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課題以大眾休閑類體育雜志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數理統(tǒng)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從我國體育雜志發(fā)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解決辦法三個個方面展開討論,目的在于提高體育雜志的市場生存之路,完善體育跨學科延伸發(fā)展理論。
關鍵詞:體育雜志;發(fā)展;建議;現狀
一、我國體育雜志發(fā)展的現狀
(1)體育雜志報道風格的發(fā)展
①消息類
體育消息是以最簡潔明了的語句對某個已經發(fā)生或者即將發(fā)生的體育事件進行傳播,報道內容篇幅短小,結構上也基本保持: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的基本結構。如《搜狐體育》曾針對2008年中國獲得的第一枚金牌這樣描寫:2008年8月9日上午十點,北京奧運會舉重項目傳來佳績,中國選手陳燮霞在女子48公斤組決賽上以抓舉95公斤、挺舉117公斤的好成績獲得冠軍,這是中國在北京奧運場上第一枚金牌。
非常簡短的一段話,將整個事件的主要內容報道了出來,受到很多以快為先的體育新媒體的喜愛,但并不適應以期、周、月、季等為出版周期的體育雜志,它更多將此類報道放在賽季時賽事時間安排上,體育趣事分享等方面。故而該類報道在體育雜志的發(fā)展方面較少,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
②評論分析類
體育評論是就某一發(fā)生的特定事件或對某一體育領域有著重大影響的人或事的發(fā)生加以描述,并提出相應的見解與看法,具有相應的指導性與針對性。關于該類報道中國的大眾娛樂性雜志做的便有些不盡人意。他們更多運用鮮明與特定詞匯去描述或評析某體育明星或體育賽事的精彩程度,再搭配亮眼的排版圖文,博取群眾的眼球,卻沒有認真的分析討論該事件或該人可能出現的問題或者可能產生的結果,總而言之,他們并沒有自己思想。
(2)體育雜志內容定位的轉變過程
①轉變前的綜合性體育雜志
現今我國體育雜志可按內容分為綜合性體育雜志與專項性體育雜志兩種。綜合性體育雜志內容方向是體育這一大群體,以滿足普通體育愛好者的需求,這一類體育雜志要以80年代創(chuàng)辦的《新體育》為代表,盛極一時的《新體育》在創(chuàng)立后曾受到眾多體育愛好者的歡迎,也成為了他們獲取與學習體育信息的重要媒體渠道,可以說是當時我國體育雜志的領先者。這是由于在當時中國,體育雜志的稀缺造成了人們可選擇空間狹小。
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進步,綜合性雜志無法適應不同讀者群體的興趣選擇,新的具有專門針對性的專項雜志出現不僅打破了《新體育》長達幾十年的體育雜志市場壟斷,同時也為綜合性體育雜志的運營商敲醒了警鐘。
內容的定位方向上不再是以供方為主導的強制性選擇,而是建立在以讀者需求為主要運營目標的基礎上。
②轉變后的專項性體育雜志
20世紀80到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營銷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專項性體育雜志應運而生,這種以單一體育項目(多位競技項目)為報道內容的定位越來越適應不同興味讀者的需求,《NBA 時空》是中國眾多專項性體育類雜志中的一個,它在考慮雜志內容定位方面便選擇以籃球為目標,重點放在職業(yè)聯(lián)賽及與其相關的資訊上,十分受籃球青少年的喜愛。
在內容定位及受眾群體確定的情況下,以專業(yè)的報道手段,良好的營銷策略將讀者圈定在了自己的銷售渠道上,并且不斷鞏固,成為一支屹立不倒標桿。
二、我國體育雜志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1)消息報道劣勢明顯
作為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冊連續(xù)的體育傳播媒介,體育雜志的更新速度較慢,很難適應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例如世界杯球賽的精彩瞬間,電視與網絡新聞等可以即時現場輸送轉播,就連廣播與報紙也能在相應的時間內作出反應。但作為反映最慢的體育雜志而言,它只能在后期通過制作比賽合集進行人氣預熱售賣,卻不能與其他傳統(tǒng)媒介分庭抗禮,而對于體育事件來說,講究的便是快速高效,時間上的快慢已經決定了體育雜志落后于其他媒介。
雖然該項弱點可以通過專業(yè)評析討論等文章內容獲得生存,可也非長久之計,以往年的奧運會舉例,各大體育相關傳播渠道都通過相應方式增加自身影響力。電視檔專組設置現場直播,內配置主持人負責解說,雖然對于臨場發(fā)揮有很嚴格的要求,但是這些反而更容易激發(fā)觀眾身臨其境的觀看興趣。而網絡影像傳播媒體更是將其發(fā)揮到極致。
(2)通訊與評議優(yōu)勢弱化
體育雜志本身劣于其他媒體的出版周期,唯有評議分析、通訊描述與精美圖片版圖設計方能在媒體市場站穩(wěn)腳跟。但伴隨著報紙新聞報道的不斷創(chuàng)新開發(fā),該項優(yōu)勢也在不斷弱化,體育報紙的撰寫人與主編不斷向以評析體育事件為主的新聞內容發(fā)展,時間不優(yōu)于網絡電視等視像媒體,評析、通訊報道也被報紙廣播等媒體趕超,體育雜志的發(fā)展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①解決方式
第一、提高更新速度
《足球周刊》作為我國近些年發(fā)行量最為出色的體育類雜志,深受足球愛好者的喜愛。它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的進步也是業(yè)界有目共睹的。
從月刊再到如今的半月刊,時間間隔縮短,內容方面卻并沒有因為時間的縮短而減少,反而由于大量的精美圖片,頁碼增厚,想來再過一段時間周刊也無法滿足愈發(fā)增厚的頁碼了。
第二、評析與通訊內容創(chuàng)新
體育雜志在面對各方媒體的競爭壓力時,絕不能故步自封,自我滿足,多方采取新穎的評析、通訊運用手法,以專業(yè)知識與歷史舊聞相結合,不僅嚴謹有據,還需詼諧風趣,以期獲得更多人的支持。美國《體育畫報》作為超過百萬流通量的體育雜志,其專業(yè)且多變得體育新聞報道風格曾一度讓其成為美國國家雜志獎的得主。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①現今我國體育雜志正伴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科技的創(chuàng)新等正逐步向市場與專業(yè)化邁進,從報道風格、版面主題、內容定位、市場需求以及媒介營銷可以看出體育雜志乃至體育領域的發(fā)展而產生的現狀。
②中國體育雜志的發(fā)展,從另一方面來說,同樣也是體育領域的進步,相互聯(lián)系的體育領域融合了文學與經濟學,得到了相應的補充和升華,類似于體育雜志這種衍生品的產生,擴展了體育領域的面積,同時,也讓體育得到了更好的融合發(fā)展。
(2)建議
①無論是版面封面還是體育項目的選擇,亦或者報道手法的不同,必須要體現出一本體育雜志多需求的定位,也許《體育畫報》偏向新聞性一點,也許《新體育》偏文章性一些,但不管怎樣,首先體育雜志要做的就是明確它的定位。
②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的經營體制可能有別與其他國家的體育雜志,那么經營者便不不能照搬全科將其他國家體育雜志的經營策略全數運用到自己的身上來,要學會自我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潔.體育期刊受眾定位的探析[J].中國體育報業(yè),2006.29(3):308~309.
[2]佘洪.非速度型媒體—體育雜志的生存之道[J].山東體育科技,2009.31(04):52~55.
[3]劉思程.我國電子體育雜志的發(fā)展現狀、問題與對策[D].揚州大學碩士學位,20102.
作者簡介:
魯娜 生于1995年03月22日 籍貫 甘肅 就讀于沈陽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專業(yè)
(作者單位:沈陽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