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平 何東球 陳干甲
摘 要:本文通過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模式的研究,對正向全國推廣實施的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建設與運行模式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運行模式 投資規模 功能定位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b)-170-02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已經進入新常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速成長,產業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等對技能人才的規模、結構、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高水平大國工匠隊伍,顯得尤為迫切。
建設公共實訓基地是深入推進技工教育供給側改革,整合技工教育資源,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培育技能人才,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目前,內陸省份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行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此背景下,研究解決各級各類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和運行管理機制等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1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公共實訓基地的典型模式
我國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始于200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6〕15號),首次提出了在有條件的城市建設公共實訓基地的要求。勞動保障部迅速將這一要求落實到勞動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要建設50個公共實訓基地的任務。并在東部沿海地區各大中城市開始了建設公共實訓基地的探索試點,逐步形成了上海、深圳、青島、無錫、天津等典型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模式。
1.1 上海模式(行業聚焦模式)
上海市公共實訓基地具有典型的行業聚焦特征。其行業聚焦一是體現在公共實訓基地的實訓工種上;二是體現在公共實訓基地的選址上,先后在不同的行政區域建成了與該區域行業對接的海事大學現代船舶修造技術公共實訓基地、通信與信息技術公共實訓基地、物業與智能化管理公共實訓基地、建筑技術公共實訓基地、現代造船設計制造技術公共實訓基地等八大實訓基地。
1.2 深圳—— 產訓對接模式
深圳市高訓基地構建了“以受訓者為主體,以崗位技能為核心,以任務(項目)為載體”的高技能人才產訓對接模式。其主要特征體現在訓練過程與勝任崗位的工作過程對接,通過具體的工作任務訓練來強化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最大限度的實現了訓練內容和工作內容的零距離對接。
1.3 青島—— 區域共享模式
青島市公共實訓基地具有區域共享特征。2006年,青島市教育局為了解決青島市各工科類職業學校實習實訓設備嚴重不足,且工科專業的實習實訓設備投資多、占地大,而職業教育經費有限的難題,提出了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集中資金建設青島市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的計劃并加以實施。
1.4 無錫—— 政府主導模式
無錫市公共實訓基地由無錫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建設,下設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無錫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管理服務中心,負責公共實訓基地的獨立運行管理。其運行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的持續投入,并逐步形成了培訓對象準入管理,培訓成本政企分擔,培訓成果政府購買、培訓場地無償開放,培訓項目有償開發的運行機制。
1.5 天津—— 政校企模式
天津市公共實訓基地基建部分由政府全資建設,實訓功能和內涵建設部分則與近百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院校、機構合作共建共享。在管理模式上,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將開展專業培訓、組建專業培訓團隊和開發專業培訓內容與教材等業務,服務外包給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專家團隊。在運行機制上,實行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根據各職業等級高低及其在勞動力市場需求程度,分別給予培訓成本的100%、80%、60%的培訓費補貼。
2 我國東部沿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模式分析
2.1 建設與管理運行模式
我國東部沿海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行管理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政府出資并依托技工院校現有資源(土地、師資和存量建筑物)共建共管,基地與技工院校一體運行,無償培訓為主,有償服務為輔的建設與運行管理模式,如青島、紹興、無錫等地。對公辦中高級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在校生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和下崗困難職工轉崗培訓實行免費開放,對民辦職業院校、民辦培訓機構、企業和社會閑散人員提供有償培訓。收支兩條線,支大于收的差額部分由財政資金補貼。
一種是由政府全額出資、單獨建設、獨立運行、公益性運作的“政府建政府管”的建設與運行管理模式,如深圳、上海、東莞等地。實訓基地從場地建設到實訓設備建設與維護,再到培訓項目的開發、培訓師資的聘請、管理人員的工資以及全部的運行管理費用等由政府全額支付。基地面向社會所有單位和個人免費開展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等各種實訓活動。為了分擔一部分訓練成本,對于由單位組織利用基地資源開展的培訓,需要求培訓單位自己提供師資和部分專用耗材。
2.2 功能定位
在功能上都以開展實訓為主,提供技能鑒定為輔,兼有產學研服務中心、成果展示中心、技能競賽集訓中心、師資培訓中心等多功能。實訓項目的設置都與當地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對接,服務對象主要是為全市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在校學生、企業在崗職工、農村轉移勞動力、下崗職工和社會閑散人員等提供技能訓練和鑒定服務。
2.3 隸屬關系
沿海各城市公共實訓基地基本隸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管理,青島市公共實訓基地是唯一的例外,隸屬于市教育局,由勞動部門和教育部門共同管理。
2.4 資金保障
基建建設資金都依托由財政全額支持,資金來源主要有:失業保險基金、勞動就業和培訓資金、教育費附加以及財政專項資金、高技能人才專項工作經費、公共實訓基地專項建設經費等。
2.5 主要問題
一是投資規模超大。投資規模達到10億元的有無錫、上海楊浦等公共實訓基地,山東濰坊總投資更是達到20億元以上。二是造血功能不強,給地方政府造成沉重財務負擔。因沿海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基本都是由地方財政全資建設,政府投入資金量大,部分基地的運營以提供無償服務為主,則后續運營每年還需大量的財政投入,地方政府難以承擔。三是基地使用效率較低。因基地建設盲目追求高、大、上,與實際需求脫節,導致基地使用效率較低,尤其是政府主導型,因為沒有固定的實訓對象,設備利用率更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3 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模式的幾點建議
內地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行管理模式應為:政府主導、人社歸口、區域共享、對接產業、校企共建、政府購買培訓成果與有償服務相結合。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3.1 建設原則
(1)堅持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區域就業為導向的原則。(2)堅持政府主導、行業、企業、學校多方共建共享的原則。(3)堅持整合資源、統籌建設、定位明確、錯位發展的建設原則。(4)堅持仿真性實訓與生產性實訓相結合,實訓過程與工作過程相對接的建設原則。
3.2 管理機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作為技能人才和人力資源主管部門,應牽頭教育部門、發改委、財政局、規劃局、國資委等部門組建當地公共實訓基地統籌規劃與建設、運行管理機構,主導當地公共實訓基地項目的規劃、布局、選址、建設和運行管理。
也可借鑒東部沿海地區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經驗,成立由市(縣)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市(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市(縣)教育部門、市(縣)財政部門、市(縣)發改委、市(縣)規劃部門、經過篩選有一定基礎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所依托的企業或技工院校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公共實訓基地領導小組”。確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布局和運行管理機制等重大事項,下設若干個職能小組負責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規劃的實施。
3.3 建設思路
各級各類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都應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明確重點、有序推進,切忌盲目。應深入調研各市(縣)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支柱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人才類型,了解各市縣職業培訓資源及分布情況,合理規劃各級各類公共實訓基地布局,明確公共實訓基地的功能定位、服務方向和實訓工種,形成類型梯次比例適當、專業結構均衡合理、差異化、特色化、集約化、系統化、錯位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實訓基地布局與運行管理模式,打造“1+n”型的區域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群,即“1”個依托當地優質技師學院以仿真實訓為主的公共基礎性實訓基地,“n”個依托當地優質、支柱產業、新興產業龍頭企業以生產性實訓為主的公共專業性實訓基地,按照“實訓場所車間化,實訓教師技師化,實訓作品產品化,實訓學員學徒化”的思路,建成具教學、生產、培訓、社會服務和技術研發等功能于一體的車間型生產性實訓中心。
3.4 功能定位
公共實訓基地的定位應立足于本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要。以衡陽市為例,衡陽通過實施“3311”工程計劃,加速打造千億產業集群,助推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技能人才需求強勁,技能人才短缺已直接影響了衡陽的經濟崛起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衡陽市級公共實訓基地的定位還應考慮主要面向現有48所各級各類職業院校的在校學生,同時兼顧相關企業員工、社會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技能鑒定以及大學生創業培訓服務,將市縣級公共實訓基地打造成以中、高級技能實訓為主,兼顧高、精、尖實訓和大學生創業實訓的基地群。
主要功能:技能訓練、技能鑒定、技能競賽與集訓、專業師資培訓、創新創業培訓、教科研成果和培訓成果展示等。
3.5 投資規模
投資規模應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本地職業院校在校生規模以及職業培訓需求為依據確定。在實訓項目的選取上應立足于本地區支柱產業,堅持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區域就業為導向的原則。
3.6 運行機制
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建設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只考慮在建設期內由中央預算內投資多少錢以及地方政府配套多少錢。作為“公共”服務項目,基地運行費用可以考慮“五五分擔”制,即由當地政府補貼50%,由受訓對象承擔50%,政府補貼部分應統一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運營模式一是可以探索將公共實訓基地作為PPP項目,采取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運營。二是可以嘗試進行完全的市場化運作,開展有償服務,這是一種更高效的建設與管理運營模式,可以在某些條件成熟的地區先行嘗試。三是可以考慮將公共實訓基地的項目功能放到有條件的企業里面去,利用企業的設備和師資做培訓,政府給予相應獎補或購買服務。
同時應加強對基地運營的管理與考核:一應建立基地管理與考核的機制。二應委托第三方進行考核。三應將考核結果與基地運行的獎補經費掛鉤。基地運行經費應分為基本運行費和績效獎勵經費。基本運行費用有基地通過提供有償服務自行解決,績效獎勵經費由政府支助并與基地每年所提供的實訓服務數量和考核結果掛鉤。四應對考核結果定期公布,并定期授牌、掛牌。對于不合格的基地,應責令定期整改,否則應予摘牌。
參考文獻
[1] 張海蘭.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實訓基地——對國內五種典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比較研究[J].職教論壇,2009(36).
[2] 李長虹,陳玉杰.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7(3).
[3] 張小川.在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百度文庫,2009-06-06.
①基金項目:2018年省技工教育教研課題《湖南省公共實訓基地統籌規劃與運行管理模式的研究》(KT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