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劉宇航 楊倩童 徐冰潔 郭俊良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上產生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經濟新業態,社會就業崗位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趨勢對于殘疾人這一弱勢群體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搭乘“互聯網+”廣闊就業前景的便車,調整與殘疾人就業息息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是當前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視力殘疾;技能培訓
【中圖分類號】D669.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3-0318-02
筆者在百度指數數據選樣調查中,隨機抽取了1個月的數據。自2017年12月26日至2018年1月24日,百度指數有關關鍵詞“殘疾人就業”的搜索趨勢圖顯示:該月份查詢指數波動較大,最高日搜索量達720條,最低日搜索量僅有162條,相差數據較大,圖表數據起伏大,整體呈波浪形態分布。近30天內,搜索均量為308條,整體同比上升64%,移動網比上升117%,搜索量同比呈上升趨勢,整體搜索趨勢及各客戶端搜索趨勢基本表明,“殘疾人就業”受關注程度呈上升趨勢。而在這一期間,根據需求圖譜顯示,搜索指數上升最快的相關詞為“殘疾人就業招聘網”“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殘疾人找工作”等,這就說明了殘疾人就業的問題有很多人在關注,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數據也表明了殘疾人就業問題的基本價值和重要程度。需求圖譜中,搜索內容隨著時間的推進與“就業”“保障”的聯系也越發緊密,搜索量持續升高,說明這些內容正是值得關注的重點,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價值。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增加殘疾人可就業提供更多工種和渠道,同時,國務院《殘疾人就業條例》和各地方政府對殘疾人自主創業的相關支持政策,加上殘疾人為改變自身生活狀況而自主接受再教育的程度提高,該群體的就業率逐步得到了提高。但從整體來看,弱勢群體在社會環境中受到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且其就業環境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等待進一步改善。
1 存在的問題
1.1 政府對殘疾人職業教育引導力度不夠
根據調查顯示,我國殘疾人的入學率普遍偏低,甚至連義務教育都還沒有普及。教育基礎本身就嚴重缺乏,所以政府就更應該做好殘疾人受教育的動員工作,從而為殘疾人的創業就業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礎。
1.2 殘疾人的職業教育機構辦學形式單一
我國目前的殘疾人職業教育主要以學校自辦辦學為主,大多數殘疾人都是在省、市、縣各級殘聯或民政部開辦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學校和機構接受職業教育。我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的辦學形式單一,除了學校自辦以外,市場上的辦學的模式很少。而且辦學模式單一、規模較小,這些都不利于辦學機構之間互相進行良性競爭,不利于提高機構自身的實力,因而發展都不夠充分,造成惡性循環,使殘疾人無法得到高質量的教育。
1.3 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欠缺
據了解,我國殘疾人人數眾多,但教學人員卻嚴重不足,從師資質量上來看也存在許多問題。負責教育的人員往往有不少兼職的,在殘疾人教育方面的專業性有所欠缺,對這份教育的熱情也有所欠缺,并且崗位調動可能會比較頻繁,從而對殘疾人教育產生了許多不便的地方。
1.4 殘疾人的職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我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幾乎使用統一的教學方法,但殘疾人的自身情況卻千差萬別,而且我國殘疾人職業技能教育不會因為殘疾人的具體狀況或者興趣愛好、發展方向等來調整課程設置,并且課程設置還比較單一,有很多人甚至會覺得“沒有用處”或者“不感興趣”而放棄接受殘疾人職業教育,這也是我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
2 原因
2.1 培訓發展水平低,導致無法滿足殘疾人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擴大,我國逐步建立起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基地,隨著培訓的力度加大,殘疾人的就業人數也有所上升。但是根據數據顯示,現存的待業殘疾人數量與殘疾人技能培訓的力度仍不匹配,我國殘疾人就業數量依舊不樂觀,接受職業培訓的殘疾人數量也是如此,所以才會導致殘疾人職業培訓的整體發展速度落后于殘疾人對職業培訓需求的發展速度,宏觀上來看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事業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是因為培訓機構整體發展水平較低。
2.2 殘疾人自身條件限制
通過調查發現,有些殘疾人由于自身素質差,與培訓班的整體教學水平不匹配,無法接受教學進度,因此不得不退學;還有部分殘疾人家庭,由于家庭貧困,無法支付培訓學費,因此也只能望而卻步。培訓教育是雙向的,殘疾人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導致殘疾人技能培訓事業無法正常進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這些和政府的福利支持等因素是相關聯的,當政府、社會福利支持無法跟上時,部分殘疾人就會失去職業技能培訓的福利;另一方面,殘疾人培訓機構沒有考慮到部分殘疾人的素質水平的特殊性,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也會導致培訓無法正常進行,最終會影響到殘疾人的就業。
2.3 培訓內容的盲目性和不實用性
目前,有很多培訓機構存在著培訓內容單一、固化的現象。這是因為很多培訓機構缺乏足夠的市場調研,培訓內容并沒有與現實的就業情況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對應,也沒有考慮到殘疾人個人的專長所在,盲目、籠統地進行培訓,所以導致培訓效果不佳,使培訓內容單一無用。就目前社會上的熱門行業來看,殘疾人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實用的技能培訓,例如與互聯網、手工制作等行業有關的技能培訓,這些行業更貼合現階段的行業需求,但是很多培訓機構沒有考慮到這些情況,培訓內容仍舊偏向于傳統行業,從而使很多殘疾人在結束培訓之后,仍然只能做一些相對低端的工作,無法滿足生活需求。
2.4 培訓師資的專業性
鑒于殘疾人的特殊性,培訓教師不僅要擁有專業的教育水平,并且也要了解與特殊教育相關的知識。有關學者在對全國11所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第一學歷所學專業的調查中發現,多數教師所學專業與學校所設置的技能課程相匹配,而具有特殊教育專業知識的教師比例不足3%。教育的重頭戲在教師身上,由于很多教師不具備專業素質,或者缺失了特殊教育應該具備的技能,因此對很多殘疾人的培訓是不足的。殘疾人即使來到培訓機構,仍然不能夠學習到足夠的技能去應付就業所需,因此師資的缺乏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2.5 其他
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不適應性還存在其他方面。例如,由于提供的經費不足,使很多地方存在應付了事、隨意培訓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教師求數量而不重質量,甚至出現了培訓證書泛濫的情況;此外,培訓證書在市場上的認可度還不夠高,培訓證書的價值得不到廣泛認可,有些機構在殘疾人考試時,甚至將答案事先告之,學員存在渾水摸魚的可能,從而造成培訓證書價值不真實。這種做法不僅打擊殘疾人的積極性,也使殘疾人得不到真正優質的教育。
3 建議政策
(1)從宏觀層面上看,借助“互聯網+”的大數據模式全面提升殘疾人的理論素養和技能素養,建立并不斷完善殘疾人就業培訓管理平臺,實現互聯網智能化管理模式。大數據模式中的智能化平臺是“互聯網+”中最鮮明的特點,該特點的熟練應用將為殘疾人就業培訓管理帶來極大便利。利用“互聯網+”的技術發展打造殘疾人各行業對口的技術培訓云平臺,提高就業培訓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實際效率。同時依托云平臺對殘疾人實名制、教育水平、生活自理程度、就業程度、社會融入度以及社會認同度等相關數據的梳理統計,建立完整的數據庫基礎,完善個性化的動態跟蹤系統,及時掌握殘疾人社會各方面情況反饋,對就業培訓課程作出相應調整,促進平臺與殘疾人的智能化溝通效率。
(2)從微觀層面上看,應著重殘疾人就業培訓的內容安排等各方面合理性與培訓計劃的個性對口化。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以創業就業為導向提高殘疾人的具體操作技能、職業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能力,同時應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經濟發展前景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契合互聯網的行業變革所帶來的職業特點,調整制定符合殘疾人身心特點、強度等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相比傳統行業,“互聯網+”行業對殘疾人的包容度更高,對殘疾人歧視或者排斥的現象較少。同時殘疾人對“互聯網+”相關新興技術和行業例如電商客服等工作有很大的熱情和勝任度。因此,只有遵從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和市場職業需求,充分尊重殘疾人職業意愿,制定符合雙方需求的職業培訓計劃,從實際出發,才能增強職業培訓的高效性和實用性。
(3)從培訓工具上看,應積極開發遠程網絡培訓等新型培訓手段,利用科技多元化趨勢穩步提升殘疾人就業率。目前,殘疾人就業技能培訓比例仍然很低,因此大力推廣并普及遠程網絡培訓應成為殘疾人就業培訓計劃中的重中之重。彌補殘疾人在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過程中的生理缺陷這一最大障礙,無疑將大幅度提升技術知識理解度和接受度。同時,對理論性較強的培訓項目來說,網絡遠程授課將同時提高課程的更新程度、授課的靈活性及授課時間的連續穩定性,循序漸進提升殘疾人的職業素養、法律法規知識和綜合素質與實踐技能的高度融合,探索發展輔助性就業和靈活就業培訓,讓殘疾人充分發揮自身的人力資本優勢,使殘疾人在就業創業中可以根據所接受到的技能揚長避短,在勞動力市場中找到適合自身的定位。
(4)從政府政策上來看,應在“互聯網+”模式下為殘疾人就業及職業培訓創造公平的就業創業機會和環境?!盎ヂ摼W+”時代下的就業是知識經濟以人力資本為依托的新型靈活就業,殘疾人將在這種新型靈活就業模式下掌握很大程度的勞動自主性。而“互聯網+”給殘疾人靈活就業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創造了非常寬廣的就業空間,因此在利用科技發展的同時應注重政府在公平就業環境中的政策作用。殘疾人在互聯網時代中的知識經濟背景往往處于弱勢,智力、技能、創新水平及社會適應能力都是束縛殘疾人發揮工作能力的因素,但同時互聯網在一定程度消解了殘疾人身體條件造成的限制。通過結合互聯網發展基礎上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勞動力的軟性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創造公平公正的相關政策并及時落實就顯得極為重要。
(5)從“互聯網+”形勢來看,應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的普及為殘疾人就業創業營造更加便捷全面的培訓環境,推進并完善全國殘疾人就業技能培訓網絡服務平臺,及時推送并更新殘疾人就業創業相關政策信息、殘疾人就業崗位招聘及培訓課程、殘疾人創業企業產品展示經驗分享等信息服務項目。
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衍生新型行業(例如電子商務)的特點,積極引導殘疾人利用互聯網從事開店經商、自主創業等工作時間彈性化、工作內容范圍及能力要求限制小的職業,培訓殘疾人通過互聯網展示產品科學根據自身條件進行工作安排,使殘疾人工作時間彈性化、工作內容簡易便捷化。面對殘疾人互聯網創業經營運轉資金不足、運限制等困難,政府應及時提供相關政策輔助,提升殘疾人就業率和社會融入度。
參 考 文 獻
[1]梅剛,趙康,宛麗.我國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現狀、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4,14(1):5-8.
[2]秦梓萌.基于共享發展理念和互聯網思維的殘疾人就業創業政策初探[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2):12-13.
[3]韓巍.“互聯網+”背景下殘疾人靈活就業的機遇與挑戰[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6-05-14(3).
[4]郝濤,徐宏.“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老年殘疾人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6(4):158-165.
[5]應武伶.“互聯網+”視域下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的新考量——以浙江省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33):150-151,173.
[6]楊柳,崔銘香.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問題與策劃[J].中國成人教育,2016(2).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