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江泳 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賈軍 三江學院體育部
振興教育,教師為先。教師隊伍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核,對于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化和變革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為此,要扎實推進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推行“珠峰”計劃和“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結合協同創新的理念,開展卓越教師的人才培養實踐,從而提升教師培養質量。
卓越意指超出一般、杰出、完美的涵義,卓越教師是指能夠卓越、創新地進行專業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體現出極其鮮明的學科特質和素養,在道德素養、價值取向、能力結構等方面都表現出卓越性的特征,其具體的表現和內涵包括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強勁的職業動力、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知識結構、專業嫻熟的教學技能、優秀的教學實踐智慧能力、創新能力等,它包括教學組織、管理、教學知識、反思及研究等內容,同時這些內涵是不斷超越、連續的、動態的發展過程,是培養教師專業發展所需要的潛質。
卓越教師評價標準的核心在于以下方面:教師學科知識、教學智慧、教學反思能力、教學研究能力、課程組織管理的知識與能力、專業精神、培養學生能力等,每一位教師可以在卓越教師的評價標準下明晰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不斷加以完善和改進,較好地提升基礎教育教學的質量。具體來說,卓越教師的專業素質結構包括以下內容:(1)豐富完善的專業知識。卓越教師要具有學科性知識,它是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中的核心,必須具有堅實的學科知識基礎和造詣,深入透徹地理解學科專業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卓越教師還要具有條件性知識,它是卓越教師必備的發展性知識,能夠將教育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之中,并獲得寓教于樂的效果。卓越教師還應當具有實踐性知識,它是以教育理論知識為基礎的一種程序性知識,是在教學實踐活動形成的教學智慧,能夠靈活熟練地處理各種教學問題,做到教學中的處變不驚、游刃有余。(2)出類拔萃的專業能力。卓越教師要具有高超的教學能力,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媒體使用、教學評價、教學反思能力,體現出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關鍵性能力,使課堂教學活動豐富多樣、自然流暢,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卓越教師還要具有精敏的教育研究能力,體現出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形成其敏銳的問題意識和獨特的求解方式,成為卓越老師的特異性素養。同時,卓越教師要具有優異的管理能力,包括管理班級的能力、管理教研團隊的能力、管理學校的能力,還要具有富于成效的創新能力,不能充當教學的“傳聲筒”和“留聲機”,要在傳承知識的同時創新教學,培養學習者大膽質疑、勇于批判的精神和能力。(3)崇高的專業道德。卓越教師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以認真、嚴肅的態度對待教學,秉持嚴謹治學、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信念,并外化為澎湃的教育熱情和持久的教學行為。(4)先進的專業理念。這是卓越教師對教師職業的認知、思想、觀點和信念,體現其教育行為的價值、方法和原則,成為調整其教育教學行為的引導和方向。
在卓越教師培養的過程中,要引入協同創新的理念,明晰卓越教師中各個元素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或競爭關系,使之向整體、協同、平衡、穩定的方向發展和培育,使卓越教師各要素在協同創新的理念下完美對接,充分彰顯和發揮各元素的教育效用和特質,實現各要素之間的優勢互補、整合創新,整體提升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達到1+1>2的效果。
在對卓越教師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卓越教師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之心,以此作為教育教學的持久動力和信念,擁有卓越教師應有的倫理道德品質。
為了更好地培養卓越教師的教師觀、學生觀,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激發教育者對教師職業的強烈認同感和責任意識,要通過項目驅動的方式,使教師感悟和反思教育教學經歷,通過訪談、觀察、傳記、口述等方式,表達出對教育教學實踐的體驗;還可以通過觀看教育電影、撰寫并分享教育故事、與名師面對面接觸交流等方式,深刻體悟教育的真諦,領悟教育教學的實踐方法和模式,揣摩和學習教育教學技巧和方法,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卓越教師的培養要注重教師在教育方面的閱讀、積累、反思、總結、研究,豐富和充實教師的基礎知識,夯實教師的專業基礎能力,不斷進行知識的積淀、教學經驗的提升。
1.培養閱讀的良好習慣。在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以“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培養教師教育素養的重要途徑,以此作為卓越教師人才培養的第一精神需求,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博覽群書,深入地思考和學習。
2.錘煉教學技能。教師要想成為一名卓越教師,首先要加強傳統的“三字一話”的基本功訓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并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技能的鍛煉,如:進入微格教室開展日常說課訓練、演課訓練,通過相互點評不斷改進并演示,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3.建構學習共同體。要讓教師組成學習小組,成為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學習共同體,采用讀書分享交流、教育經典學習和研討、課題研究、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共同學習和思考;并且,還可以聘請優秀的實踐導師參與教學教研活動,學生可以向資深的實踐導師、教學指導導師進行研討、咨詢,提出自己內心的困惑和問題,收獲并分享自己的學習體驗和啟示。
要在培育卓越教師的過程中,依循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的理念和原則,注重對教師的專業化培訓,強化教師的實踐能力,引入協同創新的理念,建構“4+1”實踐教學模式和體系,也即每周四天在校學習教師教育專業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每周一天見習學校全天教學實踐,采用理論知識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將學生習得的教育專業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滲透和融入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培養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學科研意識和能力,獲得教育教學的感性認知和理性思考。
同時,要采用專業課程學習與一線教育見習間隔進行的方式,使教育見習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全程,以具體的任務為驅動,更好地提升教師的學習效果。見習可以采用“定點到校、任務驅動、雙師指導、交流反饋”的模式,重點了解學校環境、特色、制度、教學過程的具體環節、課堂教學技巧和方法、課堂教學反思等,并參與教師集體備課、評課等教學教研活動,在專業指導教師、實踐導師的“雙導師”模式下,對專業學習、見習情況進行及時的交流和反饋,逐漸形成較好的教學和管理能力。
在“4+1”實踐教學模式和體系的建構中,可以邀請專家進行論證和評價,征詢地方學校的意見,采用座談會、訪談等方式把握師生的意見和想法,并建構“三位一體”的教師教育共同體,以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為引領,搭建教學科研聯合體、名師工作坊、網絡學習群,整合基礎教育資源,形成協同創新、合作交流的長效機制。
在培養卓越教師的過程中,可以推行“兩段兩環貫通培養卓越教師計劃”,頂層設計“4+2+N”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法,統籌思考本科、教育碩士、畢業后入職等不同環節,其中:本科階段主要夯實教師的專業基礎、教育理論知識,設置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碩士課程階段則要注重對教育教學基礎知識的體驗和自我反思,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可以通過參與討論、研究活動、案例教學、實驗實訓等方式,進行教學展示和研究,并廣泛開展“一專業一競賽”的方式,如: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教師基本功比賽、多媒體課件比賽、微課制作比賽、模擬課堂等,達到賽訓結合、以賽促訓的效果,較好地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育創新能力。
卓越教師的教育培養可以通過三個“一體化”來加以實現,具體包括為:(1)本科教育和碩士教育一體化。要采用優化課程體系設計的方式,關注教師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采用本科教育和碩士教育一體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和研究能力,為職前教育打通道路。(2)專業教育和教師教育一體化。要對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進行優化,并加強基礎教育調查研究、教育見習、實習實訓、頂崗支教等訓練,從教育理論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雙管齊下”,達到提升學生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研究能力的效果。(3)校內校外協同培養一體化。為了幫助教師更快地適應教師職業崗位,可以將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整合和鏈接,通過定期舉辦基礎教育論壇、名校校長講座、特級教師來校講座等方式,獲悉和把握基礎教育先進理念和方法,實現校內外資源的無縫對接,為卓越教師的職前培養提供平臺,了解高效課堂、新課改、走班制、選課制的先進教學理念和實踐方法,在特級教師的示范課中掌握備課、說課、評課的技能。
綜上所述,卓越教師人才培養要引入協同創新的理念,始于對教育的情意和堅定的信念,并在學習教育教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進步,使教學中的成功體驗和高峰體驗作為學生成為卓越教師的強勁驅動力,以關鍵人物、教學事件促進學生不斷走向卓越,使之符合卓越教師的評價標準,打造高水平的教學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