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學術界對家族企業各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但針對農民這一弱勢群體創業家族化現象的文獻寥寥無幾。本文通過收集并手工分析1999—2016年胡潤富豪榜數據,運用農民創辦家族企業典例描述了農民創業家族化現象的顯著性,并總結出它對企業多方面影響的特殊性,為農民創辦家族企業的長久發展提供部分問題根源和參考措施。
關鍵詞:農民創業 家族企業 社會地位 階層固化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1(c)-186-03
家族企業指資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個家族手中,家族成員出任企業主要領導職務的企業,家族化正是農民創業中的典型現象。近年階層固化趨勢日益嚴峻,農民等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提升空間狹窄,部分農民精英通過創業登上胡潤富豪榜,實現社會地位的縱向提升,不少學者認為農民創業者的創業家族化現象更顯著,如仲繼銀認為,相比大城市中的家族企業,農村和小城市中的家族企業更容易使家庭財務與企業財務、家庭親屬關系和工作事業關系糾纏在一起[1]。
還有文獻指出,我國家族企業的最初形態可追溯到明清時代的徽商、晉商[2],但建國后社會主義改造消除了家族企業的生存基礎,家族企業幾乎絕跡,直到以農村為基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成,家族企業才得以復興[3]。
目前普遍是對籠統的家族企業各方面進行研究,并沒針對農民這一特殊創業群體,研究內容也主要局限于家族化利弊和企業傳承問題等。本文基于對1999—2016年胡潤富豪榜數據、尤其出身農民的富豪數據的分析,重點對以下問題作出解釋:在農民創辦的企業中,有怎樣的家族化現象?家族企業性質的形成對農民創業有何影響?
1 農民創業背景及其家族化現象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家族企業研究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家族企業發展報告》[4]指出家族企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占農民創辦企業的很大比例。鄉鎮企業最早產于中國農村特定背景,是家族企業發展的前身,是以隊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格局,因此農民、農村與家族企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此外,中國家族企業歸屬民(私)營企業,說明家族企業的經營者是公民自身,所有權和經營權應彼此分離,由公民承包、租賃公有資產實行獨家經營,只要承包者、租賃者保證公有資產保值增值,所有者無權干涉他們的經營方式和家族人的崗位安排。家族化現象在中國就這樣普遍地出現并沿傳至今,農民創業家族化現象應得到關注,并總結其特殊影響,用于制定更有效的措施。
1.1 背景與現象
農民創業背景深厚,涉及階層固化與社會地位等問題,社會階層固化是指社會層次結構中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農民階層明顯處于弱勢群體地位,深入農村實地調研后發現,許多農民工或農民擁有創業想法,但他們有的因害怕缺乏制度保障導致失敗后血本無歸而放棄創業,有的因缺乏經濟基礎和人力資源而將創業作為想象;其中實施創業的農民也主要靠全家奮斗或朋友合伙兩種初創模式來攻克企業雛形期的難關,即農民創業家族化現象的萌芽。
因此黨和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加大扶持政策,減少農民創業成本,提供良好創業環境,給予優質創業平臺,以此緩解階層固化現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更多農民能通過創業途徑提升社會地位。
通過具體分析1999—2016年胡潤富豪榜數據得知農民創業家族化現象如預期一般顯著:2013年,家族企業數目占富豪榜總數的40%,到2014年及2015年,也保持著37%的比例;農民創業總數歷年均占比15%以上,有幾年甚至達到20%以上,其中2001年占比高達26%。此外,農民創業的家族化現象尤為顯著,表現在歷年農民創辦家族企業比例均在30%以上,2013—2015年甚至占比保持在40%以上。
在2004年胡潤富豪榜上的前50強企業中,農民創辦的企業有11家,其中屬家族企業的有5家,占比高達45.5%;2014年上榜的前500強企業中,農民創辦企業多達87家,其中屬農民創業的有38家,占比43.7%。這一家族化趨勢,尤其針對農民創業,除在2005年有所下降,其余各年均保持這樣的較高比例。總之,在我國農民創業與農村發展緊密相連,想要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發展,讓社會更公平和諧,農民創業扶持和改良措施不容忽視,農民創業家族化現象更是值得關注與研究。
1.2 農民創業家族化典例
希望集團[5]由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的“言行美好”(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劉永好)四兄弟創立,他們志同道合、各有所長,為家族共同事業打拼,共擔風險,共享成果。劉永好家族創辦的希望集團雖是家族企業,但有強勁持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他們能合理選擇和運用職業經理人,在面臨企業傳承問題時也能從傳統向現代邁出新的一步。
回首創業起始階段,他們即便歷經各種艱辛,但創業的火花一經點燃就很難熄滅,四兄弟一有時間就湊在一起談如何擺脫貧困的問題,他們有時候甚至通宵都在商討他們的“創業大計”。實際上,他們是當地的知識分子,手里捧著人們羨慕的“鐵飯碗”,但兄弟幾人作為農民精英,有著一展宏圖的夢想,為此他們走向創業,砥礪前行成為商界精英,并造就了今天蓬勃發展的希望集團。
《經濟參考報》刊登[6],在新希望集團,公司對職業經理人的態度是招進來并授予實權。他們認為,“減法”是徹底的“減法”,不會再過多干預減下的職位,而是放手讓職業經理們去做。除董事會成員外,現在的新希望集團沒有任何家族成員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
2 農民創業家族化的影響
家族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經營形勢和重要組成部分,家族性在企業中發揮著制度等剛性規則不能替代的作用,如親情凝聚提高工作效率、真誠投入減少信任危機、機制多樣化靈活應變、家長制領導方式有權威、經濟成本和監管成本低廉;尤其對農民來說,家庭性利于創業者于創業初期同舟共濟、共渡難關,但久而久之會有權責不明、利益爭奪等諸多弊端。一言以蔽之,家族化對農民創辦企業的發展與傳承有廣泛而特殊影響。
2.1 對權力配置的影響
魯冠球打造“萬向系”,通過對家庭成員權力的有效配置,實現了國內外連通的企業大格局。他出身農民[7],做鍛工不久遭遇精簡(下崗),主要精簡對象是他這樣的農村人和短工齡人,這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階層固化嫌疑。走投無路的他回鄉帶領6名農民創辦寧圍農機修配廠,實現了萬向集團的原始積累。在萬向集團中,魯冠球的三個女兒分別被派往北京、上海、美國,與丈夫一起負責當地業務,兒子魯偉鼎則與父親一起實踐學習。
這種子女分散的經營、接班模式,拓寬了企業經營規模,提升了國際化格局,使萬向成為“商界常青樹”。他激勵子女之間相互競爭同時避免內部矛盾糾紛,使企業核心高層從未有不合傳聞或利益紛爭。
農民創辦的家族企業只有對企業經理階層進行有效激勵和約束,使企業控制權在家族成員與職業經理人之間不斷優化配置,重視員工在企業治理結構中的作用,才能放大企業的格局。
2.2 對人才吸引力的影響
出身農民的魯冠球回憶創業之初經歷匱乏資源的無奈和受人歧視的卑微,因此更加相信家族信任感和團結精神[8],并指出在同等勝任條件下,會首選他最信得過的親人作為企業接班人。這是家族化給信任機制帶來的影響,是中國傳承已久的“家文化”,然而這也降低了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
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奚菁指出,家族企業身份(Family Firm Identity,簡稱FFI)對求職者的長期就職意愿有負面影響,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相比缺乏人才吸引力[9]。FFI分為家族管理、家族所有、家族文化、家族經歷四個維度[10~11],其中家族管理對人才吸引力的負向影響最為顯著,其次是家族文化。
對于農民創辦的家族企業,一是家族化管理模式和“家長制”的家族文化,企業管理層多為家族創業元老,新進職員升職機會受限,難以得到相應的所有權和財產權,付出與收獲經常不為正比;二是農民創辦的企業雖得到家族資金和人力支持,但企業環境相對大型國營企業不夠穩定,難以讓求職者全心入職。因此,農民創辦的家族化企業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有天然的弱勢,有必要在員工工資與柔性關懷方面作出努力,才能提高與其他企業的人才競爭力,才能讓企業經久不衰。
2.3 對治理結構變遷的影響
成功的管理革命是中國第一家上市鄉鎮企業——美的成功的關鍵:創始人何享健出身農民且久居于領導地位,當他意識到企業內部元老們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便勸退元老(包括妻子),建立起有能力的職業經理團隊,實現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完成了企業的治理結構變革。
家族企業本身是一種特殊的企業組織形式,具有產權高度集中的特點。我國上市家族企業的家族股權比例在20%~75%之間[12],而農民創業家族化因受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企業中家族股權比例略高于此,也屬于相對控股或者絕對控股的單邊治理結構。
單一的治理結構在農民創業初期有增強凝聚力和穩定程度、提高決策效率和降低經營成本等作用,但當企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原有資本積累無法滿足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需求,制度化管理和外部融資難度增大,便會產生親情替代規則、情大于管理制度、人治大于法治的局限性。此時大多農民創辦的家族企業會像美的一樣,引入戰略投資者,稀釋家族成員手中的股份,緩解內部矛盾和管理瓶頸。
2.4 對多元化戰略實施的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只靠生產創造利潤的賣方市場不復存在,農民創辦的家族企業面臨更高風險,急需通過多元化來分散風險,實現規模收益和可持續發展。多元化戰略由管理學大師安索夫(Ansoff)于1950年提出,指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一種擴展戰略。
縱覽國內外有關家族企業多元化戰略的研究,Miller等、Schmid和Ampenberger研究發現家族在所有權層面涉入越深,多元化水平越高[13]。在農民創辦的家族企業中,受“家文化”影響更加深重,家族在所有權層面涉入更深,會更多考慮家族的福利最大化和未來傳承,能推動多元化戰略的實施。
自Zara在2007年進入中國,以Zara、H&M和優衣庫為首的快時尚改變時尚市場格局,彼時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尚未察覺忠實顧客在幾年內已被快時尚搶走,公司陷入連續虧損狀態。創始人周成建生于農民家庭,于2017年冒著風險進行品牌內部裂變[14],讓美特斯邦威一次性產生了Mtee、ASELF、Novachic、HYSTYL和NEWear五個子品牌,分別代表五種風格。
盡管這一多元化策略被周成建笑稱為“笨辦法”,但從此美邦不再局限于學生裝一種風格,刷新了消費者認知。
2.5 對代際傳承的影響
華爾街電訊(wswire.com)研究表明,全球67%的家族企業都將面臨老一輩創業者或守業者對下一代的權力交接問題,在農民創業中,代際傳承問題更加突出。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是對我國特殊人際關系的生動寫照,中國家族企業人員關系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頗深,尤其是思想保守的廣大農村人民[15]。
知名學者謝守祥提到,要實現家族企業成功傳承,最基本的是代際傳承制度、傳承給誰、如何傳承和傳承后家族企業規范治理四大基本問題[16]。在農民創辦家族企業中,傳承給誰一般很明了,以萬向集團為例,魯冠球一心只想企業傳承人是兒子魯偉鼎,太平洋建設集團嚴介和的用心也是如此。
誠然,繼任規則應公平公正,傳承要采取優勝劣汰與自愿原則。當后代缺乏能力或興趣,可只將財產權交給后代,同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董事會制度。如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的獨子何劍鋒最大興趣在于投資,而非企業經營管理;如今何劍鋒雖以股東代表的身份列席董事會,卻不擔任行政職務、不參與美的日常經營管理,創始人何享健也僅是美的大股東。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僅對于財產權的傳承,是一種去家族化。
3 結語
本文基于1999—2016年胡潤富豪榜數據,以上榜農民創辦的家族企業為重點研究樣本,手工分析數據、深入了解并運用農民創辦家族企業典例,一是探究突出的農民創業家族化現象;二是實證家族化對農民創辦企業存在多方面影響,同時針對種種影響提出簡要解決措施,為農民這一弱勢群體來之不易的創業成果提供理論上的參考建議,也期望社會階層固化現象能通過農民創業得到緩解,農民社會地位得到相應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云龍.SPECIAL REPORTS專題報道《家族企業的“東經西念”——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仲繼銀老師》[J].現代企業文化(上旬),2012(6).
[2] 徐泰玲.中國家族企業發展的文化淵源和時代背景[J].唯實, 2008(8).
[3] 唐軍.當代中國農村家族復興的背景[J].社會學研究,1996(2).
[4] 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家族企業研究課題組.中國家族企業發展報告2011[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 劉東奇.家族企業雜志——四兄弟的秘密和希望:隱忍創業[J]. 2018(4).
[6] 經濟參考報[Z].2006(8).
[7] 大眾證券報[Z].2017(10).
[8] 中國企業家雜志[Z].2007(9).
[9] 奚菁,羅潔婷,晉琳琳,等.家族企業身份對企業人才吸引力的影響——基于聯合分析實驗的研究[J].系統工程,2016(8).
[10] Chrisman,etal. Family Involvement, family influence, and family-centered non-economic goals in small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2,36(2).
[11] Klein S B, etal. The F-PEC scale of family influence: Construction, Validation, and further implication for theory[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29(3).
[12] 儲小平.家族企業研究: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話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0(5).
[13] 石本人,畢立華.家族涉入對企業多元化戰略的影響——基于中國家族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
[14] 宋婉心.裂變美邦[J].中國品牌,2018(4).
[15] 費孝通.東方之子——大家叢書(費孝通卷)[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
[16] 謝守祥,王雅芬.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相關問題理論綜述[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①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農民工創業扶持政策創新實證研究”(15bsh046)。
作者簡介:羅星容(1998-),女,重慶人,本科,主要從事工商管理類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