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揚州市機關第一幼兒園 高俊

幼兒園的各個游戲區中,益智區可能是最讓老師傷腦筋的區域之一——花費大量心思,在網上搜索,去淘寶購買,自制大量的益智類玩具,到頭來,還是得不到孩子們的青睞。甚至有的老師開玩笑說,益智區到底是培養了孩子還是鍛煉了老師?從老師和孩子的雙重角度分析,我認為可能有以下三個原因。
很多老師對游戲的目的性比較在意,覺得益智區就應該以培養幼兒的思維、想象、認知等能力為目的。因此,在游戲的創設過程中,過分在意材料的目的性,如大班老師希望通過益智區讓幼兒掌握知識,比如涉及聲、光、電、平衡等物理經驗,還有數概念等。材料設計比較復雜,追求外觀的高大上,好像不能提高幼兒智力水平的游戲就不能稱之為益智游戲。所以,孩子們覺得玩益智區很難,動了一番腦筋也不會玩,參與興趣就不濃了。敢去大膽擺弄、操作材料,生怕不小心碰壞了,或者做得不對,老師要來糾正指導。漸漸地,孩子們在心理上也失去了參加益智游戲的快樂和愉悅。
那么,怎么提高孩子們參與益智區游戲的興趣?把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我認為,應該為孩子提供一個不為“益智”的“益智區”。
教師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尋找益智區的游戲主題,包括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中尋找,如找座位;從主題活動中生成益智游戲內容,如開展主題活動《我生活的周圍》時,生成益智游戲“車牌設計師”;從節日中尋找游戲點,如元宵節開展“數元宵”游戲等。
當前,幼兒園益智區的很多材料是高結構成品,看起來好看,但操作比較單一,比如電動玩具,只要開動開關,就會發出聲音等,對于孩子的操作要求反而不多。所以,盡管益智區的材料看起來琳瑯滿目,能夠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究的并不多,甚至孩子們更愿意去隨意擺弄一堆五顏六色的瓶蓋,也不愿意去選擇益智區的材料。
教師可以設置低結構材料資源庫,師生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各種低結構材料,鼓勵孩子根據游戲需求,自主選擇低結構材料進行游戲,如運用撲克牌開展“比大小”益智游戲,利用各種顏色、大小不一的瓶蓋開展“益智棋”游戲。選擇材料的過程也是思考、嘗試和探索的過程,在過程中,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成為游戲的主人,積極動腦,學會選擇、運用、比較、對比等多種方法開展益智游戲,這其實就是益智游戲要達成的目的。
由于精心設計了游戲內容,也花很多心思準備了材料,在益智區的開展過程中,老師往往高控,生怕孩子不會,一遍遍指導、講解,再重新游戲。游戲變成了另一種教學。過于“嚴格”的益智區讓孩子不
材料可以是多樣投入,而玩法更是可以千變萬化。教師不應限制孩子的想象空間,統一去要求游戲怎么玩,材料怎么操作,而應鼓勵孩子多探索一物多玩,挖掘材料的玩法。
總之,摒棄以“益智”為目的創設“益智區”,相信幼兒,還游戲給孩子,就能為孩子開拓一片真正的發展天地。■