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生態安全首要解決的問題。文章對三亞城市生態環境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三亞市在城市化進程中保護生態環境的對策,從監管隊伍建設、環境治理及依法建設3個方面進行討論,通過增強三亞市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控制城市化進程,避免破壞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加強環境監管隊伍建設,同時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等措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使城市生態系統處于良性循環狀態,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城市生態環境;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4-0040-03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生態安全首要解決的問題。三亞是新興的國際化旅游城市,對三亞城市生態環境進行深入研究,提出調控三亞生態環境的措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使城市生態系統處于良性循環狀態,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1 研究區生態環境現狀
三亞市處于海南島南部,東面與陵水縣相鄰,北面與保亭縣接壤,南部和南海毗鄰,西面和樂東縣相接,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黃金海岸線上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是著名的海濱旅游城市。三亞市生態資源比較豐富,海洋生物種類較多,環境空氣質量優良,飲用水源地的水質較好,綠化覆蓋率高,較適宜居住。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生態環境越來越受到城市化的影響,三亞灣濱海景觀帶存在著多處海岸線遭到侵蝕、岸線后退、植被受破壞嚴重、生態防護功能衰退、游人數量超過環境容量等問題,對濱海自然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海域附近不斷擴充建設,造成周圍岸線生態破壞。例如,鳳凰島建設之后,連接三亞灣大橋另一側(鳳凰島對面)附近的沙質銀灘逐漸變灰變黑,沙質疏松,植被枯亡,破壞土地承載力,原來平緩的潮間帶沙灘變得起伏不平,形成積水槽溝。
(2)大部分海岸帶植被由于游人多聚集于海岸沙灘,人流流動無序,隨意踐踏,導致植被破壞嚴重,進而破壞了海岸線的自然結構。
近年來,三亞鹿回頭、大東海海域的珊瑚礁覆蓋率明顯下降,總體呈衰退趨勢。珊瑚礁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過度和破壞性捕撈、大規模采挖礁塊、航運活動帶來的泥沙和污染物、三亞河和近海工程建設及沿岸潛水旅游活動。同時,三亞市人工砍伐、圍墾;紅樹林地區水質被污染及周圍棲息地被無序開發也導致三亞紅樹林大面積消失。這使海南的紅樹林及濕地生態系統處于瀕危境地,同時也使許多生物失去棲息場所和繁殖地,失去了防護海岸的生態功能。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三亞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也受到威脅,圍墾造地和建設占用是造成海岸灘涂濕地逐漸減少的因素,其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及其生物多樣性維持能力也將受到影響,導致該地區生態系統失衡。
近20年來,三亞海防林屢遭破壞,部分地段的沿海防護林損毀、海岸線和沿海棲息地侵蝕嚴重。大量項目占用林地,尤其是海防林,導致三亞海防林出現破碎、質量下降和斷帶,直接降低當地居民和項目建筑本身抵御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2 三亞城市生態問題及形成原因
2.1 三亞市存在的城市生態問題
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森林資源被破壞非常嚴重,能夠被開采的成熟林只有1.9%。在三亞市景觀體系中,樹木覆蓋率較小,只有35.5%的比例,樹林比較小,蓄積量僅有39.2 m3/hm2,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于北部,而沿海植被較少。三亞城市園林建設基礎比較薄弱,加上人類干擾不斷增加,城市建設與各種開發活動對三亞市綠地產生較大影響,背景山體綠地與濱海綠化帶被占用,三亞市綠化種類單一,還沒有構成一個完整的綠地體系,景觀異質化程度減弱,抗干擾和再生水平也受影響。
(2)土壤趨向貧瘠,肥力降低,植被生物大量減少,沿海自然珊瑚礁、防護林、沙堤和紅樹林受到了較大破壞,水土流失比較嚴重。三亞市農業基礎比較薄弱,普遍采用傳統的農耕模式,抗干旱與風災水平較低,糧食產量不夠穩定。農業資源利用不夠合理,種植業優勢較大,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建設。
(3)城市環境污染嚴重。城市是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大量“候鳥”人群、游客及本地居民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嚴重污染河流及海洋。此外,隨著自駕游的普及,除了本地固有車輛外還增加了大量外地車輛,汽車尾氣導致空氣質量嚴重下降,這些都導致三亞生態環境呈現下降趨勢。
2.2 三亞市生態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2.2.1 城市人口劇增
城市人口持續增多是大部分城市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形成的重要因素。許多農村人口不斷流動到城市,改變了原有的城市人口結構,減少了城市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積、人均綠地面積、文化水平及經濟收入,同時使大量能量被耗費。
2.2.2 城市規模擴張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持續增多,城市持續向周圍地區擴充,侵襲了周邊區域大范圍的耕地、草坪及園林等,城市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此外,河流遭到嚴重污染,河流自凈水平隨之減弱,同時使城市的污染壓力增加,不利于城市的用水。
2.2.3 城市化進程占用了較多土地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城市區域占地面積越來越大,三亞市的城市面積也隨人口規模發展而日益增加,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城市以空閑地或者廢棄地擴展,使土地資源有所浪費,同時帶來了空氣污染。
2.2.4 城市化進程破壞了生態系統
三亞的城市化進程導致自然生態環境被破壞,主要原因是土地的不良利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三亞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利用發生改變,導致城市的自然物種逐漸減少,河流污染導致魚蝦減少,植被覆蓋率減少。
(2)沿海生態系統容易受到土地用途改變的沖擊。隨著三亞市的擴張,沿海開發導致海岸線被破壞,使自然演替的過程遭受損毀,港灣的水文發生改變。
(3)城市化進程使建筑密度逐步增加,水泥等不透性墊面產生,地下建筑增多,極大程度地阻止雨水滲透到土壤中,從而導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
2.2.5 城市化進程導致環境污染
(1)隨著三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多數城市都出現水資源短缺及水污染問題。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及經濟的發展,城市生產、生活污水等快速增加,水中污染物的排放已經超過了自凈水平,因此城市水環境質量隨之降低。水中污染物將破壞農作物生長,高濃度污染物導致農作物枯萎,從而使土壤質量降低,一些水中污染物殘留于農作物中,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2)空氣污染也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之一。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生產、交通運輸及居民生活都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從而導致空氣污染,有害氣體破壞了三亞市的生態環境,并且不利于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
(3)在城市化進程中,三亞市出現了大量固體廢棄物,給環境帶來危害。通常情況下,城市生活水平越高,產生的垃圾就越多。
(4)噪聲污染對城市生態環境也有較大危害,成為全球三大公害之一。三亞市環境噪聲主要包括交通噪聲污染、建筑工地噪聲污染及社會活動噪聲污染。噪聲影響人們的正常休息,傷害人們的聽力,降低人們的工作效率。
3 三亞城市化進程中保護生態環境的對策分析
三亞市主要以旅游為主,沒有采取高投入、高消耗及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中心,促進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地產及綠色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為了能夠使全市都能夠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三亞市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批準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無序開發的項目及破壞資源的項目。具體主要采取如下對策。
3.1 控制城市人口增速及城市規模擴張
采取措施防止城市人口劇增,能夠緩解由于人口增多帶來的城市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避免城市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能夠避免大量能量消耗。減緩城市規模擴張,避免由于城市化導致草坪、耕地及園林面積減少,防止河流污染,從而能夠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緩解土地資源的壓力。
3.2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減少河流污染,增加魚蝦數量,擴大植被覆蓋面積。避免海岸線被破壞,防止風暴侵襲。采取先進的空氣凈化技術,避免空氣污染,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設置高水平垃圾處理中心,避免大量固體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破壞。
3.3 采取有效的管理機制,加強監管
對三亞市生態系統的破壞提出整改措施,監管各個污水處理廠,要求提高管理水平,逐步確定不同減排指標的任務。提高減排監測監察體制的完善度,依據監測規范進行減排監測的相關任務,積極地促使各重點污染源單位完善各自的監測體系,提高污染源動態監管的實施力度,有效地提高水源地水庫管理和維護力度,從而能夠確保飲用水的安全使用。其一,按照水源地的保護方案,構建一個長期有效的管理體系,從而能夠保證飲用水水源的安全及城市居民用水的安全性。其二,增加建設資金,逐步完善水庫的建設水平。提高水環境的治理效力,保證水環境的質量。積極地進行地表水環境治理,切實有效地保護水源地,采取有效的管理機制,聘用特殊的人員組建一個巡查團隊,專門對飲用水源一級和二級保護區進行監管,負責對全市飲用水水庫的水質進行監管,從而全面了解水資源的水質。
3.4 采取固廢處置手段
不斷完善環衛基礎設施的配套體系。一是完善垃圾焚燒發電與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及配套項目的設計、建設核準、報批等任務,加強兩個項目供水管網改造、施工用電線路布置和進場道路設計等相關任務。二是在垃圾處理區進行綠化布置。在已有的建設設施前提下,盡量地擴大資金,采取覆土再綠化建設,提升本地區的保土水平,降低雨水的滲透和沖刷,能夠較好地提高封場以后的環境質量。三是盡可能地增加資金投入,從而能夠不斷完善垃圾處理設施及轉運站的布置。加強固體廢物的監測,不斷進行危險性廢物的治理。
3.5 采取噪聲防治措施與行動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審批相關項目,對于娛樂場所,應該設置建設范圍,避免由于娛樂場所引起噪聲污染。并且依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于產生噪聲污染的單位進行集中處理,給予相應處罰。對于夜間施工,應該實施嚴格的審批制度。同時,應該加強對機動車噪聲污染的管理力度。
4 結論
建設生態城市是三亞市的必由之路。為了能夠促進三亞市的可持續發展,應該不斷轉變價值觀,構成人和自然彼此依賴、協調發展的理念。為了能夠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結合到三亞市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應該重視人和自然的關系,關注人類各項活動,考慮后代的同時考慮環境自身的承載力,不能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如果三亞市人口對生態環境的資源索求及廢物排放量超出其承載力,就會加速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利于三亞市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即為效益,三亞市應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發展的主要任務,社會經濟發展及城市建設應該堅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原則,凡是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因素都應該避免,從而提高三亞市的生態環境質量,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中心,促進三亞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地產及綠色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盧夢哲,黃險峰.三亞生態現狀及規劃對策[J].中國名城,2014(9):26-29.
[2]劉俊.三亞海濱旅游開發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8(6):58-62.
[3]蘇金明,朱松.海南三亞生態問題及其生態保護路徑研究[J].規劃師,2014,30(5):108-113.
[4]趙懷寶,張燕燕,曲環,等.三亞市生態農業發展問題與對策[J].熱帶農業工程,2013,37(2):33-36.
[5]呂達.合肥市城市化進程中生態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4,3(1):81-84.
[6]李秀明,李培蕾.大連市生態環境與城市化協調度評價[J].水利發展研究,2014,14(3):52-53,72.
[7]代顯帥,柏易彤.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系統耦合關系[J].防護林科技,2014(10):30-33.
[8]安貴鑫,范洪帥.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比分析研究——以青島、深圳市為例[J].河南科學,2014,32(9):1868-1874.
[責任編輯:鄧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