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芬, 范永慧, 朱紅濤, 劉位芬, 陳海佺, 李玲利, 李繼婭, 楊 文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家蠶品種是決定蠶繭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我國在北宋時期就已有家蠶品種選育的方法記載[1]。中國自1925年首次引進日本雜交種諸桂×赤熟開始[2],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家蠶品種主要依賴進口日本品種,直到1980年后,中國育種專家育出了以菁松×皓月、871×872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家蠶品種,徹底改變了依靠國外引種的落后局面[3]。目前,菁松、皓月仍為云南省當前的主推品種,對提高云南省的原料繭質量,增加蠶農收入、出口創匯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4]。菁松、皓月在云南省推廣應用數十年后,隨著繁育代數的增加,受人為選擇和自然因素影響,在體質、繁育能力、繭絲質等方面表現出健康性下降、單蛾良卵粒數少、克蟻制種量低、繭絲纖度粗等明顯的衰退現象[5]。
筆者于2010—2013年利用異地保存的品種性狀差異,通過循環雜交的異地復壯法,系統地對菁松、皓月進行了復壯,復壯系的性狀得到明顯改善,在原種健康性、繭層率、單蛾良卵粒數及克蟻制種量等方面都優于生產系,并達到顯著差異(P<0.05)水平,提高了原種生產單位的經濟效益[6]。為系統、全面了解菁松、皓月雜交種的生產系與復壯系在發育經過、健康性、繭質、繭絲方面的差異,為各蠶區、繅絲廠提供參考依據,于2016年春、秋季在實驗室進行了菁松、皓月雜交種的生產系與復壯系比較試驗。
試驗時間為2016年春季和秋季,地點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家蠶原種繁育中心的四號蠶室。
家蠶春用品種菁松、皓月正反交的生產系一代雜交種和菁松、皓月正反交的復壯系一代雜交種均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適時繁育生產。
于2016年4月28日和8月4日收蟻飼養,菁松、皓月正反交的生產系和菁松、皓月正反交的復壯系各收蟻3區(即3個重復),每區0.3 g,采用隨機排列,在同一間蠶室飼養。按照春用家蠶品種的特性設置飼養溫濕度,調節微氣象環境,每日早晚、上下、左右調箔,使之保持相同積溫。在蠶發育到4齡餉食1 d后數蠶分區,每區400頭。采用塑料折蔟上蔟、覆蓋覆蔟網,并加強通風換氣,終熟后7 d采繭,調查健康性、繭質等數據。隨后將蠶繭烘干,送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質檢中心進行絲質檢驗。
主要調查5齡經過、全齡經過2項反映發育經過的指標,幼蟲發病率、蔟中發病率、結繭率、蟲蛹統一生命率4項反映健康性的指標,全繭量、繭層量、繭層率、上車繭率4項反映繭質的指標,繭絲長、解舒率、解舒絲長、繭絲纖度、光折、干毛繭出絲率、潔凈、清潔 8項反映繭絲成績的指標。
采用Excel 2013和SPSS 10.0等數據處理軟件,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菁松、皓月正反交雜交種,生產系和復壯系春季和秋季的5齡經過、全齡經過基本相同。春季5齡經過為8 d 8 h,全齡經過25 d 8 h,秋季5齡經過為8 d 15 h,全齡經過25 d 20 h。
通過對菁松、皓月生產系與復壯系的雜交種飼養成績調查,由表1可知,春季生產系與復壯系雜交種在健康性方面差異較小,秋季復壯系雜交種的幼蟲發病率、蟲蛹統一生命率比生產系雜交種的高0.19%、0.37%,而蔟中發病率、結繭率則比生產系雜交種的低0.41%、0.16%。春秋兩季平均復壯系幼蟲發病率、蟲蛹統一生命率比生產系高0.15、0.18百分點;蔟中發病率、結繭率比生產系低0.16、1.06百分點。
經方差分析,由表2可知,菁松、皓月雜交種的正反交生產系和復壯系在同一氣候條件下,在健康性方面無顯著差異。不同季節飼養,蟲蛹統一生命率和蔟中發病率均存在明顯差異, 幼蟲發病率和結繭率無顯著差異。說明本試驗中氣候因素對品種菁松、皓月(正反交)生產系和復壯系的蟲蛹統一生命率和蔟中發病率影響較大,在秋季氣候條件下,更有利于發揮復壯系雜交種的強健性優勢。

表1 生產系與復壯系健康性成績

表2 生產系與復壯系健康性的方差分析
由表3可知,全繭量春季復壯系雜交種比生產系的提高3.60%,秋季復壯系與生產系相差不大,兩季平均復壯系雜交種比生產系的高2.10%。上車繭率春季復壯系比生產系高1.37%,秋季復壯系比生產系高3.26%,兩季平均復壯系比生產系高2.32%。繭層量和繭層率春季和秋季差異不大。秋季復壯系和生產系在全繭量、繭層量、繭層率、上車繭率方面都比春季低。
經方差分析,由表4可知,菁松、皓月雜交種的正反交生產系和復壯系在全繭量、繭層率、上車繭率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
由表5可知,繭絲長春季復壯系比生產系長113.17 m,長9.9%;秋季復壯系比生產系長67.2 m,長6.2%;兩季平均復壯系比生產系長90.18 m,長8.1%。解舒率復壯系與生產系相差不大,兩季平均復壯系比生產系低0.19百分點。解舒絲長春季復壯系比生產系長87.2 m,長9.3%,秋季復壯系比生產系長48.9 m,長6.2%,兩季平均復壯系比生產系長 68.1 m,長7.9%。繭絲纖度春季復壯系比生產系細0.166D,秋季復壯系比生產系細0.152D,兩季平均復壯系比生產系細 0.159D。光折春季復壯系比生產系少8 kg,秋季復壯系比生產系多2 kg,兩季平均復壯系比生產系少5 kg,少2.1%。干毛繭出絲率兩季平均復壯系比生產系高1.43百分點。潔凈和清潔復壯系比生產系春季增加2.70%和0.71%,秋季相差不大,兩季平均復壯系比生產系增加1.60%和0.30%。由此表明,復壯系的繭絲成績較生產系好,可為繅絲廠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表3 生產系與復壯系繭質成績

表4 生產系與復壯系繭質方差分析

表5 生產系與復壯系繭絲成績
經方差分析,由表6可知,菁松、皓月雜交種的正反交生產系和復壯系春季和秋季在繭絲長、解舒率、解舒絲長、繭絲纖度、光折、干毛繭出絲率、潔凈和清潔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
菁松、皓月通過循環雜交、自交充血后的異地復壯,雜交種的生產系和復壯系春季和秋季的發育經過基本相同。
菁松、皓月雜交種復壯系在健康性上優于生產系,蟲蛹統一生命率比生產系高0.18百分點,蔟中發病率比生產系低0.16百分點。復壯系幼蟲發病率在0.22%以下,結繭率超過95%,飼養復壯系能提高蠶農張種產量。
菁松、皓月雜交種復壯系在繭質、繭絲成績上,優勢明顯增強,全繭量、上車繭率都比生產系高。繭絲長、解舒絲長比生產系提高了8.1%、7.9%,繭絲纖度比生產系細0.159D,光折比生產系少5 kg,少2.1%,干毛繭出絲率比生產系高1.43百分點。飼養菁松、皓月雜交種復壯系有利于充分發揮該品種高產優質的性狀優勢,為繅絲廠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可帶動云南蠶桑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表6 生產系與復壯系繭絲方差分析
菁松、皓月蠶品種在生產上長期應用后,形成了適應各地區生態條件的性狀特點。做好種性保持和提純、復壯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有目的地引進其他省區的原種,取長補短,在品種系統改良及種性保持方面加以借鑒或利用[7],有助于該品種能繼續在云南蠶區發揮更大作用。
致謝: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的廖鵬飛、冉瑞發等老師在本論文的寫作過程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