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加強縣級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政策,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探索以公共財政投資為主要渠道,綜合運用多種融資形式的財稅優惠政策,使各類社會資本和生產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合理流動,形成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由政府與市場共同提供的互動機制。目前一些縣雖然建了一批公共文化場館,但與先進城區相比較,仍有一定差距。公共文化事業發展還存在不平衡狀況,縣域內文化設施相對較少。在文化生態上,與一些發達市縣、城區相比,還缺乏專業性較強、文化積淀很深的小型博物館,特色鮮明的科技館,多功能的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因此,轄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深化,需要從管理上找原因,從改革中找出路。建議繼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力度,建成一批以標志性文化設施為龍頭,以綜合性、特色性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歷史文化遺存為支撐,以基層文化設施為節點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設施。
首先,要加快現代圖書館建設步伐。圖書館是城市的名片,是積累和傳播先進文化的基地,是人與知識、讀者與館員、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場所,是人類社會交流系統的一部分,是開放式、社會化、多功能、綜合性的學習中心、信息中心和文化中心,是面向全社會的一個服務系統,更是一個區域突出其經濟實力、文化底蘊的良好平臺。因此,縣級圖書館的建設應處處體現縣域獨有的特色,展現其良好的文化風貌及文化品位,成為一個集休閑、娛樂、文化、學習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中心。圖書館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更應該為區域發展做出貢獻,成為區縣發展規劃中的亮點之一。據2006年統計,我國擁有公共圖書館2778家,按13億人口平均計算,約50萬人才擁有一家公共圖書館。而英國公共圖書館的數量是5183家,每1萬人擁有一家公共圖書館;意大利每2.6萬人擁有一家圖書館;德國每6600人擁有一家圖書館。與國際較大的圖書館的標準相比,我國現實情況相差甚遠,縣區的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人口眾多的縣也只擁有一家公共圖書館,與行政區縣的全面發展極不匹配。
其次,要積極探索建立相關的資金保障機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離不開科學的資金保障機制,為此要充分認識當前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偉大意義,確保文化發展的資金足量到位。一是利用財政、稅收等手段,確保文化事業經費增長幅度不小于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文化事業經費的安排應向基層文化建設項目傾斜,保證有影響的重大群眾文化設施的經費投入。要根據縣區當地的文化設施規劃,建設功能完備的圖書館、電影院以及一批文化站,并確保財政資金的到位。二是通過獨資、參股、聯營、合作等方式,鼓勵、吸引社會企業、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參與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事業經營,特別是要推進民間資本投資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在遠期超過財政撥款。積極探索“民辦公助”的有效方式,對民辦非營利文化機構予以扶持,將民辦非營利文化機構從業人員納入業務評估體系,專業技術達到相應水準的從業人員可以參與相同或相近專業的職稱評定。同時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利用企業、民間團體、個人以及志愿者協會等自覺捐助的各種資金或資源,有效解決發展文化公益事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在投資方向和資助力度方面,充分利用社會廣泛的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社會評估資源,對資助項目進行科學合理的鑒定與決策。三是利用信貸等金融資源,支持金融產品創新,包括質押貸款等方式,以滿足文化設施建設中合理的資金需求。
最后,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堅持“保證數量、注重質量、加強培訓、適度引進”的人才政策,加緊建立一批熱心文化事業、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具有活力的文藝隊伍,提高專業干部隊伍的整體水平,以更好地指導全縣的文藝隊伍建設,培養文藝隊伍骨干。開辦各藝術門類的培訓班,提高文藝隊伍組織、策劃文化活動的能力。要積極培養文化站專職干部,加強業務學習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同時加大縣區內文化隊伍的經費投入,為其提供排練場地、設備等良好的客觀條件,以提高隊伍成員的積極性。不定期地聘請專業人員為各種隊伍進行培訓,提高其總體水平。舉辦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鼓勵各類文化隊伍的積極參與,促進各類文化隊伍的平衡發展。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