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心火》原名Firelight 是由法國影星蘇菲·瑪索、斯蒂芬·迪蘭于1997主演的一部愛情電影。這部影片雖說放映時間已久,并且對于現代人來說這種題材的電影沒有過多新穎之處,不過是男女主人公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歷經各種磨難最終獲得想要的愛情。然而該影片以19世紀30年代父權及男權統治的社會為背景,卻打破了許多在那個年代的桎梏,體現了那個時代女性意識的膨脹、對思想自由的渴望和性別公平對待的期許。這些無不是女性主義的體現和表達。因此本文將從女性主義視角去剖析該影片,以讓讀者有更多視角去體會和品位該作品。
《心火》講述的是蘇菲·瑪索飾演角色瑞士籍家庭教師伊麗莎白為父還債將自己身體賣給由斯蒂芬·迪蘭所扮演角色英國貴族查理斯3天,為其生育孩子。查理斯為了不讓這件事情為人所知,便在鄉租下旅館不透露任何信息以免破壞家族名聲。在第一天晚上伊麗莎白面對一位陌生男人但又無可奈何而留下眼淚,在第二天及第三天男女主人公有所交流,并且查理斯帶著伊麗莎白去海邊散心,讓伊麗莎白對著大海大聲呼喊以便釋放自己心中的怒火和無奈,雖然伊麗莎白無法釋放自己內心的聲音,但還是感受到了查理斯的體貼和關懷。在第三天晚上男主人公所做的一切打動了女主人公失落無助的心,因此在當天晚上兩人全身心投入并隨即順利懷上孩子。然而即使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有所依戀還是眼睜睜地看著查理斯離開。孩子路易莎出生后便強行被抱走,而伊麗莎白連正面看一眼孩子的機會都沒有就必須面對與自己骨肉分離永遠不見。幸運的是故事并沒有這樣結束。伊麗莎白對孩子的思戀和對愛情的渴望日益增長,每年孩子生日她都會在畫冊上畫出對孩子的思念和祝福。對孩子的思念和對愛情的渴望讓伊麗莎白不再接受自己的命運而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終于7年之后伊麗莎白以家庭教師的身份進入查理斯家中教育自己的女兒。當查理斯看到伊麗莎白時,他非常緊張因為他害怕事情敗露影響家族名望便急切地趕伊麗莎白離開。但是由于伊麗莎白的堅持、查理斯妻子的姐姐和法律的保障讓伊麗莎白至少在查理斯宅子中住一個月。最終在伊麗莎白的不懈努力下她成功地讓驕縱的女兒接受了她,同時查理斯被伊麗莎白而感動再也按捺不住多年來自己對伊麗莎白的愛,在寒冷的夜晚打開窗戶送走自己多年因車禍而變為植物人的妻子,既解脫了妻子保留了妻子最后一點尊嚴,又讓他有機會去追求自己所愛。而路易莎看到媽媽當年的畫冊明白了媽媽對自己的愛。最終伊麗莎白收獲了愛情和親情,一家三口駕著馬車追尋幸福人生。
2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
在傳統的西方價值觀與世界觀里,男人永遠是凌駕于女人之上,女人永遠是男人的附屬品,正如《圣經》所說女人是用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英語單詞歷史“history”是“his story” 即“他的故事”和人類“mankind” 是 “man kind” 即“男人的種類”,僅僅兩個詞匯就可透視出男權中心根深蒂固于人類發展的歷程中。對于女性地位的抗爭具史書記載最早出現在雅典文學當中,并且世界各處都有跡可循(朱剛:2015)。20世紀60年代政治運動的左傾學術思潮促進了女性主義文評的產生,在學術界一度把“feminism”譯為女權主義,泛指一切爭取和維護女性權益的活動(朱剛:2015),如教育權、婚姻中的話語權、選舉權以及平等的工作權利等。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世界大戰、女性解放運動等使得女性地位和所獲得的權利越來越多,在歷史長河中扮演了越來越多角色,女性運動也轟轟烈烈展開。
女權主義為女性主義文評的產生做出了鋪墊,而其中展現女性主義一大工具便是文學作品,世界各地作家們分別用自己的作品展示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對女性權利平等的掙扎于渴望—其中有被譽作西方當代女性主義“母親” 英國作家沃爾夫的作品、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作品、美國作家狄金森的作品等等。文學理論界女性主義批評理論被分為兩部分:英美理論和法國理論。美國批評家萊奇把美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批評階段,揭露男性作品中隱含的歧視扭曲女性的意識形態程式;2、發掘階段,重新梳理評價文學史,思想史,發現歷史上遭到埋沒的女作家女思想家;3、話語分析,把女性主義批評時間上升到理論話語,為女性主義塑造理論身份(Leitch:1988)。法國女性主義品評注重的不是社會上的女人,而是這個女人在“寫作效果”里的反映,即寫作中反映出的女性觀(羅經國:2015)。學者們通過創作和詮釋各種作品去揭露女性在男權社會下受到的欺壓、冷落、忽視、不平等對待,呼吁女性平等,男女共同存在的二元獨立性。
3 文本分析
3.1、男權獨占鰲頭女子逆來順受
電影一開始就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一間昏暗的屋子里主人公伊麗莎白站在屋子中央神情有些緊張,緊接著一位老婦人讓其坐下介紹自己的背景:來自瑞士,家境貧寒,當家庭教師,教鋼琴和繪畫。接著老婦人命令伊麗莎白起身轉過身子目的是為了看清她的身材以便知道伊麗莎白是否具備生育健康寶寶的能力。站在屏風后的男主人公查理斯也在端詳這位女士是否為自己生育孩子的能力。伊麗莎白被選中了和查理斯共度三晚為其生育孩子以換取500英磅為父還債免除牢獄之災。伊麗莎白雖說是一位家庭女教師然而為救父親別無他法只有出賣自己身體做一位代孕者。第一天晚上她無奈留下眼淚,然而三天相處之后在第三天晚上伊麗莎白對這位陌生男人的溫柔善解人意有所動容,并全身心投入其中。然而三天之后伊麗莎白依然無法顯露那一絲愛意眼睜睜看著這位男人離開。懷胎9月生產之后伊麗莎白連看一眼自己孩子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殘忍地與其分開。這一幅幅畫面既揭示了當時盛行的男權主義對女性的壓迫、揭露了女性地位的卑微低下和女人在男權社會生活中的諸多無奈。即使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教師也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自己不過是買賣交易的商品而已。
3.2、沖破男權屏障,追尋內心心聲。
雖說交易已結束,伊麗莎白內心深處對真愛的渴望、對女兒的思念無法泯滅。伊麗莎白是一位家庭教師,證明她接受過教育。接受過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女子,其女性覺悟空前提高,進入社會后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女性主義的實踐者(朱剛:350);伊麗莎白便是其中之一。七年過去了,伊麗莎白堅持內心的聲音,不甘于茍且于男權社會所設置的生活圈里。不甘于做男權社會下男人的工具和附屬品。終于她以一名家庭教師的身份進入查理斯家中。然而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象那么簡單。查理斯看到伊麗莎白憤怒她打破協議而趕走她。路易莎是查理斯唯一的女兒,對其百般寵愛變得倔強頑劣,在這之前便氣走了數位家庭教師。眼前她所在乎兩個人都對她百般排斥,未來的路曲折艱難。但伊麗莎白不再逆來順受,而是通過法律保護自己在查理斯家至少呆一個月。而正是這一個月讓伊麗莎白喚回愛人找回女兒。當時的社會已經開始對女性有些許保護政策,這也是女性主義在爭取權利上的一次成功。若不是法律上有對女性這一點微小的保護措施,伊麗莎白則不可能尋回自己想要的幸福。頑劣的路易莎為了氣走伊麗莎白絕食甚至說要用刀子殺死她。伊麗莎白沒有屈服,而是同路易莎一起絕食。在一次課上路易莎不愿意聽從伊麗莎白并對她說:“我不必聽從你,你只是個仆人。”伊麗莎白回答到:“講夠了?靜下來吧。不管你想不想,你也得服從我,因為我雖然窮,我的權利比你大,你不可以對我出言不遜,也不可以提高嗓子跟我講話。”然而路易莎卻變本加厲對她說:“你這個窮光蛋!你這個仆人!我不用聽你的!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伊麗莎白一氣之下將顏料潑到路易莎臉上,同時將另一瓶潑到自己臉上。對將路易莎扯到面前說:“我是犯人,不是仆人!你長大后也一樣是,你成年后,你會失去自由,因為你是女人。你出嫁后,你擁有的一切都是你丈夫的財產,如果你不嫁,只可以做一種行業,這行業令你一生寂寞一生受辱。社會會剝奪你的自由,擔有一樣是他們奈何不了你的,他們不能桎梏你的思想。所以我要你學會讀書,我要你活得不必受制于人。” 這番話語不僅是教育路易莎也是伊麗莎白內心的吶喊,肺腑之言。是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是伊麗莎白自我意識的體現。女性不愿再成為男權社會下男人的工具和附屬品。她要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擁有自由的思想,才有堅強的內心,才能做到不依附他人,自己能令自己快樂,并將這些快樂和希望傳遞給他人。劉昉昉(2014)她有思想有靈魂,即使仍在男權社會下她也會抓住每一絲機會去追求自我實現自我。正是因為這種信念她克服了男權社會對女人的定義大膽追求自己幸福找回思念多年的女兒。
3.3.功夫不負有心人,幸福終降臨
伊麗莎白對路易莎的諄諄教誨讓路易莎慢慢接受她并且愿意和伊麗莎白交流。伊麗莎白通過制作圖片讓路易莎學習詞匯,路易莎一直認為她學不會。在一次課中路易莎仍然無精打采地讀著伊麗莎白展示的圖片。在這過程當中,伊麗莎白故意展示了單詞而非圖片,路易莎順口讀了出來。對于這個時刻路易莎驚詫自己什么時候學會認識單詞,同時越來越佩服眼前這位老師。漸漸地路易莎接受了她的老師并且更加認真投入學習,讓自己心靈與伊麗莎白靠近。這是伊麗莎白追求自己幸福的一次成功,讓她更有信心找回自己想要的幸福。有一次查理斯曾問伊麗莎白:“你知道火光的故事嗎?”伊麗莎白回答到:“火光仿如魔術,能令時間停頓,火光熄滅后做什么都可以了。在熊熊火光里,你做什么都可以,說什么都可以,不必墨守成規,當燈亮再次起來時,時間又開始了。但是你所做所講的都記不起來了,不只記不起來,簡直沒有發生過。”這說明伊麗莎白追求所愛的勇氣和對于男權主義對于女性限制的不滿。敢于表達內心的渴望和追求,這便是女性應有的魄力和勇氣。查理斯對于伊麗莎白的努力看在眼里,心生佩服。對這個具有不凡風采的女人打動。于是他決定結束他多年來形同虛設的婚姻,不再做世人眼里的“好丈夫”。伊麗莎白的堅持和執著打敗了他的憂郁、冷談和懦弱。終于在一個寒冷的夜晚,熄了爐火,打開窗戶送走了多年植物人的妻子。不僅為妻子保留最后一絲尊嚴,也解放了自己去追求和呵護內心的真愛。伊麗莎白知道查理斯對車禍成為植物人的妻子的不離不棄后深深地感動。倆人按捺不住內心對對方的愛,終于走在一起。路易莎在伊麗莎白房間看到了母親多年來保存的畫冊明白了母親的苦楚和母親對她的愛,也原諒接受了母親。電影的最后是一家三口駕著馬車駛向幸福彼岸。
4 結語
該影片將女性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女主角不甘在男權社會的夾縫中生存,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實現自我。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的人生經歷展示了女性在男權社會下受到的壓迫,更重要的是影片通過伊麗莎白的成長歷程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同樣值得尊重,同樣需要保護同樣具有追求幸福和自我的權利。呼吁提高女性地位、男女平等、解除女性在男權社會下天性的壓抑和和扭曲。為當時社會女性提供一劑尋求幸福的精神良藥。
參考文獻
[1] 胡達豐.信念的火種 不滅的燈---評影片《心火》[J].寫作.2008(13):
[2] 劉昉昉.《心火》中的生態女性主義[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51-53
[3] 呂艷梅.《心火》:《簡·愛》女性意識的繼承和擴展[J].電影文學.2010(5):84-85.
[4] 夏曼丹.從女性主義倫理視角解讀影片《心火》[J].影視美學.2016(7)104-106.
[5] 周亞萍.唯美的意境,動人的真情---重溫影片《心火》中的情與景[J].影視評論.2012(18)62-63.
[6]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羅秋梅(1988- ),女,漢族,在校學生:貴州省遵義市人,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6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