,甚至釀成聲譽風險。
3 問題對策
3.1 搭建股權流轉平臺,保障股權有序流轉
省聯社應該搭建一個股權交易流轉平臺,為實現股權的正常流通發揮行業管理和協調服務職能。幫助沒有上市、掛牌的農商行,在省聯社與安徽省股權登記結算公司達成的戰略合作協議下,將股權集中登記托管,實現股權正常流轉和交易。健全完善農商行股權流轉的相關制度規定,規范股權轉讓行為。明確股權設置、轉讓、信息披露等方面要求,規范股權轉讓相關交易規則和操作流程,為構建合法、高效的股權流通機制奠定良好的基礎。
3.2 堅持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
安徽省信用社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立足于“三農”,服務于“三農”。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不斷推進,很多農商行逐漸將工作重心移到市區,有的關閉了郊區營業網點轉而在市中心設立營業場所。但是通過研究發現,支農貸款比例越高,農商行經營效率越高。農商行對“三農”具有人緣、地緣的絕對優勢。因此,農商行應該繼續發揮這些優勢,堅持支農的方向,決不能因小失大,放棄了原本最具優勢的市場。
3.3 形成省級統一法人
安徽省83家法人農商行全部運行高效的“小法人”治理機制。在這種治理機制下,已經出現了發展極不平衡的現象。同樣是貸款業務,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都是由省級分行統一受理,有的甚至由總行信貸部集中審批,但是在“小法人”治理模式下,安徽省83家農商行全部由自己審批。這樣一來,省聯社就不能嚴格集中把控風險,法人農商行往往又不能客觀地授信審批,無論是從風險把控角度還是從專業角度來看,這種業務操作模式都不利于貸款業務的良性發展。此外,雖然安徽人民對安徽農金品牌耳熟能詳,但是不少地區人民對當地農商行卻很陌生。為此,安徽省農商行形成省級統一法人,不僅能更好地把控金融風險,還可以形成規模效應,協調促進各地區農商行同步發展,進而提升自身競爭力。
參 考 文 獻
[1]孫雙倫.農村信用社改革問題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5.
[2]王秀麗.中國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1.
[3]黃強.農村信用社改革前后經營效率實證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